潘小英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不僅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讓學生豐富對現(xiàn)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生存空間,發(fā)展形象思維,培養(yǎng)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通過自己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讓我對“空間與圖形”這個領域的教學有了自己的一點思考:我們需要“靜”來等待或期待學生思維的形成,情感的勃發(fā).
一、導入時“靜”賞
一堂課就如同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開頭便要漂亮,引人入勝;一堂課又似一支動人的樂曲,開頭就要定好基調(diào),扣人心弦……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馬上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xù)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迅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教材“圓的認識”課始,課件出示平靜的水面,教師未做聲,學生有點疑惑,緊接著:
師:同學們,見過平靜的水面嗎?生:見過.
師:丟下一顆石子,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漣漪.
師:什么形狀?生:圓形.
師:其實這樣的現(xiàn)象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
師:在這里,你同樣找到圓形了嗎?(向日葵、花、光環(huán)、電磁波等圖片)生:找到了.
師: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領略其中的奧秘,好嗎?生:好.
……
學生通過自己“靜靜地”欣賞,發(fā)現(xiàn)生活中蘊含的數(shù)學知識,感受到“圓”這種形狀給世界創(chuàng)造的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有效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也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好的導入就像一塊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入又似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活動前“靜”聽
在新的數(shù)學課堂里,活動越來越多的被引入. 但在活動開始之前,很多時候因教師缺乏了必要的講述,學生未能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而導致盲目亂動,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因此,在組織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提出明確的目標,并對操作程序給以必要的說明,而此時就應要求學生 “靜”聽.
例如,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六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當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后:
師:如果讓你制作一個長方體,你會嗎?
生:會. (有的學生蠢蠢欲動了)
師:拿出學具袋中的小棒,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 制作前思考下面三個問題:(1)什么是框架?制作它需要什么材料?(2)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幾根小棒?(3)應該怎么選擇小棒才可以快速制作成功?
當學生仔細傾聽完制作要求后,重點就放在了怎樣選擇小棒,而不是簡單地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 活動前安靜地聽講,不僅鞏固了新學的知識點(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又應用了這一新知解決了問題. 操作活動前安靜地聽清楚要求,帶著問題使得活動不盲目,不茫然,也就更富有數(shù)學的思考價值.
三、提問后“靜”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將擺脫不了對老師、對同學的依賴心理,很難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如,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面積的認識”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圖形的大小,當學生已經(jīng)知道用觀察法和重疊法比較圖形的大小后,又出示了一組這樣的圖形:
圖1 ? ? ? ? ? ? ? ? ? ? ? ? ? ? ? 圖2
師:現(xiàn)在你能直接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了嗎?
生1:圖1大.
生2:圖2大.
生3:一樣大.
……
師:如果還是用剛才的方法能直接比較出來嗎?(不能)那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這時學生馬上安靜下來,靜靜地思考起來. 漸漸地,就有學生舉手了,有辦法了. 這里教師沒有否定學生的任何一種回答,而是讓學生“靜”思,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冷靜地分析,認真地考慮,然后再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還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這關鍵環(huán)節(jié),千萬不要因為“冷場”而讓它匆匆走過,其實,學生智慧的火花很多時候就在“靜”中、在所謂的“冷場”中閃現(xiàn),這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每次提問后,應該有意識地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思考,尤其是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更應給予充分的時間.
四、課盡時“靜”悟
“悟”就是了解、領會. 課至結束時,不僅要小結學習的知識,還要重視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的小結. 通過組織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學習效果的信息,更能再次引領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挖掘、提煉,以揭示其深刻的內(nèi)涵,使獲得的數(shù)學知識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我們小學階段的所有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的教學中,學生都通過猜想、操作、驗證,從而獲得相應的公式. 那么在課盡時,就可以提問:“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推導出××公式的?”并且讓學生知道猜想與驗證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好方法,而且是學習數(shù)學的好方法. 今天,我們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獲得的××公式,希望同學們用所學的方法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數(shù)學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掌握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 課盡時,多留給學生“靜”悟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有利于學生適當總結學習的方法,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時刻. ”它告訴了我們“靜”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課堂是學生思維的活躍區(qū),是理性的思考地,因此對于課堂教學應有一個“靜”的氛圍,從而期待更多的“動”得以涌動,得以實現(xiàn).
數(shù)學課堂需要學生靜靜地思考,需要學生自我內(nèi)心獨立地反省,更需要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的冷靜與頓悟. 還數(shù)學課堂一份必要的安靜,是熱鬧之后的理性思維,是浮躁之后的沉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