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個作家,都是先當讀者再成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時期酷愛讀書,條件雖然艱苦,但他總能想方設(shè)法讀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這開啟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學功底,最終使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學就失學了。他從小就迷戀讀書,那時的農(nóng)村,既無電視,也少有收音機,連電影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娛樂就是聽村頭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樣板戲或春節(jié)期間看本村業(yè)余戲班子演的茂腔戲,生活很枯燥。莫言上到小學二年級學會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著《新華字典》讀“閑書”。所謂“閑書”,是農(nóng)村人對小說的稱呼,人們把看“閑書”當成不務(wù)正業(yè),所以莫言開始看“閑書”時,家里大人是反對的,因他常常為了看“閑書”而耽誤了割草放牛羊。后來,學校老師來家訪時說,只要功課學好了,看看“閑書”也無妨,既可以多識字,還能明事理,向書里的英雄人物學習。此后,家里大人們才不大反對他看“閑書”了,只要能完成分給他的勞動任務(wù),搞好學習就行。好在那時的學校,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老師不布置或極少布置家庭作業(yè),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時間看“閑書”。
莫言失學以后,曾經(jīng)學過中醫(yī),背誦過《藥性賦》、《瀕湖脈訣》等中醫(yī)專著,也讀過《唐詩三百首》,為學習古典文學打下了一點底子。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里提到的“用耳朵閱讀”的問題。所謂“用耳朵閱讀”,是指的聽書聽故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們談古論今講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說書人說的山東快書《武老二》,大鼓書里的楊家將、岳飛故事以及茂腔戲里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莫言著迷上癮??措娪案挥谜f了,那時農(nóng)村難得放一次電影,縣里的電影隊下來巡回放映,莫言和其他農(nóng)村青少年一樣,追著電影隊跑,一部電影看好幾遍,里邊人物說的臺詞都能背誦,動作也模仿得差不多,電影隊下次再來放這部片子,他照樣看得津津有味。難能可貴的是,莫言看了小說,聽了故事,看了電影,聽了說書,都會回家給母親奶奶她們復述,講給她們聽,這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可忽視。因為復述故事,就是一種語感訓練,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復述故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忘記的地方,這就需要復述者往下編,自己變成了編故事的人。莫言從小練就了向別人轉(zhuǎn)述故事、講故事的本領(lǐng)。讀書越多,轉(zhuǎn)述得越多,編得就越多越好,由此達到了一種“讀書破萬卷,開口如有神”的效果,為他今后的寫作打下了語言功底和講故事的基礎(chǔ)。
當然,莫言此時期的讀書,只能是處在無意識的階段,碰到什么讀什么,讀書僅僅是為了娛樂,一點功利的目的都沒有。所以,讀的書幾乎全是文學作品,是小說,而且大都是長篇。他曾在一篇文章里這樣說:“我也曾經(jīng)體驗過讀書的樂趣,那是我童年的時候。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牧它們,我躲起來,不顧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匆匆忙忙,既緊張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