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儉
[摘 要]化學學科思想是化學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形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教法和學法。基于化學學科觀念培養(yǎng)的“鋁”的教學,是以鋁的存在、工業(yè)制法、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的教學為例,使化學學科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中。
[關鍵詞]化學學科觀念 鋁 教學
[中圖分類號] 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80086
一、思想和背景
“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認識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些都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而化學科學素養(yǎng)的內(nèi)涵是化學觀念,化學觀念包括化學學科思維、學科方法、學科價值觀念等?;瘜W學科觀念是指運用化學觀念認識和理解物質世界?;瘜W學科方法是以探索科學問題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與技能、領悟化學思想觀念的活動?;瘜W價值觀是通過化學與生產(chǎn)、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對化學科學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對化學技術、化學產(chǎn)品是發(fā)展人類文明的強大動力的感悟。
教材知識是基礎,化學思想是靈魂?;瘜W學科思想是化學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形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教法和學法,是規(guī)律,能提升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能力?;瘜W學科思想包括元素觀、微粒觀、守恒觀、分類觀、轉化觀、環(huán)保觀、結構觀等。我們在教學時往往僅關注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科思想的歸納,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及對化學學科的完整理解。
鋁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物,鋁元素占地殼總量的7.73%,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但人類對它的認識經(jīng)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鋁的廣泛使用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這是為什么?以鋁的存在、工業(yè)制法、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的教學為例,簡述如何使化學學科思想貫穿于化學教學中。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鋁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通過對鋁的工業(yè)制法的探究,認識工業(yè)生產(chǎn)流程的步驟,知道獲得鋁的方法,學習鋁的化合物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觀。
2.通過了解鋁的工業(yè)生產(chǎn)流程和工藝,認識化學思想中的環(huán)境思想、分類觀等。通過討論、分析、評價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能力。
3.了解鋁的物理性質,認識鋁單質在生產(chǎn)、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原理,從微觀給予解釋,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觀。
4.了解鋁的主要性質和應用,使學生認識守恒觀、能量觀等,讓學生知道鋁為什么成為現(xiàn)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
5.通過對鋁冶煉方法發(fā)展史的了解,體驗化學科學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化學科技發(fā)展對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貢獻。
三、教學過程
問題1 通過專題二的學習,我們知道海水中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我國有很長的海岸線,十八大提出發(fā)展海洋強國,我們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我們所需要的物質,如氯化鈉、鎂、溴、碘,進而可以制得氯氣、燒堿等重要的化工產(chǎn)品。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把目光轉向地殼,地殼含有更豐富的化學物質。地殼中含有哪些常見元素?它們大都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這些元素形成的物質類別主要是哪些?它們組成的微粒是什么?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什么?含鋁的礦石名稱是什么?主要成分是什么?屬于哪類物質?其組成微粒是什么?該礦石通常含有哪些雜質?
[建構]地殼中的元素有氧、硅、鋁、鐵、鈣、鈉、銅、鋅、錳、鉻、碳、硫、磷等,它們大都以化合態(tài)的形態(tài)存在,以氧化物、硫化物及各種鹽的形式存在土壤、巖石和各種礦物中,組成它們的微粒主要是陰陽離子,少數(shù)以分子或原子等微粒存在。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約為7.73%。含鋁的礦石叫鋁土礦,是鋁元素在地殼中的主要存在形式。鋁土礦的主要成分是Al2O3,屬于氧化物,其組成微粒是鋁離子和氧離子。
[設計意圖]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研究對象是物質,而世界是物質世界,人類需要的物質大都來自自然界。物質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各種元素形成種類繁多的物質,物質根據(jù)結構、性質與組成分為氧化物、酸、堿、鹽等,各類物質有的是由離子構成的,有的是由原子構成的,有的是由分子構成的。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和解決,培養(yǎng)了學生的物質觀、元素觀、分類觀、微粒觀等。
問題2 自然界的銅含量比鐵少得多,為什么銅器時代比鐵器時代早很多年?而鋁在地殼中含量比鐵多,人們廣泛使用鐵有2千多年了,為什么鋁廣泛使用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人們使用更多的是單質鋁,鋁有哪些物理性質?根據(jù)已有的知識歸納鋁的哪些用途是由它的物理性質決定的。
[建構]古代人們冶煉金屬都是用木炭還原得到的,化合態(tài)的銅得電子能力強,易被還原,鐵較難還原,所以鐵器時代比銅器時代要晚很多。而鋁更活潑,化合態(tài)的鋁更難被還原,所以人類廣泛使用鋁只是現(xiàn)代。鋁有導電性——導線;鋁有導熱性——炊具;鋁有延展性——包裝糖果香煙等;鋁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鋁合金密度小、強度高、塑性好、抗腐蝕能力強、裝飾美觀——建筑業(yè)、電子行業(yè)、汽車車輪骨架和飛機構架等。
[設計意圖]通過人類對金屬的發(fā)現(xiàn)、應用,從化學史的角度和科學發(fā)展水平的角度讓學生認識物質。各類物質有很多共性,但每一種物質也有自己的特性。根據(jù)鋁的金屬通性和特有性質(如導電性強、密度小等),使其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讓學生充分認識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任何物質都有自己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物質的應用觀。
問題3 鋁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以氧化物和鹽的形式廣泛存在,工業(yè)上通常以鋁土礦為原料提取鋁,鋁土礦中還含有氧化鐵、二氧化硅等雜質。如何由鋁土礦制得金屬鋁?反應原理是否與制鐵、銅相同?工業(yè)上鈉和鎂是如何制備的?制備鋁的反應原理是什么?工業(yè)生產(chǎn)鋁的流程是什么?工業(yè)生產(chǎn)鋁發(fā)生的主要反應有哪些?
[建構]自然界的鋁是含有雜質的化合態(tài)的鋁,要得到鋁單質,可以對比已經(jīng)學過的鈉、鎂、鐵的知識。在初中學習過鐵的冶煉原理,是用還原劑CO還原鐵礦石氧化鐵的方法得到生鐵的,能否能用該原理冶煉鋁呢?根據(jù)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鋁很活潑,很難用還原劑把它從礦石中還原出來。鈉、鎂的制取原理是把它們的化合物加熱熔融,通入電流進行電解而制得。因而鋁的制備應用電解原理,工業(yè)上通常是電解氧化鋁而不是氯化鋁。自然界的鋁礦是鋁土礦,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鋁,因此要進行凈化除雜。
[設計意圖]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有的物質在自然界是存在的,但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混合物,需要分離和提純;有的物質自然界不存在,或者存在很少,不能滿足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必須經(jīng)過化學方法制備或合成。通過鋁的制備過程培養(yǎng)學生關于工業(yè)生產(chǎn)流程的意識,了解其反應原理、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和主要操作,培養(yǎng)學生物質的制備觀、轉化觀。
問題4 鋁是金屬元素,鋁單質的化學性質應該很單一,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鋁具有氧化性、還原性,還是都兼有?鋁可以和哪些物質反應?生成物是什么?構成生成物的微粒是什么?鋁發(fā)生化學反應的現(xiàn)象是什么?每個化學反應的價值是什么?
[建構]鋁單質的化合價為0價,在鋁的化合物中鋁只有+3價,因此鋁不管和什么物質發(fā)生反應,只能失去電子,表現(xiàn)出還原性,而其他物質與鋁反應,表現(xiàn)出氧化性,所以有氧化性的物質大都可以與鋁反應,如非金屬單質(如氧氣、氯氣、硫)、水、非氧化性酸(如鹽酸、硫酸)、常溫下氧化性酸(如濃硫酸、濃硝酸)、一些金屬陽離子等。
[設計意圖]雖然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夠與很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但從反應的實質來看,都是由于具有強還原性引起的,性質其實很單一,生成物的種類是氧化物、鋁鹽或偏鋁酸鹽。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氧化還原的觀點,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并從電子轉移的角度推斷生成物,即氧化劑生成的還原產(chǎn)物是什么、還原劑生成的氧化產(chǎn)物是什么,使學生形成物質的轉化觀。
四、教學感悟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站得高、望得遠,教學設計中始終要有化學觀念,把化學觀存放在教師的思維中,將化學觀念體現(xiàn)于教學設計中,把化學觀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施予不同的化學觀。
1.關于物質結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從原子組成、結構、變化的教學,到化學鍵包括共價鍵、離子鍵教學,再到晶體結構與性質的教學,都是從微觀的角度來學習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部分內(nèi)容,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教會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的組成,從微觀的角度學習物質的性質,從微觀世界認識宏觀物質。
2.關于化學反應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守恒觀、轉化觀、能量觀、平衡觀。學習化學反應,不但要知道反應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還要知道該反應為什么能夠發(fā)生。在一個化學反應中,要遵循能量守恒、質量守恒,人類需要的能量大部分來自于化學能,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光能、聲能、電能等。我們學習的可逆反應、鹽的水解、絡合反應、溶解平衡都要建立平衡并要遵循平衡移動原理,因此學習化學反應要有平衡觀。
3.關于有機化合物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觀、轉化觀。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取決于原子結合方式和官能團。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能夠寫出有機物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并能指出其官能團,而有機物的官能團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烴可以取代或加成轉化為氯代烴,氯代烴可以水解成醇,醇羥基可以氧化為醛基,醛基可以繼續(xù)氧化為羧基,羧基可以生成酯,酯類物質可以水解成羧酸和醇等。通過有機物的學習可以體會到化學反應的轉化觀。
[ 參 考 文 獻 ]
[1]畢華林.化學基本概念:內(nèi)涵分析與教學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1]謝杰妹.以問題推進學生學習[J].化學教學,2014(3):23-27.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0.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