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
[摘 要]將理論化的學習跟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學習中聯(lián)系生活;將化學導課、化學實驗、化學概念、化學檢測等內容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不僅能讓來自生活的理論知識更加鮮活,并且能夠讓學生在學完這些知識之后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化學 生活 土壤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80083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將理論的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中,將課本內容與社會實際、生活實際、學生實際相結合,強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將教與學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诖耍P者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進行了一系列生活化案例的串聯(lián),讓學生在生活的土壤中善學樂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一、將化學導課根植到生活的土壤中
化學課作為高中必修課,其注重知識點的課程特點,讓很多學生感到單調,甚至乏味。如此一來,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融入學習的情境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從生活實際的小例子出發(fā),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硫酸、硝酸和氨”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這些物質先產生一個感性的認識,可以借助“清華大學學生硫酸燒傷黑熊”的新聞事件來導入。這樣,學生首先對硫酸產生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硫酸是一種強腐蝕性的物質,它能夠對肉體造成極大的傷害,這種物質能夠透過酸性水解反應分解蛋白質及脂肪造成化學燒傷,還會與碳水化合物發(fā)生脫水反應并造成二級火焰性灼傷。這個時候,硫酸的這種特性就牢牢地記在了學生的心中。
二、將化學實驗根植到生活的土壤中
很多必修課中設計的化學實驗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一些化學藥品、實驗器材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開展一些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事先收集與之相關的素材。
例如,在教學“化學實驗安全”時,教學的重點主要是放在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化學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確保安全實效地完成實驗。因此,在這節(jié)課的課前準備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危險品的標志并進行筆記整理。學生可能會收集到劇(有)毒品、氧化劑、爆炸品、刺激物、有害品(遠離食品)、易燃品、腐蝕品等七種常見的標志,也可能會收集到另外更多的危險品標志。這樣,在學習之前,他們就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借助多媒體、社區(qū)活動、采訪等途徑,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初步的認識,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這樣一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更加得心應手,迅速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將化學概念根植到生活的土壤中
化學課中有大量的術語概念,在學生的印象中可能僅僅是一個概念,很少能夠將其立體化。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概念教學,使抽象的概念象化、立體化。
例如,在教學“金屬礦物的開發(fā)和利用”時,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了淀粉、纖維素等物質,這些資源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但是有很多的資源,是需要人們經過探索、加工之后,再開發(fā)才能利用的,而這一過程,正是一個化學變化的過程。用這一部分引題之后,接著借助歷史記載進行深入的講述。晉朝人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黃白》中曾經說過:“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意思是說:將曾青這種物質涂在鐵上,鐵就會變成像銅一樣的顏色。這時候,學生就會問:“曾青”在古代是對什么物質的稱呼呢?教師適時指出:“曾青”就是我們所說的硫酸銅,而人類有關金屬置換反應的最早的明確記載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化學反應。在此基礎上學習,教師就可以慢慢引導學生探究出古代所說的濕法煉銅,從而拓展出更多與之相關的史書記載,達到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四、將化學測驗根植到生活的土壤中
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必要的檢測,可以達到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知識點的目的,這是教學過程中必備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當堂檢測和拓展延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檢測點跟日常生活的實例相結合,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寓教于樂”的效果。
一系列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檢測題目,不僅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地鞏固知識,而且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總之,將化學的教學根植在生活的土壤中,將單調甚至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是取得化學教學高收益的重要策略。讓學生的學習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日常生活,這正是新課標的要求,亦是我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的要求。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