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梅 周悅羚 解志秀
[摘 要]網絡結構圖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起始階段。文章結合九年級物理網絡結構圖,闡述了網絡結構圖構建的五個原則。
[關鍵詞]網絡結構圖 科學性原則 簡明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80063
國外已將概念圖應用于教學,并使之成為了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從20世紀60年代發(fā)展至今,對概念圖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成果也頗為豐富??偟膩碚f,國外對概念圖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1)教學功能從評價工具發(fā)展為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2)繪制技術由手工繪制發(fā)展為軟件制作;3)應用領域由科學學科向其他學科和社會應用發(fā)展。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未開始研究概念圖在教學中的應用,起步較晚,還處于介紹、引進階段,港臺地區(qū)則相對較快。但我國近年來與概念圖相關的論文和著作越來越多,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中學階段各個科目的概念地圖和圖析題典,對中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基本整理;胡小勇在2008年出版了《概念圖教學實訓教程》系統(tǒng)地介紹概念圖應用于教學的理論和方法。由此可見概念圖的研究已經引起我國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注意。
我們提出的物理網絡結構圖作為知識結構圖中的一種,與傳統(tǒng)的概念圖等知識結構圖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它是一種圖像化的視覺表達手段,但不同于一般概念圖的簡單概念呈現(xiàn),而是將公式、單位、規(guī)律等多種物理元素加入節(jié)點定義中,使圖像能夠表示更豐富的物理內涵;同時它又兼具復雜網絡[1]的特性,擁有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理論研究的功能?;谶@樣的兩項特性,物理網絡結構圖除了能夠將物理知識圖像化呈現(xiàn),幫助教師、學生快速梳理章節(jié)內容外,還能夠讓教師依據(jù)物理網絡結構圖的分析,找出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點,串連成知識講授脈絡。物理網絡結構圖能夠更準確地表示出物理知識及其中包含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教師更好地梳理物理知識,從而更有效地優(yōu)化教學設計。因此,要做到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首先要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下面,將詳細介紹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概念及構建。
一、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概念
物理網絡結構圖是在概念圖[2]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得到的一種知識結構圖。
首先,從其功能和結構看,物理網絡結構圖不僅能夠像其他類型的知識結構圖[3]一樣,將某個領域的知識圖像化,以視覺圖像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同時,它還具有復雜的拓撲網絡結構。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科學的相關知識,對物理網絡結構圖中的拓撲參量進行計算和分析,進而開展更多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
其次,從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構成要素看,它有三個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分別是節(jié)點、連接邊以及連接詞。
(1)節(jié)點。除了包含基本的物理概念之外,物理公式、物理符號、物理規(guī)律以及其他的物理術語[4]都可以作為一個節(jié)點。對于節(jié)點,研究者可以給它們賦予一定的權值,即點權,以表示各節(jié)點的重要程度等含義。
(2)連接邊。在不同節(jié)點間,如果存在著聯(lián)系,那么兩節(jié)點間必然存在連接邊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和點權類似,連接邊也可能存在邊權,它表明了節(jié)點間聯(lián)系的重要程度或緊密程度等含義。
(3)連接詞。不同節(jié)點間的聯(lián)系,需要在連接邊間用一個詞或短語進行準確描述,使節(jié)點間的關系能一目了然。這樣的詞或短語就是連接詞。
因此,簡單地說,物理網絡結構圖是由節(jié)點、連接邊、連接詞構成的。
二、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構建及實例分析
在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構建過程中,主要需遵循五個原則,以確保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準確、正確、明了等特點,使研究者能夠清晰、快速地掌握圖中的節(jié)點及各節(jié)點間的關聯(lián)情況。下面,將對構圖的五個原則進行詳細闡述,并通過九年級物理中的一些實例來分析說明。
1.學科特點的體現(xiàn)——科學性原則
物理網絡結構圖作為表示物理知識的工具,就必須遵循物理學本身的特點,即科學性。物理學嚴謹?shù)目茖W性,要求物理網絡結構圖中所呈現(xiàn)的物理知識在表述時必須正確、準確,符合客觀事實。而構圖中的科學性原則,除了學科本身的科學要求之外,還包括符合學習者認知規(guī)律的科學性。
具體而言,以九年級物理中“力”的概念為例。由于九年級的學生在認知水平上還處于主要依靠形象感知的階段,對于“力”這樣比較抽象的概念,在認知上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如圖1所示,在構建“力”的概念時,可以經由“力的作用效果”這樣一個能夠具體感知的節(jié)點,構建得到“力”的概念圖,從而讓學生理解、掌握“力”的概念。這樣的構建,既滿足了物理學本身的科學性,同時也符合了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進行意義構建的科學性。
2.清晰明了的要求——簡明性原則
在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時,除了遵循首要的科學性原則之外,還應當遵循簡明性的原則。顯然,要將大段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規(guī)律“翻譯”成簡單的圖形語言,讓研究者能夠簡潔迅速地掌握其中的內涵,就需要有一個簡潔明了的物理網絡結構圖。具備了簡明性的物理網絡結構圖,能夠幫助教師優(yōu)化教學設計。
以九年級物理中“運動”和“靜止”這兩個運動學的基本概念的闡明過程為例,具體了解一下物理網絡結構圖的簡明性原則。對比圖2和圖3可以看出,同樣是闡明“運動”和“靜止”的概念,圖2中運用了6條連接邊才完成概念的闡述,而圖3中僅通過2條連接邊就達到了闡明的目的,并且,更加準確地指出了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標準是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讓人可以簡潔明了了解、掌握物理知識。
依前所述,物理網絡結構圖的簡明性有助于物理知識簡潔、準確地呈現(xiàn),提高學習效率。
3.信息完整的保證——整體性原則
由于物理科學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各個章節(jié)中的知識都只是整個物理學中的一小部分,就好像僅是整個物理“機器巨人”身上的一個小零件一般。在認識了各個零件之后,只有將它們整合起來,才能夠領略到物理的全貌。因此,教師在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時,需要注意整體性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優(yōu)化教學設計,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
以九年級物理中的“速度”概念的構建為例,可以了
解到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整體性原則。如圖4所示,在學習“速度”概念之前,學生已經分別學習了“時間”、“路程”以及“機械運動”等概念,這些概念之間貌似并沒有關聯(lián),但通過“速度”的學習,利用整體性原則,找出各節(jié)點間的聯(lián)系,就能夠將這幾個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知識,讓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掌握知識。
從前面敘述可以看出,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整體性原則能夠保證物理知識間的信息完整性,避免遺漏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
4.學習層次的體現(xiàn)——適度性原則
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構建不僅要保證知識信息的完整無缺,也要確保呈現(xiàn)的知識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程度。即物理網絡結構圖的構建應遵循適度性的原則。
同樣是以九年級物理中“速度”概念的構建為例?!八俣取睆钠涫噶啃詠碚f,是一個矢量。也就是說,“速度”是具備大小和方向兩個要素的,即“速度”與“大小”、“方向”都是存在聯(lián)系的。這些聯(lián)系本該在物理網絡結構圖中表征出來,但由于九年級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速度”的矢量性質,所以如圖4所示,在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時,遵循適度性原則,并不將“速度”的矢量性體現(xiàn)在圖中。
由此可見,在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時,應注意適度性原則,教師的教學會讓學生能夠更加恰當?shù)赝瓿刹煌A段的學習要求。
5.圖像表征的特性——美觀性原則
物理網絡結構圖作為一個圖像化的表征工具,如果呈現(xiàn)出一個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那么將可能使研究者無法準確地獲取圖中蘊含的知識。也就是說,在構建物理網絡結構圖時應注意美觀性原則。
以九年級物理中“長度”與“時間”這一部分的物理網絡結構圖為例,由于該部分的知識節(jié)點和連接邊較多,使物理網絡結構圖的閱讀產生一定的困難。對照圖5和圖6可以發(fā)現(xiàn),圖5中的內容顯得較為雜亂無章,影響研究者了解其中包含的物理內容,而相比之下,圖6中的物理網絡結構圖就顯得較為美觀,能夠讓人清晰明了地領會到其中的知識,有利于教師理清知識間的聯(lián)系。
因此,物理網絡結構圖的美觀性原則,同樣是確保教師能夠準確掌握知識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關鍵。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物理網絡結構圖是一種能夠將知識進行圖像化表征,同時具備拓撲網絡結構的知識結構圖。為了充分發(fā)揮物理網絡結構圖應有的作用,更加有效地輔助教師完成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工作,在構圖時應當遵循上述五個原則。讓物理網絡結構圖以科學、簡明、完整、適度、美觀的形式,幫助教師進行相關物理知識的梳理,達到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汪小帆,李翔,陳關榮.復雜網絡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9~10.
[2]希建華,趙國慶.“概念圖”解讀:背景、理論、實踐及發(fā)展——訪教育心理學國際著名專家約瑟夫·D·諾瓦克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06,12(1):4~8.
[3]徐晨紅,蔡亞萍.概念圖、思維導圖和思維地圖的辨析[J].科教文匯,2010(11):101~108.
[4]中國標準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0112959術語工作原則與方法[S].1999.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