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欽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在繼續(xù)保證“雙基”的基礎上,還必須啟發(fā)學生領會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如何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在體驗中思索,在體驗中積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操作體驗——積累活動經驗
“兒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可以通過具體實際的操作、觀察和思考,獲得對學習材料的直觀感受、體驗,從而感悟數學的理性精神,積累活動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與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推理與想象。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一課時,1.通過摸一摸文具盒的表面、數學課本的表面、課桌的表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操作活動,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fā)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于生活體驗時,揭示出這節(jié)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教師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積”“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2.在引出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叫做面積時,設計涂色比賽。(三個圖形長方形、小正方形、角)。出示要求:第一,發(fā)給你們的圖形要涂滿,不能有空隙;第二,我說開始時才準動筆,時間為一分鐘?,F在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fā)1張紙。準備好了嗎?開始?。ㄉ可煟簳r間到,涂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宣布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請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角沒有封閉怎么涂都涂不完。
由于教師給學生分發(fā)涂色的圖形面積各不相同,所以學生涂起來用的時間就不一樣。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后,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悟,從而引出只有封閉圖形才有面積。在這類操作活動中,學生所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因個體的強烈感受而充滿了活力。
二、思考體驗——享受活動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比纾喝私涛迥昙壣蟽孕党朔ǎ诮掏晷党诵颠@一部分內容后,出示第一組:2.4×3、2.4×5、2.4×1.5、2.4×1.1。第二組:1.2×0.4、1.2×0.11、1.2×0.35、1.2×0.9。讓學生分別比較積和第一個因數的大小,你能發(fā)現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發(fā)現,這時我們教師不能草率地走過場,我們要追問學生說出你是怎么理解的?看著學生茫然而渴望的眼神,作為教師在尊重學生已有的基礎,關鍵是找準學生的現實基礎與新知之間的“切入點”,即從學生的知識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分數和小數的之間的聯系來理解,如1.2×0.4為什么積會小于1.2,我們可以把0.4看成十分之四,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4份,那當然就小于1.2了。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理解2.4×1.5,這個不但取了一個2.4,還把2.4再平均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5份,積當然會大于2.4.這樣子學生不僅只是學了兩句發(fā)現,而是知會其中的“精髓”,讓學生在享受數學思考快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獲取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三、交流體驗——升華活動經驗
“交流”是數學課堂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學生在交流中智慧得到碰撞,感悟得到傳達,體驗得到分享,數學交流活動經驗得到積累。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用連減解決問題”
1.師:出示10個橘子,9個裝一袋,能裝滿幾袋?
師:同學們觀察很仔細,“裝滿”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袋要裝夠9個,裝不夠9個就沒有裝滿。
師:那接下來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完成第一題,幫小猴子來分一分,裝一裝。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圈一圈或數的組成來解決問題的,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2.師:再出示28個橘子9個裝一袋,能裝滿幾袋?
師:你能解決“可以裝滿幾袋?”這個問題嗎?也請你們來幫一幫。
學生匯報。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
生1:圈一圈,再數一數有幾個圈就能裝幾袋。
生2:我是用減法來算的:28-9=19,19-9=10,10-9=1;減了3次,最后等于1,說明可以裝滿3袋,還剩下1個。
師:這個同學的想法也非常好,從28中連續(xù)減9,減幾次說明可以裝滿幾袋。板書:28-9-9-9=1。
師:為什么減到這兒不減了?(因為只剩下1個了,不夠減了)
生3:可以用帶箭頭的算式來分一分。圈了一袋就減9。師板書。
師:這里怎么就知道是裝了3袋?(減了3個9)
3.小結。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會用圈、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三種方法,你最喜歡哪種?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碰撞,最后迸發(fā)出了思維的火花,并讓學生有自我反思的空間,自覺矯正錯誤所在,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活動經驗。
古人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熢诮虒W中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通過“豐富地做—深刻地思—充分地交流”這樣有意識地幫助,使學生無意識的經驗堆砌變成有意識的經驗獲取,從而實現幫助小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經驗的目標。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