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珩 孫登照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向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也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物理課程的特點,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提高教學質量。該文探討了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提出了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策略,特別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優(yōu)勢互補,對新課改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179-02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nd provided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means.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hysics curriculu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s curriculum,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hysics teaching practice,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and presents a strategy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reference to the promotion of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impl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High school physics;Teaching model;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 integration
青島第五十八中學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試點學校,積極打造數字化校園,閉路電視、校園網和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覆蓋全部教學環(huán)境。學校力求從理論到實踐,多視角、全方位地關注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加強課堂上應用互動式教學的力度,總結提煉課堂教學的先進經驗及典型做法。通過深入思考、探索及與一線教學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之中,不斷向教育現代化邁進。
該文以高中物理為例,按照新一輪中學物理課程改革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針對物理學科實驗性較強的特點,對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打造豐富的、生動的、高效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在分析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策略,為物理老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1 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
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進行整合,對高中物理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建立了一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學中來,不僅增加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代感,更重要的是促進教學理念、方法、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現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與學方式,全面地提升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學信息的多元化
信息技術突破了教學內容表現形式的單一化,教師可以選擇文字、圖表、圖形、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多角度、多維度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腦、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更加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高中物理課程中有些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如:電、磁等內容,這些知識是高中物理的重點、難點,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易理解,單靠老師的講解又很難將相關內容講解清楚。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磁感線,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方便學生理解、掌握,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
1.2 教學手段的虛擬化
《全日制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自己選擇儀器、完成實驗、收集數據、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然而,大多數學校的現狀:一是資源有限,物理實驗儀器不足;二是基于實驗器材本身的局限,實驗演示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未能達到教學的目標。利用虛擬現實、仿真模擬等信息技術打造的虛擬實驗平臺,有效地解決了實驗儀器材不足的問題,該平臺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局限,為提高物理實驗演示效果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3 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隨著數字化校園的推進,青島五十八中為每個教室配備了DVD、電視機、電腦、投影儀、大屏幕等設備,營造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在這里教與學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既可以向教師面對面地請教,也可以通過校園網查閱答案;教師講解重要的物理概念時,既精講又會安排對該問題理解透徹的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帶入課堂,與同學分享。
2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物理教學方式,具有拓展教學時空、豐富教學信息、減少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等功效。但在實踐中,由于主客觀原因,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過于追求信息量,導致學生不易消化
由于信息技術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容量。有些教師簡單地認為只有信息大才能體現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結果就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教學內容過多,凡是與課堂上講的知識相關的材料都事無巨細盡數羅列,造成課堂教學內容主線不明晰,重點不突出,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理解;二是課堂進度過快,幻燈片切換的頻率就像放電影,致使學生思考的時間短,舊知識還沒有理解透徹又出現新知識,跟不上教師授課節(jié)奏,最后學生只會茫然地盯著屏幕,大腦卻處于停滯狀態(tài),出現“迷航”現象。
2.2 過于追求形象化,束縛學生想象力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等方面的不足。過于追求形象化,就會忽略學生認知過程中自身思維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物理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過多依賴多媒體,學生不僅缺乏主見,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復雜的問題上還是束手無策。
2.3 過于依賴課件,忽視師生情感交流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眼神的交流、學生的肢體動作等反饋信息,來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教學進度。而有些教師整堂課都在使用多媒體課件,圍著電腦轉,課件一放,只顧點擊鼠標,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饋,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都變?yōu)槿藱C交流,進而造成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缺失。
3 高中物理教學中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策略
3.1 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機融合
信息技術的應用給物理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課件講解。當學生對某一知識未理解透徹時,更需要教師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向學生們進行講解,板書讓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主線明晰;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實物能增加真實感,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掛圖放大問題,突出課程重點、疏通難點。以“彈簧振子的簡諧運動”為例,教師在黑板上寫上“振幅”“周期”“頻率”“相位”四個物理量,然后在課件中一邊播放動畫一邊依次講解,這樣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因輔之板書,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四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知識的傳播、行為的示范、情感的交流,其面對面的教學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親和力。在情感培養(yǎng)、人格塑造等方面,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不可替代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不是舍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與之有機融合,優(yōu)勢互補。
3.2 虛擬實驗不能取代真實的物理實驗
信息技術打造仿真的虛擬物理實驗室雖然功能強大,但絕對不能完全替代真實的實驗,更不能替代學生的動手過程和思考過程。因為物理是實驗性極強學科,只有通過科學的物理實驗,透過現象才能探究出真正的物理規(guī)律,所以仿真的虛擬物理實驗只是起輔助作用。比如講“限流分壓電路和分壓器分壓電路”,在學生了解各種實驗器材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在虛擬物理實驗室進行模擬連線練習,學生熟悉不同電路的特點后,再進行實物連線操作。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虛擬物理實驗室具有的直觀、容量大、交互性強的特點,也可以避免初學者操作失誤損壞儀器,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效率。
3.3 增強高中教師和高中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彰顯自己優(yōu)越性的同時,也對其使用者提出了挑戰(zhàn)。目前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基本能力偏低,自己制作的課件少,從網上下載的課件多,制作課件的工具大多數是使用Power-Point,而其它制作工具如Flash、3Dmax等,因為技術要求比較高尚未能在教師中廣泛普及。高中教師應多接受計算機能力培訓,掌握相關信息技術,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才能對高中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層次的整合。學生應加強培養(yǎng)與他人協(xié)作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才能適應信息化的教學模式。
3.4 構建網絡化教學平臺
對大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開發(fā),構建網絡化教學平臺。這個平臺是教師討論教學模式、教學經驗、課件制作經驗等信息交流的場所,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查詢、下載所需資源,如:導學案、教學課件、知識的補充和擴展等,將物理課程由課堂延展到課外,拓寬了物理教學的范圍,促進高中物理的教學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變革了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信息傳遞結構,是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力手段,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傳統(tǒng)教學的反哺,二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承,只有合理地運用好信息技術,才能使其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王永剛.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課程整合[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4):137-138.
[2] 王平鎖.多媒體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學周刊,2015(3):96-97.
[3] 王永凱.淺談高中物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讀與寫雜志,2014(10):186-187.
[4] 賀明月.信息技術促進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