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艷 秦紅
【模擬金題】
央視熱播的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美食關(guān)系的大型紀錄片,熒屏上一道道色澤鮮亮、香氣四溢的佳肴,沖擊著我們的眼球,刺激著我們的味蕾。這視覺的盛宴,味覺的旅行,讓人久久回味。它喚醒了無數(shù)人對美食的向往與憧憬,也觸動著我們心底最暖的那份關(guān)于舌尖的記憶,那是鄉(xiāng)戀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是時間的味道……舌尖上的幸福來自于美食的滋養(yǎng),它燦爛了時光,芬芳了歲月。
請圍繞“舌尖上的記憶”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思路導引】
一、 體現(xiàn)地域文化的美好
中國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而每個地區(qū)也都有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和飲食習慣,如北京的烤鴨、新疆的烤羊肉串、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觸動著家鄉(xiāng)人民的神經(jīng)和味蕾。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令人垂涎流連的特色美食呢?街頭巷尾有哪些讓你念念不忘的早點夜宵?你也不妨將寫作的觸角伸向與眾不同的家鄉(xiāng)美食,為讀者呈現(xiàn)充滿誘惑的舌尖上的家鄉(xiāng)。
二、感受人類情感的芬芳
魯迅先生在《社戲》一文中寫到“我”和一群水鄉(xiāng)的少年看社戲歸來,途中偷豆煮豆吃,結(jié)尾時感嘆:“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逼鋵?,“我”所懷念的是那段無拘無束、充滿快樂的美好時光。琦君也在《春酒》中回憶了家鄉(xiāng)的八寶酒,一句“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充滿惆悵,那份沉甸甸的鄉(xiāng)愁令人感懷。你是否也有這樣芬芳的記憶,無論時光怎樣流逝,卻怎么也揮之不去?是奶奶親自為你磨好的甜豆?jié){嗎?是爺爺給你燒的烤紅薯?還是和小伙伴們偷的桃子、枇杷?……因為親情,因為鄉(xiāng)情,因為童心,所以就有了特別的情愫。將舌尖記憶與美好情感結(jié)合起來,讓愛的芬芳在舌尖綻放,就能感人至深,讓人回味無窮。
【佳作示例一】
蠶豆飄香的童年
◎曾思雨
每到蠶豆飄香的時節(jié),記憶斑駁的舊日時光便會裹挾著一縷縷芳香,輕輕叩啟我的心扉,將我的靈魂牽引至老家的童年,重溫那段愜意與快樂的美好歲月。
在蝴蝶漫天飛舞的時節(jié),老家田間地頭的蠶豆花便盛開了,空氣里彌漫著沁人的花香。藍紫瑩瑩的豆花隨風擺動,仿佛千萬只藍鳳蝶棲在蠶豆叢中。不久,成串的豆莢便像變戲法般長了出來,細細嫩嫩的,翠綠可愛。當豆莢由綠轉(zhuǎn)青、變得飽滿圓實時,便可采摘享受了。兩手夾住豆莢輕輕一掰,再用大拇指順著軟軟的豆殼往前一擠,小玉石般碧綠剔透的豆粒便彈入盆中。奶奶總是不緊不慢,往鍋里倒點兒水,撒上一些清香的茶葉,再放蠶豆來煮。漸漸地,從鍋里溢出愈來愈濃郁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煮蠶豆出鍋了,奶奶又做起了炒蠶豆,鐵鍋里豆子漸由嫩綠變成黃黃的瑪瑙色,在有節(jié)奏的翻炒中發(fā)出“啪啪”的爆裂聲。甜甜的芳香和清亮的脆響,引得我與鄰家的小孩圍在鍋邊直咽口水。嘴饞的小胖眼疾手快,搶了一把炒豆放進嘴里,燙得嘴直咧、手直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兩種做好的蠶豆,兩種顏色、兩種味道,吃起來卻一樣味美,在我們眼中也像“瑪瑙翡翠”。拿著針,穿上線,我們要讓這蠶豆成為好玩的裝飾品。煮豆如軟玉在手,不費什么力氣便穿了過去,翠綠的顏色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澤;笑破肚皮的黃色炒豆在遇見針時發(fā)出了一聲脆響,要穿過去得費一番功夫。就這樣一顆炒的,一顆煮的,蠶豆被我們交替地串在一起,串成“手鐲”,串成“項鏈”,串成最漂亮的小首飾。
有了蠶豆,我們便是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一群小孩帶著它們大搖大擺上了街。姐姐用它扎辮子,我把它套在脖子上,小胖把它掛在耳朵上晃來晃去,小弟則把它拴在釣竿上逗得小狗又是跑又是跳……一個小女孩路過,停下來看了看我們,便立刻轉(zhuǎn)身跑回家去。不一會兒,小女孩驕傲地跑回來,頭上多了一圈珍珠似的“王冠”。我嘗了一顆,是用蠶豆做的甜蜜蜜、香噴噴的“蜜豆”!來往的大人看到我們設(shè)計的杰作贊不絕口,我們也大方地送給他們嘗嘗。于是,整個村子都充滿了奇妙的豆香和我們的歡聲笑語。
哦,那飄香的蠶豆,那飄逝的童年,真叫我難忘!
【評點】本文選材典型,巧妙地抓住了“蠶豆”這一獨特、新鮮的美食,將舌尖上的感受與美好情感結(jié)合起來,把童年時光寫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作者描寫細膩,調(diào)動了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精細描畫了蠶豆帶給自己的美好體驗,讓人難以忘卻。
【佳作示例二】
我愛家鄉(xiāng)的魚糕
◎辛周新
說起我的家鄉(xiāng)——湖北公安,那可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有太多的事物值得說道。我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可作為一個“吃貨”,我唯獨對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魚糕情有獨鐘。
家鄉(xiāng)有一個風俗,為了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做魚糕,那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預示著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做魚糕時,那熱火朝天、歡天喜地的熱鬧勁絲毫不比過年差。
到了蒸魚糕的那一天,天剛破曉,家里管事的就已經(jīng)去菜市場挑選活蹦亂跳的大草魚了,這種魚個大肉多,用它做出來的魚糕味道最香口感最好。當然,還得準備新鮮的雞蛋、肥美的豬肉。等備好材料,就提到我家后面那條小河去清洗。河邊談笑聲不斷,有的說他家的魚糕是要放特殊材料的,有的說他家還請了專門蒸魚糕的師傅,一定比別人蒸的好吃。我們小孩子才不會管這些事,反正只等著魚糕出籠品嘗美味,便在河邊戲水,比較誰家的魚最大最肥。最后,總是因為都說自家的魚是最棒的而爭得面紅耳赤,大人們也不會像平日那樣呵責阻止,反倒是一邊麻利地洗魚剖魚,一邊笑瞇瞇地看著我們戲耍。直到大人們清洗好魚,一聲吆喝:“做魚糕去了!”我們立馬停止了斗嘴,歡呼雀躍地跟著父母屁顛屁顛地跑回了家。
爺爺奶奶在家早已將蛋清與蛋黃分開,等主料回來,就全家總動員,一起動手做魚糕了。爺爺將魚身上的白肉剔下來,又將豬肥肉切成了丁狀;爸爸雙手拿刀將這些原料剁成肉泥;媽媽不放心似的又將早已洗凈的蒸籠涮了涮;奶奶點燃了爐灶,把鍋里的水燒得咕嚕咕嚕直冒泡;我也閑不住,趕緊拿了一把柴遞給奶奶。等爸爸把肉泥剁好,揪出一坨丟在清水中,若能浮起來,就是蒸魚糕的最佳時候了:把魚肉豬肉的肉泥揉在一起然后均勻地倒在蒸鍋里,成了厚約3厘米的薄餅,就蓋上蓋子,加大火力,靜候魚糕出爐了。此刻,每家都堅信,自己家蒸出的魚糕是最好吃的。不過實際上,等得最焦急的還數(shù)我們這些孩子們,早上特意不吃早飯,就等著這些魚糕。此刻的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咽著口水,眼巴巴地盯著蒸籠,不停地問道:“應該熟了吧,怎么還不揭籠蓋?”
等魚糕的香味在屋前屋后飄散,就可以打開籠蓋了。嘴饞的我忍不住伸手在籠里揪了一塊,燙得我眼淚都出來了,又舍不得丟掉,趕緊放到嘴里,呲牙咧嘴地咽下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看著我這副模樣,眼淚都笑出來了。奶奶撫摸著我的頭,愛憐地說:“看,燙到了吧!魚糕還沒穿龍袍哩,慌什么,待會讓你吃個飽?!彼^的龍袍就是將打散的雞蛋黃均勻地涂到魚糕餅上,再蒸個三分鐘,雞蛋黃就像一件閃閃發(fā)光的龍袍一樣穿在了魚糕身上。
“出籠啦——”,蒸魚糕的人故意拉長了聲音,于是,幾個人便將魚糕一籠一籠搬下來,揭開蓋,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頓時彌漫在整個村莊里。我們又擁到魚糕跟前,圍著端糕的人打轉(zhuǎn)。爺爺先給我們小孩子切了一塊,我們都樂得不得了。剛出爐的魚糕亮著誘人的光澤,如一個身穿金袍的玉美人,讓人忍不住垂涎欲滴。馬上端到房間里分享起來,你塞給我一塊,我塞給你一塊,嘴饞的腮幫子漲得鼓鼓的,還不忘雙手各抓一塊,生怕被別人搶光了。頃刻,屋子里充滿快活的空氣,彌漫著魚糕的香味。
家鄉(xiāng)的魚糕,真的是令人唇齒生香,如果你有機會來我的家鄉(xiāng),一定記得要嘗一嘗。
【評點】習作生動地記敘了家鄉(xiāng)人迎接新年蒸魚糕的過程,讓人垂涎欲滴。從準備材料到蒸糕吃糕,寫得具體詳實,有種身臨其境之感。特別是文中那群可愛純真的孩子,他們“屁顛屁顛”的模樣,“眼巴巴盯著蒸籠”的饞樣,急不可待“燙得眼淚都出來了”的憨樣,你爭我搶的貪樣……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