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艷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說明學習興趣是學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因此,在知識嚴謹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滲透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利用師愛,培養(yǎng)興趣
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也曾強調:“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庇绊憣W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就是情感效應的因素。數學教師因受數學學科特點的影響,很容易在學生心中形成呆板、嚴厲的印象,部分學生會覺得學數學很無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促其建立自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商量的、與朋友間交談的口氣與學生對話。如:“XXX你是怎么看的?”,“誰想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的看法是……,你們覺得怎么樣?”,“老師也有些想法與同學們交流”等等。這樣的語言,使師生間的交流是平等的,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是他們的朋友,為學生創(chuàng)建起一個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 “親其師”, 才會“信其道”,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進而喜歡數學這門課程,特別是在中學高年級,常常會產生一些后進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教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對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的學生,只要有進步,那怕是微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肯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上數學課直至愛上數學課,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進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
二、創(chuàng)設情景,誘發(fā)興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性輸入的信息與人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因此,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能有效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馳有效的理念氣氛。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是一種心理機制,它對大腦皮層具有很強烈的持續(xù)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丟不開,放不下,尤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力加深?!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型、活動型、探究型、信息型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明確目的,產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fā)展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時,才會對相關的事物引起注意,并產生興趣。因此, 教師在導入新課后,應明確具體地交待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在知識體系中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學生的重視,產生心理的需要,引發(fā)學習的愿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實施義務教育的今天已普及初中教育,學生水平不齊等差距逐漸擴大,用老一套辦法來對學生進行同步教育,而不能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是行不通的,因此,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減輕學生課外負擔,使學生有事做,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學學科的學習,對原有的基礎有極大的依賴性,學生學不好前面的知識是不可能學好后面的知識的,如果對學生教以同一內容,講同一例題布置同樣的作業(yè),就有部分學生聽不懂而“吃不了”,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要改變這種狀況,教者需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到實質性的東西,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做從而提高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動手操作,促進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毙睦韺W研究也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眹H學習科學研究領域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因此,在教學當中,我們就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機會,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努力成為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在三角形、平行四邊行、梯形等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過程,化靜為動,一目了然,而通過學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通過自擺弄得出的結果;講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讓學生把事先準備的圓錐模型用剪刀沿一條母線剪開,印象深刻,記得牢。
興趣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課外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讓他們親自動手,積極參與的活動并看到自己的活動的成果,在活動中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探究更深更廣的方面,保持學生的興趣的持久性、穩(wěn)定性。如開展圖案設計大賽,讓學生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后,去測量山高、樹高、河寬等,實踐證明,這樣的活動學生有極大的興趣,都能積極參與。
總之,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