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青 石馨成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5年4月22日李克強總理到訪“廈大時光”書店時,有學生請總理推薦書籍。李克強說,書籍是人類文明傳承的承載工具。大家需要讀時新的書籍,但要獲得最基本的常識,還要更多閱讀古典、經典的著作,這樣才能積淀更深厚,視野更開闊,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引起了作為高校一線人文教師的我的深思。
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是人類智慧之果、精神之花、文化精華和傳世之作。文學經典通過對描寫對象的藝術刻畫,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真摯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從而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快感。長期在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浸潤中,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涵養(yǎng)性情、美化心靈,文學素養(yǎng)就會油然而生。而文學素養(yǎng)又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因此,作為大學生,要提高人文素質,就需加強文學素養(yǎng)。
然而,在當社會潮流使人們變得越來越實際、越來越功利,文學受商業(yè)化、通俗化的沖擊越來越大的時候,即便是作為“文學之冠”的詩歌這門非功利的精神藝術似乎也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充其量淪為“成功”人士裝萌才用的居室裝飾品。那文學金字塔尖頂上閃燦的光芒不再像往日那樣明亮,那樣引人入勝;相反,卻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更可怕的是,目前各大高校對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也重視不夠。面對消費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功利主義思想的滲透,處在當今這個喧囂浮華的世界里,大學生們即使依然在閱讀文學經典,他們大多只是面對各種電腦、手機的碎片化、快餐式的淺層閱讀,缺乏獨立的思考,文學素養(yǎng)的沉積更是無從談起。我們今天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我們開始大量的讀圖,讀圖是限制一個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讀圖的危險后果逐漸向人類靠攏但我們渾然不覺。書上的文字可以鍛煉人的抽象能力。筆者高中時代拜讀紙質版的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時,對于凌波微步、斗轉星移、六脈神劍等蓋世神功以及段譽癡情暗戀的王語嫣的天生麗質的遐思妙想遠非數年后的任何一版同名電視劇可以相提并論。高科技時代的視覺沖擊將青少年的想象力無情地抹殺了。
教育界和文學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呼吁重新重視閱讀文學經典的作用,提倡大學生多讀文史經典,通過反思歷史、汲取精華,超越世俗化、功利化、虛無化的束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成為品格高尚的有用之材。李克強總理無疑是這些有識之士的代言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馬未都痛心于國人不愛讀書。他認為,最美不過讀書聲,讀書是一生中最該早做的事。古人讀書三階段:5—15歲誦讀;15—25歲學貫;25—35歲涉獵。而大學生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講究“學貫”,要求學會貫通,橫向聯系。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人學?!痹姼?、散文、小說、戲劇、影視等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均可幫助我們認識社會人生,接受美的陶冶,塑造健美的人格。在日趨激烈的就業(yè)市場上“學歷不如能力,能力不如魅力”。 而文學作品就有助于提升應聘者的人格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素養(yǎng)高的人,一般氣質優(yōu)雅,很容易受到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用人單位的歡迎。高尚的文學素養(yǎng)還有助于學生將來事業(yè)的成功,文學和寫作是古今中外許許多多非文學專業(yè)的成功人士理想騰飛的翅膀。因此,筆者建議:且把“文學”當“人學”。所謂“人學”是指“學習做人的學問或道理”,即通過各種文學作品的學習,增強對自身的了解,提高人文素質。用經典奠基,可以激起大學生的文化向往;以誦讀入門,可以熏陶至大至剛的民族人格。在大學校園里讀書可以充實自己,追求“發(fā)展”與畢業(yè)季求職謀取“生存”其實并不矛盾,反而在氣質、風度和人格的內在因素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個人事業(yè)的成功。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提升魅力、促進就業(yè)。畢竟,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