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要]持不同觀點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有不同的做法:效果論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非效果論旨在尊重人;平等的原則要求將學生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學生的自由和選擇,主張不同的學生具有同等的價值,但需要清晰平等和公平的內(nèi)涵。把不同的理論作為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原則可以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評價。
[關鍵詞]效果論 非效果論 平等 公平 教例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20106
一、教例呈現(xiàn)
有這樣一個教例:
在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時,教師采用了如下四步:
步驟1:自己講解,過程中偶爾把某一教學問題拋向學生,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或是引起學生的注意;
步驟2:接著有少部分學生(即優(yōu)秀生或積極生)舉手表示愿意回應這一問題,于是教師讓這部分舉手的學生回答;
步驟3:這些學生回答的答案往往都是正確的,教師給予表揚;如果略有偏差,教師進行補充或糾正。
步驟4:全班練習。
二、教例分析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且常出現(xiàn)在課堂上的教例可以引起許多思考。
第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在課堂上大多只提問優(yōu)秀生或積極生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第二,從優(yōu)秀生和積極生角度出發(fā),為什么他們愿意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為什么他們往往能知道或回答出老師所希望的答案?
第三,從后進生和消極生角度出發(fā),是什么影響了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他們?yōu)槭裁椿卮鸩怀鰡栴}?或者他們知道答案或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愿意舉手表達?
第四,從全體學生角度出發(f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后呈現(xiàn)答案然后全班練習的教學方法侵害了學生們平等、公平的權利么?
第五,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優(yōu)秀生和積極生的家長對教師這樣的教學提問方式有什么想法?后進生和消極生的家長對教師這樣的教學提問方式會有什么想法?
第六,從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出發(fā),教育研究者對這樣的教學和提問方式有什么看法?
三、判斷與論證
首先,我們來分析教師在課堂上大多只提問優(yōu)秀生或積極生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優(yōu)
秀生或積極生可能是考慮到課程的進度。提問優(yōu)秀生或積極生能較快得到正確的答案,為其他學生起示范作用,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可能是因為如果教師關注后進生和消極生能否通過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將拖后優(yōu)秀生的學習進度。第三,可能是因為升學率的壓力。在升學率的壓力下教師不得不重點關注優(yōu)秀生的成績是否穩(wěn)定和上升,同時也只能靠優(yōu)秀生起的答案示范來“較為快速地”使后進生跟上。
當然,與此相反的,現(xiàn)在也有部分教師從考慮全體學生的學習過程,盡量照顧到每個學生思考過程的角度出發(fā)來選擇教學行為。這里就涉及到兩個理論觀點:效果論與非效果論。
效果論認為,行為的對與錯要依據(jù)行為的結果來加以判斷。理解效果論的一種好方法是從效果論遵循的原則來看,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principle of benefit maximization)。利益最大化原則指出,在人們面臨多重選擇時,那種能夠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最好或者最大的收益的選擇,則為最好的或者最優(yōu)的選擇。因此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判斷行為的道德性方面,所依據(jù)的是行為的結果,能夠帶來最大總體收益的行為則是最好的行為[1]。因此,在教例中,教師看到的是效果和結果,提問優(yōu)秀生或者積極生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節(jié)省時間,有利于快速推進教學進程,完成教學任務;照顧優(yōu)秀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有助于穩(wěn)定他們的成績,有利于提升班級平均學業(yè)水平和升學率。教師如果從這個結果出發(fā),就會認為這樣的教學和提問方式是合適的。
用另一種方式來思考是所謂的非效果論,非效果論是尊重人,它所蘊含的是一條普遍的道德觀念,其中廣為流傳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定律[2]。這與康德提出的核心道德定律:“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相似。其檢驗方法就是,如果你想把某一原則應用到他人身上,那么你愿不愿意應用于自己[3]?在課例中,教師考慮:如果“我”是后進生或者消極生,“我”喜歡老師只提問優(yōu)秀生和積極生而不關注“我”么?答案肯定是“不喜歡”。如果教師是持非效果論來進行判斷,也許就不會有課例中的行為出現(xiàn)。
其次,我們也可以用康德的“黃金定律”來分析“從全體學生角度出發(f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后呈現(xiàn)答案,然后全班練習的教學方法有無侵害學生們的平等、公平權利”這個問題??档碌摹包S金定律”的理念是“平等尊重每個人的原則”(principle of equal respect for persons)。平等尊重原則包含三個輔助性觀念:
(一)平等尊重原則要求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4]。在教例中,教師把提問優(yōu)秀生作為實現(xiàn)課堂效率和提高升學率等的手段,不僅沒有平等尊重后進生和消極生,也同樣沒有平等尊重優(yōu)秀生和積極生,因為他們只被看做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所以,這樣的提問不是以尊重、發(fā)展每個學生為目的的。
(二)必須把人看做是“自由的、理性的、有責任的道德行動者”。在教例中,首先教師應該照顧全體學生是否都掌握了知識,具備回答問題的能力,然后尊重他們是否舉手回答問題的自由,而不是在全體學生沒有都掌握知識的時候就提問掌握知識速度較快的優(yōu)秀生或積極生而忽略消極生和后進生。當然,這樣的“應該做法”是在持平等理論的基礎上做的評論。
(三)人與人之間,不論差異有多大,作為道德行為者,他們都具有“同等的價值”。這個觀點在此教例中則體現(xiàn)為全體學生都應該有同等的回答問題的基本權利,但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可以分配不同學力的學生以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較為基礎性的問題可以提問后進生和消極生,較難的和開放性的題目可以提問優(yōu)秀生和積極生以開拓全體學生的思維。
第三,對于平等和公平的原則,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平”即指對條件同等者平等對待,對條件不同者差別對待。從這樣的定義出發(fā),在教例中,教師首先應該清晰的是對學生各種相關特質的判斷是否正確。例如,如何區(qū)分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是從能力、成績、興趣、擅長、性別維度還是別的維度進行判斷?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若持亞里士多德的“公平”原則,給予后進生更多的教學資源以趕上平均水平是公平的,還是因為優(yōu)秀生更需要而給予他們更多的教學資源是公平的?
教學中涉及的不同人員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會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和不同的行為,對于不同立場所持的不同理論觀點,要進行溝通和對話才能清晰:什么理論才是教學應該持有的最為基本的理論觀點?是平等觀點?還是非效果觀點?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遵循哪些觀點?
[ 參 考 文 獻 ]
[1][1][2][3][4][美]斯特賴克著,洪成文等譯.教學倫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