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娟
教語文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我發(fā)現(xiàn)學生除了語文課以外,幾乎很少會花額外的時間去學習語文。其實學生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分數(shù)。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可是如果走入極端的話,其后果就是:如使學生之所欲莫甚于分數(shù),則凡可以得分者何不用也??几叻质菍W習的一個目的,但學習不能僅僅是為了考高分。另外,很多同學認為語文就是語文書上的課文,卷子上的考試題,其實這只是狹義的語文,語文包含的范圍是很廣的,說話是語文,做事是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學生覺得語文無用,是因為對“有用”的認識較為狹窄,以為語文僅僅是考試的一個科目,或者是用來交際的工具。學生們覺得語文無用,或者是所用不大,是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莊子在《逍遙游》中,用“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來指出惠子在對“有用和無用”認識上存在的偏差?;葑诱J為不能裝水的葫蘆無用,可是莊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看似無用的大葫蘆,如果用對了地方,也是可以有大用處的。學生對語文的認識,正如惠子對大葫蘆的認識,宋人對“不龜手之藥”的認識,都存在偏差和誤區(qū)。如果能夠使學生們重新認識看似“無用”的語文中,蘊含著“大用”,也許就能夠擺脫語文學科的尷尬局面,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語文,真正熱愛語文,讓語文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那么,語文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呢?
莊子曾經(jīng)講過一個“才與不才”的故事來描述人生的尷尬境遇——成才的大樹被早早砍伐了,不才的大樹得以頤養(yǎng)天年;鳴叫的鵝活了下來,不鳴的鵝被殺,款待客人了。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才與不才”的人生難題呢?莊子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墒乔f子的這個回答太模糊了,我們來看看另外兩位哲人的回答。老子曾經(jīng)說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币罁?jù)老子的標準,人應該在成就功業(yè)的時候“材”,而在志得意滿的時候“不材”,這才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孔子曾經(jīng)用寧武子的事例告訴我們:邦有道則才,邦無道則不才。
歷史上有無數(shù)人驗證了哲人們之言的正確性。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成就了另一段人生傳奇;文種戀棧不去,最終被逼自盡。張良審時度勢,不居功自傲得享天年;韓信功高震主而不知,結(jié)果身死人手。范蠡和張良恰好處于“才與不才”之間,把握好了入世與出世的時機,令人擊節(jié)贊嘆;文種和韓信不知功成名就之際,就是鳥盡弓藏之時,令人扼腕嘆息。掩卷長思,我們就會不禁感慨: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墒沁@“學問”和“文章”從何而來?靠人生閱歷嗎?那我們會走多少人生彎路啊!多讀書吧,先哲把多少人生智慧都寫在了書中。這里大家可以看到語文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解困境,學會處世之道。
然而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遭遇坎坷,甚至會遍體鱗傷,心灰意冷。史鐵生曾經(jīng)說過:“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笨墒俏覀冊撊绾螔叱撵`的陰霾,振奮我們的精神呢?這個時候多讀一些書吧!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編寫史記,汗青傳正道的司馬遷,還是采菊東籬,詩酒話桑麻的陶淵明;無論是夢游天姥,悠游山水間的李太白,還是赤壁高歌,煙雨任平生的蘇子瞻,他們都以自己的行為展現(xiàn)出一片潔凈,他們在心靈的家園中保持了自由的個性。這種潔凈,這種自由個性,為中國人提供了另外一種理想生活的模式,從而使我們知道在紛擾的世俗之外,還有別樣的生活,使我們明白除了身體需要寄托之外,我們的心靈也要有有一處歸宿。這時當你再身處困境,心情頗不寧靜時,就會想起蘇軾的一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就是語文的第二個作用:修己身,建立精神家園。
可是在歷史上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明知世道的危險,卻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明知舉世皆濁眾人皆醉,卻不愿“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比如說孔子,在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試圖用禮樂挽救墮落的人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尋找著希望。即使顛沛流離,惶惶若喪家之犬;即使九死一生,凄凄似離群之雁,他也不愿意學習“愚不可及”的寧武子,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放棄了個人的得失榮辱,心懷天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鬃与m然在那個時代沒(下轉(zhuǎn) 151頁)(上接 174頁)有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通過書籍傳播開來,對中國社會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的宰相趙普就曾經(jīng)說自己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赝麣v史,我們可以看到,東西方的先哲們把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人類理想生活的構(gòu)建,都寫進了他們的書中。寫到這里,我覺得宋真宗說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話都是浮云了。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改成:書中自有安國策,心懷蒼生濟天下。這就是語文的第三個作用,也是語文的大用:濟天下,構(gòu)筑大同世界。
最后,我想借用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四句話來對語文之用加以總結(jié)。語文之用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