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
古代先人們用文言文記錄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改造以及心路歷程和精神世界,記錄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維系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它是深深的植根于社會中的。語言反映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特點,是一種文化承載。所以,文言文承載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漢民族的文化。
一、文化解讀的內涵
人類與自然界和社會所發(fā)生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統(tǒng)稱為文化,我們這里所探討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即“排除人類社會歷史中關于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chuàng)造及其結果?!卑肆曀住⒅R、道德、信仰、藝術等。文化解讀就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分析課文中的文言文作品,通過作品來分析文化意義,引導、幫助學生分析作品的文化內涵。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由此,我們在分析文言文的時候不僅要明白其中的能指,也要明白其中所指,要在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還要了解與語言同存的文化現(xiàn)象。
二、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化解讀
當下,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忽略了對文化解讀的應用,沒有對文化解讀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文言文運用的年代距我們非常久遠了,它的字、詞、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很大。因此,從字面上讀懂文言文就成了擺在中學生面前最大的一道障礙,所以教師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言文語言的講解上。
從功利的角度來講,現(xiàn)今高考古典詩詞鑒賞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由此,教師要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向文化解讀的方向轉變?!拔膶W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币簿褪且髮W生具有豐富的藝術的推想力。所謂藝術的推想力,是指先品味作品豐富的語言內涵,再進行豐富的想象,這樣來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并對其進行補充和再創(chuàng)造,這就使教師不得不又把注意力移向文化解讀。
這是一首王安石的《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痹谶@首詩中我們需要想象,作者為我們營造的是什么樣的意境,他給我們傳達的是什么樣的情感,我們怎樣讀出其中的美。詩中的葛溪驛在現(xiàn)在江西的弋陽縣一帶。此詩是描寫作者在驛站看到的自然景物而引起鄉(xiāng)愁和歲暮的感慨,因而抒發(fā)對國家大事的感懷。開頭“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漏”是中國古代計算時間的儀器,漏未央即夜未盡,夜深的意思。這就需要考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藝術推想力,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月下秋夜圖”。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天邊掛著一輪缺月,晦暗無光。旅舍的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不管是月色還是燈光,都不是皎潔而明亮的,而是一片晦暗,表現(xiàn)出旅舍中的清冷、孤寂。這就為后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我們理解整首詩歌有重要作用。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規(guī)定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苯處煘榱颂岣邔W生的文化素養(yǎng)也會注重文化解讀。
三、文化解讀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今國際社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國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如何選擇在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保存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給自己留一個心靈的歸宿,為自己尋找一方精神家園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現(xiàn)今流行的文化就是一種文化侵略,一種殖民的變種。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正在用英語“訴說”著他們的商業(yè)文化。日本人也放棄了武力征服改用了軟武力,他們的漫畫也正在對中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進行狂轟濫炸。在我們中國滿大街的貼牌手機、代工電腦正“眼花繚亂”著人們視界的時候,我們的“made in china”在國際上尚且達不到這樣刺眼的狀態(tài)。我們需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文化,要讓中國的語言文化走向世界,但這并不是要重蹈英、美、日文化霸權的覆轍,而是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明。
總之,通過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解讀來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層解析,由此,讓我們認識民族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