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云崖
特色課程建構需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以科技教育特色課程為例,應根據兒童需求和年齡特點,開發(fā)“美”的環(huán)境課程,“活”的生活課程,“全”的活動課程,“精”的特色課程,“新”的學科課程,為兒童匹配實踐體驗的歷練平臺,推動學校特色發(fā)展。
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必須從兒童視野出發(fā),課程的設置要適應兒童要求,課程的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課程的教學和活動要接近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江蘇省無錫市廣益中心小學作為江蘇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對常規(guī)課程進行了改編、擴充、整合和拓展,使符合“教”的課程,走向符合“學”和在“做”的課程,在兒童特色課程的系統(tǒng)建構中豐富課程文化。
一、主體參與,設計“美”的環(huán)境課程
為了讓環(huán)境課程凸現(xiàn)科學美,學校讓師生主動參與設計。科技之星、師生科藝小作品、科學家的生平和科技成果、天文知識等資料都由師生收集和提供,科教長廊、科普櫥窗都讓學生自己設計。濃濃的科教氛圍給孩子們帶來視覺享受,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使物表化的環(huán)境內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呢?無疑應該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各班圍繞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優(yōu)良美德等主題,開展尋找科學家的足跡,舉辦科學家故事報告會、編撰科學小報、爭創(chuàng)特色中隊等活動,讓愛國科學家成為身邊可親的長者,學習他們執(zhí)著追求、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懊馈钡沫h(huán)境帶來“美”的熏陶,學生在學科學的急切期盼和科技精英示范作用的影響下,心中萌發(fā)著學科學、愛科學的種子,積極參加科普活動。
二、走向社會,拓展“活”的生活課程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便都是活的書?!?/p>
學校有計劃地請科普專家到校講課,讓學生接觸“活的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讓他們產生“活的問題”;參觀科技館,接觸“活的文化”;建立校園數(shù)字氣象站,接觸“活的宇宙”;完成一項生活中科技現(xiàn)象觀摩和體驗活動,了解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學會初步的科學研究規(guī)范,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
當我們把學生帶到農博園時,有的學生問為什么秋天的樹葉顏色與春天不同,有的問為什么向日葵的花盤總是向著太陽,有的問為什么秋天的桃樹會綻放出花苞?有了興趣的牽引,有的班級就以“探索花卉王國的奧秘”為主題,指導學生查資料、訪老農、看錄像,彌補分科學習的不足,讓學生在直接經驗和綜合信息的交融中建構知識,提高能力。
實踐證明,兒童的靈感火花、智慧源泉、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都來自生活,課程開發(fā)面向生活,就為他們科學探索實踐打開了一面敞亮的大門。
三、適應需求,設置“全”的活動課程
“課程要有系統(tǒng),但也要有彈性,要在課程上爭取時間的解放?!碧招兄壬恼n程思想是我們系統(tǒng)建構兒童特色課程的指南。學校設置“半日活動”課程,其中的科學普及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科學社團課程,培養(yǎng)特長骨干;競賽活動課程,展示實踐智慧,旨在促進學生科技特長的多樣化發(fā)展。
學校在活動課程設置時,堅持適應要求,難度適中、螺旋上升的原則。如科技周、科技月、科技節(jié)等課程主題,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式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的知識技能背景,接近大部分學生實踐能力的臨界點。又如數(shù)字氣象站、機器人工作室、科技模型工作室、物聯(lián)技術工作室等科普社團,注重培養(yǎng)學??萍脊歉?,以利在年級、班級活動中發(fā)揮指導作用。這種“全覆蓋、分領域、可選擇,體現(xiàn)科普導向,多元發(fā)展”的特色課程架構,推進了科學教育活動的課程化。
四、因材施教,打造“精”的特色課程
陶行知先生說:“除照部規(guī)定之普通課程外,復本因材施教之旨,分別授以特修課程,以培養(yǎng)其特殊才能?!币虼?,學校不可忽視個性化的課程建構,以培養(yǎng)學有余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為了建設精品課程,學校從編好“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入手,讓校本教材成為“一種工具,一種生活的工具,一種‘做的工具?!蔽覀兊姆椒ㄊ菃枌W生:“你們喜歡學什么,喜歡用什么方法學?”于是,校本教材《科藝苑》誕生了,園藝栽培技術圖文并茂;科技模型制作引人入勝。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孩子們渴望學習信息技術,學校同樣順應學生需求,著手編寫校本教材《神奇的機器人》。機器人社團師生智慧設計,把學校在全國、省級機器人大賽中獲得較高獎項的自動尋跡機器人、自動搬運機器人、既能自動又能人工控制的機器人等作為校本教材的內容,清晰的思維導圖、學思做結合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教材的適切性、優(yōu)勝性和智慧性。社團學生在學習編程、裝配和操作實踐中,探究著信息技術的科學原理,生成奇思妙想,催生智慧和創(chuàng)新之花的蓬勃綻放。
五、有效整合,生成“新”的學科課程
為了促進學科教學與科學教育的整合,學校創(chuàng)新集體備課機制,充分發(fā)揮科學骨干教師的作用,凝聚多學科教師的智慧,探究整合教學的契合點和教學方法。
語文、品德學科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科技發(fā)展的貢獻,激發(fā)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數(shù)學學科在教計算、測量內容時,指導學生將科學實驗數(shù)據轉換成簡圖、表格、圖像等,并讓學生運用分數(shù)、小數(shù)、百分數(shù)等運算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激發(fā)科學的內在動機等。這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取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科學素養(yǎng)。
讓課程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們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是科學特色課程建設的宗旨,而這又何嘗不是其他校本課程開發(fā)和課程教學的應然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