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 要】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相當多的學生“不講理”,即只能“擺事實”,羅列幾件事,不會針對問題作必要的分析。雖然“事實勝于雄辯”,其中必然包含著道理,然而畢竟也有看不透的“事實”,需要作分析,以理服人,否則就沒有議論的必要了。
【關鍵詞】作文;技巧;價值分析
現(xiàn)實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效率令人尷尬:教師用盡心機,學生仍然無動于衷。在一個全面變革、信息大量涌來的時代,一個需要思考和判斷選擇的時代,有這么多青少年漠視思考的重要,不知不覺間喪失思考的動力,這是多么奇怪的事!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思維,寫作教學能沒有思考么?
我們經(jīng)??吹?,一些學生在作文中只會“表態(tài)”或宣泄情緒,對事情作簡單判斷,而不作必要分析;在談話交流中,往往也只是陳述經(jīng)過,忽略其中的問題。一次,有學生在作文中批評所在的學校為抓升學率,制訂了許多嚴苛的規(guī)定,比如有些教師告誡學生“不準在任何時間看任何小說”(這中間竟然也有語文教師),若見到學生看小說,立刻沒收并通知家長。我便問該生對這類問題如何看,學生回答“說不清”——“說不清”,也就是說,他覺得有可能“各有各理”,不需要辨析,“辨也辨不清”,而沒有看到這種有悖常識的教育方式對一個人的情感、意識的傷害。此時,如果要求這位學生寫一篇有關“人與書”的議論文,他會有什么樣的觀點呢?他又如何作出分析呢?于是,我又問他:你提到的這些教師,他們在文學閱讀方面有沒有什么特征?學生說,這些老師都好像沒有什么文學修養(yǎng),許多經(jīng)典作品不但沒讀過,而且還鬧過笑話,至多看看流行的電視連續(xù)劇,有空閑時間會在電腦上“淘寶”……其實,學生已經(jīng)觀察到“現(xiàn)象”,如果他能進一步思考深層原因,就可以發(fā)現(xiàn)“讀什么樣的書,以后就是什么樣的人”。那些禁止學生讀小說的教師,是不是在自己的高中階段也曾遇上不準看小說的老師?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更能看出功利主義教育的危害?如果一個人認為“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是他個人的可悲;如果他當教師,他的“不怕”就是恐怖的了——當學生只知道在文章中宣泄情緒時,教師必須教會他這樣剝繭抽絲、精于剖析,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對學生更多的“啟思”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每有新聞報道“見死不救”,對中小學生的心靈都是一種傷害;而如果負面新聞過多,沒有準確的剖析,則無疑會成為一種暗示。有一次批作文,我在一位學生的作文上多評了幾句話——這位學生的作文又一次抨擊見人落水不救的看客,言辭極為激烈。我寫的是:“在岸邊當看客的,未必沒有救人的愿望,也有可能是他們不會游泳,沒學過救生。你會游泳么?”后來,我在作文講評時提出了這個問題,所有的學生都感到意外,因為全班的確沒有幾個人會游泳。在對話中,有學生指出:有關見人落水不救的新聞經(jīng)常有,見多了,人反而麻木,甚至覺得“見死不救”就是常態(tài),沒有思考價值;也從來沒有記者從其他角度,比如“救人能力”方面提出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能因為大眾媒體不提,個人的思考就沒有價值。見人落水不救,這種事在發(fā)達國家較少,除了宗教傳統(tǒng)和愛心,可能也和國外青少年游泳的普及程度高有關??梢宰鳛樽糇C的,是前二三十年,搶救落水人的事也平常,同樣和早先中小學開展游泳活動很有關系。
有位心臟外科大夫曾說:“對一名醫(yī)生來說,醫(yī)術最重要,因為僅有愛心,不但救不了人,很可能會給病人增加痛苦。比如,他做一個手術需要6小時,而我做同樣的手術只需要3小時,即使我的服務態(tài)度有些問題,但病人仍然會選擇我,因為胸腔被打開的時間越短越好?!彼脑捨译m然沒能全聽懂,但他提出的問題非常實際。云南有位中學校長舉債在學校建了標準游泳池,他說的是:“我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游泳,這可能比他們的學科成績更重要。”當我把上述材料介紹給學生時,他們很受震動,經(jīng)過思考分析,原先簡單的問題包含的深刻開始全面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由此延伸開去,更多的問題出現(xiàn)了。我們都說,教育的目的是“教會生存”,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社會的“生存”么?高一新生軍訓,只不過是幾天的隊列訓練,家長心疼孩子,挖空心思編理由代孩子請假;有些學生缺乏鍛煉,每周升旗,站立10分鐘就會倒下;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有的教育局怕出事故,規(guī)定“不準出城”……這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嗎?這樣的教育,是“高素質”嗎?這樣的教育,是“人民滿意的教育”嗎?……當學生開始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時,他可能已經(jīng)不再簡單地糾結于對“見死不救”的批評,而是學會了全面地分析問題,同時開始思考“怎樣提高生存能力和幫助他人的能力”了。
教師不要拿孤立的問題讓學生就事論事,而要盡可能地作必要的拓展和挖掘。我們從“眾人圍觀,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說開去”,目的不是要引出一大堆同類的事,做出一律的判斷,而是要深入剖析一種現(xiàn)象,尋找可能的各種結論。這樣的教學活動未必要在一次教學中完成,也許過了一個月,也許過了一個學期,教師仍可以引導學生再次關注同類現(xiàn)象。這時候,學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有了思考積累,而新的信息也會促使他有新的分析。比如,南京有過一起聞名全國的“彭宇案”——一名青年因扶起一名倒地的老婦反而被訴,法官的判決有違基本倫理和公民準則,判決做好事的青年賠償,此事轟動全國。法官的判決書認為,“依常理”,“不是你碰倒的你就不會去扶;既然你去扶了,就必然與你有關”。這個判詞經(jīng)媒體傳播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很多地方傳出見到老人跌倒不敢相助的丑聞,引發(fā)了嚴重的道德危機。兩年后,深圳的兩名高三學生在路上搶救了一名摔倒的老人(這位老人摔倒后,一樣有人圍觀而不敢施以援手),這兩位學生所在的學校大張旗鼓地給兩人發(fā)了獎金。對這件事,學生會有什么看法呢?有學生說,做了原本正常的事卻被當做英雄,對這個民族而言,是不幸的。話雖然也比較深刻,可是能不能做出更深層的分析呢?我鼓勵學生刨根問底:為什么見義勇為會成新聞?為什么盡了義務就會被當做英模?為什么大家都覺得他們勇敢?為什么學校堅持要這兩名學生接受獎勵?……總之,事情沒那么簡單。為什么一起錯案會造成那么嚴重的后果,大是大非問題能不能“調解”?道德淪喪能不能“和諧”?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聯(lián)系,能初步認識到:一些事物的背后,有一個廣闊的、復雜的背景,有形成的歷史淵源,很多現(xiàn)象并不是簡單孤立存在的。
越是敏感的問題越容易鍛煉思維。善于思考,才會分析。就一個問題延伸思考,直到占有詳細的資料,對所能得到的相關信息篩選鑒別、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