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凡
【摘 要】在漢語教學的課堂體系中,詞匯教學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的前提,是學生掌握和擴大詞匯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教學時間里,認識、理解、記憶詞語,并最終能熟練運用所學詞語進行交際,是每個漢語教學老師所關注的問題。本文歸納了幾種常見的詞匯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漢語教學;詞匯;方法;技巧
在漢語教學中,詞匯是學習漢語的基礎,是學生學習漢語的橋梁,但是詞匯教學往往也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詞語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多樣的,不同類別的詞語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本文通過不同類別的詞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常用的解詞方法可以有下面這幾種:
一、名詞的講解
1.直觀教學法
就是用卡片、實物、圖片教具,直接解釋詞語意義的方法。比如:解釋“杯子”,只要舉起茶杯;如《人不是恐龍》這一課,解釋“恐龍”,只要舉一張畫有恐龍的圖片,也就一目了然了。直觀法直接將實物與目的語的符號系統(tǒng)連接起來,繞過了由母語到目的語的解釋翻譯過程,因而可以使學生直接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但是,如果學生所學的是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詞語,盡管學生當時明白得快,記得也快,但未必能長期記住。因此,對于這類詞語,仍需要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重現(xiàn),從而加深學生印象。
2.替換法
用A代替B,從而達到解釋詞義的一種方法。最常見的是一些同義詞,雖然它們的意義相同,但由于語體色彩或使用場合的差異,而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難易?!白鲎廛嚒?,實際上就是“打的”(口語);“移動電話”,實際上就是“手機”(口語)。此外,我們所說的替換法,還包括用學生熟悉的詞語來解釋生詞的方法。例如:在解釋人稱名詞“姑姑”時,可以把它說成是“爸爸的姐姐或妹妹”,這里“爸爸”“姐姐”“妹妹”都是學生學過的、簡單的詞語,用它們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理解“姑姑”的含義。
二、動詞的講解
動詞,就是用來形容或表示各類動作的詞匯,因此在動詞的講解中多用到演示法。
1.演示教學法
很多詞語,尤其是動詞,需要我們用表演的辦法,給學生進行釋義。例如:“微笑”,老師自己示范或者讓學生微笑,馬上就能把詞義說清楚。再如“搬、端、托、拿、捏、握、舉……”等這些跟手有關的動詞,老師可以直接在教室中做出各種動作,讓學生將動詞符號與實際的動作聯(lián)系起來,從而掌握詞語的用法。用動作演示解釋詞語,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詞語之間的差異,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詞語教學的效果。
2.舉例教學法
凡名詞、動詞,大略可以分為兩類,即具體或抽象。前者如:“人、書、桌子、吃、喝”,后者如“幫助、勇氣、安慰、想、回憶”等。具體的詞語可以用實物或動作演示解釋,而抽象詞語則不易如此。對這類詞語,舉例是比較好的處理辦法。
三、形容詞的講解
1.拆分推測法
此法,是在綜合考慮漢語詞匯的特點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們知道,漢語是以音節(jié)為基本的語言單位的,每個音節(jié)寫成一個漢字。除少數(shù)單純詞外,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大部分詞語都是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組成,這是漢語的特點。我們可以據(jù)此對詞語進行拆分,通過分析詞語內(nèi)部的語素和語素之間的關系來學習新詞的意義。
有人作過統(tǒng)計,漢語中浩如煙海的詞語,實際上只有幾千個常用漢字構成。當學生學習到一定階段后,真正不認識的字就越來越少了,那時候,難題不是認識漢字,而是怎樣正確理解那幾個認識的漢字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教會學生如何認識這種關系。這也反映我們?nèi)A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教育學生不是為了教育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是培養(yǎng)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秀學生。教會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推測新詞詞義,無異于增加了學生的本領,讓其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自如,更加得心應手。
2.歸納法
根據(jù)詞的構形特點或用法上及其它各方面的特點,將具有共同特性的詞語歸入同一類的過程,就是歸納。歸納詞語有兩個過程,其一是區(qū)分,其二是合并。
3.搭配法
詞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在使用過程中,詞總與其前或其后的詞語產(chǎn)生意義或語法的聯(lián)系。但詞又并非與任何一個詞都能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些相互之間能夠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詞語,就是我們所說的搭配。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通過分類歸納出來的各類詞語進行組合搭配,讓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同時也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出現(xiàn)環(huán)境,掌握詞語的搭配規(guī)則。比如:某課中有“極了”一詞,比較抽象,不好直接解釋。這時我們可以給出其常見的搭配:“好吃極了”、“香極了”等。有時候,我們還可以將同一課中出現(xiàn)的詞語搭配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像同一課中就有“饞極了”“得意極了”這樣的搭配加深學生印象。
4.故事法
教學中,如果遇到類似于成語這樣的詞,它們有著固定的意義和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這時,老師們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法,講解詞義,加深學生印象。譬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字面上,學生每個字都能認識,但里面的具體含義,學生未必能夠理解,只有等知道這個故事后,從那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人身上總結出經(jīng)驗,才算是準確地理解了詞語的含義。
以上幾種解詞方法,僅是本人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而又以綜合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