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銀燕
語言作為文本的載體,是最直觀也是最豐富的呈現(xiàn)??v觀近幾年高涉及外國小說閱讀的考題,我們發(fā)現(xiàn),針對語言的考查,多借助小說人物語言或作家語言來解讀人物形象、分析心理活動和挖掘主題思想等,將語言與小說的這些要素熔于一爐綜合考查。
看下面的題干:
①(病人)“吃力地動著嘴唇想要說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說什么?試做補充。
②分析X段文字的語言特點。
③小說開頭/結(jié)尾/第X段xxx的話有哪些作用?
分析 ?①要求我們補充(推斷)人物未說出的話,屬于“還原語言”類。還原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場合、心理、性格等,要根據(jù)語境合理推測和補充。②要求我們分析某個指定位置的語言特點,屬于評價小說文本語言類。解答類題一般從修辭、表達技巧的角度評析。要通過對指定語言特色的品評,凸顯人物特征,還要析出字里行間作者寄寓的情感。③要求我們把握言外之意,也就是潛臺詞。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小說的主題,聯(lián)系人物形象具體分析。
例1 ?讀《禮拜二午睡時刻》的片段,回答:母親的四處語言是否與后面概括母親形象特點的詞語“慈祥”矛盾?
那位婦女停下來不吃了。
“把鞋穿上!”她對小姑娘說。
小姑娘向窗外張望了一下。映入她眼簾的還是那片荒涼的曠野。她把剩下的餅干塞進袋子里,連忙穿上鞋。媽媽遞給她一把梳子。
“梳梳頭!”媽媽說。
小姑娘正在梳頭的時候,火車的汽笛響了。那個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臉上的油污。小姑娘剛梳完頭,火車已經(jīng)開進一個鎮(zhèn)子。這個鎮(zhèn)子比前面幾個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涼。
“你要是還有什么事,現(xiàn)在趕快做好!”女人說。
“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別喝水。尤其不許哭。”
小姑娘點點頭……她母親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分析 ?從句式上看,這4處都是命令語氣、強制口吻,近乎粗暴、不近人情。寥寥數(shù)語,從一位母親的嘴里出來似乎更顯冰冷。字里行間,文本的張力就在此,極度的反常恰恰是受深層心理影響的刺激。從主題上看,從母親說話的背景和心情可以看出,言語的背后,流露的是這位母親備受煎熬、滿懷悲憤的情感。從說話對象——小姑娘的角度,她其實不知道要面對什么,可是母親卻明確要求她不許哭。其實,這句話未嘗不是母親對自己的警告,對自己的心理暗示。也說明母親此時是十分難過、脆弱的,想要痛哭一場都不能,只能抑住悲痛,勇敢面對。所以,此情此景、此時此刻的生硬語氣并不影響母親的慈愛形象。隱忍恰恰是真摯母愛的深沉所在。
示例 ?四處語言描寫與“慈愛”并不矛盾。內(nèi)容上看,依然是一個母親從穿鞋、梳頭、喝水等生活角度對女孩的關(guān)心,只是受特定場合、強烈情緒的影響,使這種關(guān)心顯得“嚴厲”,而這種“嚴厲”恰恰是極度緊張、悲痛時母愛真情的流露,不管自己是什么糟糕狀況,對孩子的愛并未減少,把愛放在非常態(tài)的情況下考驗,反比普通平常的設(shè)置有更深的感染力。所以,這四處語言與“慈愛”不僅不矛盾,反而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母親“慈愛”形象。
例2 ?讀《禮拜二午睡時刻》的片段,結(jié)合此片段中的語言描寫,分析作家是怎樣塑造“小偷的母親”這一人物形象的。
“卡絡(luò)斯·森特諾的墓?!迸嘶卮鹫f。
“誰?”
“卡絡(luò)斯·森特諾?!迸酥貜?fù)了一遍。
神父還是聽不明白。
“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女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是他母親?!?/p>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個女人忍住悲痛,兩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他低下頭,準備填一張表。一邊填表一邊詢問那個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況。她毫不遲疑地、詳盡準確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寫好的材料。神父頭上開始冒汗了。
分析 ?“怎樣塑造……這一人物形象”之問,既考查人物語言,也兼顧作家筆法,應(yīng)由點到面,適當挖掘,全面作答。從內(nèi)容、語氣上看,母親內(nèi)心是不承認自己的兒子是小偷的,她甚至不愿意讓兒子獨自來承受這樣一種恥辱的稱呼。最后一段描寫可圈可點,足顯作家匠心。
示例 ?①母親的回答不卑不亢,用孩子的真實名字來回應(yīng),體現(xiàn)她對自己孩子的堅定信賴;母親的回答語氣鏗鏘有力, 擲地有聲,特別是最后一處語言,在說出小偷后補上一句“我是他母親”,堅持與孩子一起承受一切,這不僅僅是勇氣,更是用自己的尊嚴撐起兒子的脊梁,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②作家除了說話內(nèi)容的精心設(shè)置外,獨立簡短的句式,精彩的細節(jié)刻畫也很到位。故作平靜的外表下是心潮澎湃、激流暗涌。作家除了對母親神情的特寫,還有說話對象——神父的側(cè)面烘托。母愛是個常見的主題,而超越道德的偉大母愛,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駕馭的。
歸納 ?從思維層面上看,解讀小說語言有三部曲:定性,說話的內(nèi)容是什么(如例1,說的是穿鞋、梳頭、喝水等瑣屑小事);定位,是什么時候說的,什么場合下說的(如例1,越來越接近孩子被打死的地方,即將見到可憐的孩子的墳?zāi)梗?定神,話語的背后透露的是人物的那種心理、情感、精神、韻味。(如例2,母親故作平靜的神態(tài)背后是激蕩不平的內(nèi)心)
從答題的層面上看,首先要讀清題目意圖,確認方向。語言有無特殊之處,是關(guān)注人物語言還是評論小說語言,明確思維路徑。如例1,以語言賞析為主,探討言語含義及內(nèi)因。其次,建立考點關(guān)聯(lián),再鎖定區(qū)域分析。言為心聲,人物語言背后透露的是形象、心理、性格品質(zhì),因而對于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身分與社會地位、預(yù)示并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反映作品的主題與時代特點等方面,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不能孤立開來。如例2,從語言賞析切入,上升到形象、主旨層面。
[練習(xí)]
題目 ?下面是小說《報復(fù)》開頭的文字,說說彭恩打電話說的話有哪些作用?
寫字臺上的臺燈只照亮?xí)康囊唤?。彭恩剛從劇場回來,他坐到寫字臺前,伸手拿起電話要通了編輯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慮了一下,關(guān)于《蛙女》的劇評,最好還是發(fā)下午版,因為我想把它展開一些……別提啦!太不像話了!所以我才打算寫一篇詳細的劇評。上午版你只要留出個小方塊刊登一則簡訊就行了。你記下來吧:‘奧林匹亞劇院:《蛙女》上演,一鍋可笑的大雜燴,一堆無聊的廢話和歇斯底里的無病呻吟??戳撕喼币屇惆l(fā)瘋。詳情請見本報下午版。你是不是覺得我的措詞還不夠激烈?這樣就行?那好,再見!”(2012年高考江蘇卷)
示例 ?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②點明言者的劇評家身份;③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性格;④為下文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