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黎
1945年,一年一度的阿拉巴馬-密西西比兩州聯(lián)合畜牧展覽會正在進行,一個男孩走上了簡易的才藝比賽舞臺,他看上去緊張得連呼吸都有點困難。過了幾秒鐘,他開始用一種輕柔的、略帶一點顫抖的聲音演唱萊德·弗里的歌曲《老牧羊犬》。曲調(diào)催人淚下,觀眾中有人開始抽泣。他慢慢忘記了緊張,歌聲漸漸響亮而又清晰……場地里突然爆發(fā)一陣熱烈的掌聲——他獲得了第二名,獎金5美元,他的名字叫埃爾維斯·普雷斯利,這一年,他10歲,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接納被喜愛的幸福。他把5美金交給了媽媽,至少在未來的幾天,媽媽可以不用為面包發(fā)愁了。
才藝比賽帶來的幸福沒有維持多久,埃爾維斯就發(fā)現(xiàn)生活依然如故。這天他無意中走進了黑人聚居區(qū),這里比他居住的白人貧民區(qū)更加破敗,卻有一樣東西讓他震顫,那就是黑人們哼唱的福音歌?!熬拖袷莵碜蕴焯玫囊魳?,它是多么讓人感到放松,讓人覺得安寧,讓人覺得自己的傷口得到撫慰??!”
后來,他們?nèi)冶黄葋淼搅嗣戏扑?,孟菲斯有一條以藍調(diào)酒吧聞名的比爾大街,這里總是聚集著一堆堆黑人歌手,他白天開車,晚上便一頭扎進這里。
孟菲斯有一家錄音工作室,那天,埃爾維斯看見錄音室門口的廣告:“只需花4美元,你也能出唱片?!彼麤Q定錄一首歌作為給媽媽的生日禮物。老板薩姆從他的歌聲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能的“錢景”——這是一個熟練地唱著黑人歌的白人。
這天,埃爾維斯還在錄制薩姆為他指定的鄉(xiāng)村歌曲《沒有你》,情形看起來非常糟糕。埃爾維斯幾乎要放棄了,錄音間隙,焦灼的他想用一首自己熟悉的歌來緩解內(nèi)心不斷升級的慌亂——他唱的不是曲調(diào)憂傷的鄉(xiāng)村歌謠,而是一首名為《沒關系,媽媽》的藍調(diào)歌曲,唱著唱著,他的聲音開始松弛,身子隨著歌曲明快的節(jié)奏輕輕搖擺,他那輕快的高八度音,讓薩姆瞬間有了靈感,就讓這不識譜的小子唱自己的歌!于是,搖滾樂誕生了。
埃爾維斯頻繁地開始演出。童年時代在黑人教堂學到的東西,漸漸成為他獨有的演出風格:他成了一位具有黑人的嗓子和黑人感情的南方白人,福音、藍調(diào)、民謠手到擒來,那些黑人做禮拜時的手舞足蹈,也被他用在了舞臺上,漸漸形成扭腰甩胯的標志性動作,引爆觀眾的尖叫。
整個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保守、壓抑的10年。循規(guī)蹈矩、墨守陳規(guī)是當時的主流觀念,但是這種社會幽閉癥讓這個國家躁動不安的年輕人積極尋找符合自己追求的事物——一種與“隨大流”的觀念背道而馳的事物。他們正在尋找像埃爾維斯這樣的人:獨特的演唱,獨特的舞蹈,夸張的飛機頭發(fā)型和時髦的喇叭褲,以及壞男孩式的性感中流露出的一種玩世不恭。
埃爾維斯不再是那個南方小鎮(zhèn)的歌手,他成了“貓王”,一個紅透全美的搖滾巨星。
(水觀音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