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妮薩·艾麥提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教學,一半是藝術。這話確實道出了語文教學的奧妙。所謂“教學藝術”,對教師而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領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的“導演”藝術。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感觸:
一、精心設計,努力優(yōu)化教學思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思路,力求拿出個人在處理教材和安排教學步驟上的最佳思路。
1、重視課堂導語、結束語的設計
如果把教學比作一首樂章,我們追求“起調”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勝和“終曲”余味無窮。一堂課開頭數(shù)分鐘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介紹一個故事、一副對聯(lián)、欣賞一幅插圖、設置一個懸念、演示一個實驗……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課堂引入就會掀起一個小高潮,起如爆竹,結如鳴鐘。教師可以嘗試以點評課文、課文續(xù)寫、排演課本劇等方法結課。比如點評課文,就是指導學生在充分品讀作品的基礎上,以片言只語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只談文中的某個細節(jié)、某件道具,但要從較新的角度切入,用語簡潔悠美。這一訓練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帶動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高鑒賞能力,從而獲得興味盎然的學習效果。
2、選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設計有新意的教學思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悟為契機,從課文中選取關鍵性的語句或問題作為切入口,奇峰突起,優(yōu)化課堂組織過程。
二、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運用教學方法,應使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強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和實踐,教師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引導的作用,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幫著學生學習”。
1、設思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需求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和開拓性的問題,并不失時機地提出來以觸及學生的興奮點,激發(fā)其求知欲,撥動他們思考的琴弦。
音像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色兼?zhèn)?、動靜結合等多方面的優(yōu)點,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以加強感知或幫助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撥學習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想像
教師要指導學生突破課文情景,把思維的領域擴展到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想像力。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為我們再現(xiàn)了“百草園”豐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們同魯迅先生一樣,體味到了其中無限的樂趣。那么,倘若我們走出“短短的泥墻根”一帶,還會有哪些充滿情趣的事或物在等著我們呢?我們可以以“百草園趣事續(xù)聞”為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啟發(fā)學生縱情想像和大膽想像,創(chuàng)造出更為奇妙而有趣的情境來。
三、精心設計教學高潮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各種思活動始終不斷地進行著,可以說,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流程。既是動態(tài)的,就應忌平鋪直敘,就應有高潮。從心理調節(jié)的角度看,高潮能激發(fā)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吸引力,可更多地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消除疲勞感,有時甚至可以純粹為了調節(jié)情緒與氣氛而設計高潮。高潮常見的是課堂氣氛熾烈昂奮,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撞擊、迸發(fā)、跳躍。高質量的高潮設計,就是思維品質的提高。另外,有時學生心領神會、“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靜場,也是教學高潮的一種境界。例如,在教授《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我課前制作了兩件教學用具“平橋”和“拱橋”。上課時,分別在這兩座“橋”上加一砝碼,讓學生來思考這兩種“橋”的特征。學生很快回答出:“平橋”外觀平凡,承受力弱;而“拱橋”外觀優(yōu)美,承受力強,結構堅固……學生討論熱烈,情趣盎然,高潮迭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敝灰覀兣θヌ骄浚デ笏鹘虒W的真諦,定能找到“源頭活水”,擺脫“山窮水盡”的課堂教學困境,展現(xiàn)語文教學的魅力,出現(xiàn)千人千面、一課千面的教學風貌,從而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