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少聰
摘 要:人類學家特納在其《象征之林》一書中把儀式描述為一系列的象征符號,指出儀式的特點及其每個部分的象征意義,筆者則根據(jù)特納關于象征符號的理論,對一場發(fā)生于大學中的儀式進行解讀,指出其中的相關內涵,揭示儀式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儀式;象征符號;閾限;反結構
一
在特納的《象征之林》中,儀式指的是人們在不運用技術程序,而求助于對神秘物質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場合時的規(guī)定性正式行為。在他看來,儀式是由一系列象征符號構成的,象征符號是儀式中最為基本的單元。他認為,象征符號有三大特點,它的濃縮性,統(tǒng)一性和兩極性。儀式中象征符號首要特點是它的濃縮性,這種濃縮的特點體現(xiàn)在一個象征符號往往通過簡單的形式而代表多種事物和行動,一個物體越簡單,它的象征就越多。第二個特點是符號的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是指支配性符號所起的統(tǒng)一性,支配性象征符號本身就是一個統(tǒng)一體,儀式中的特性由它進行連接與協(xié)調。第三個特點就是它的兩極性,兩極性包括感覺極和理念極,感覺極是和人最底層的,自然的欲望和感受相聯(lián)系的,而理念極則與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規(guī)范相匹配的。當你看到遠方的炊煙時,你會想到有人家在做飯(感覺極),而后你想到的有關吃飯的一系列規(guī)則就是你的理念極。閾限其實是整個儀式中最重要的階段,處于一個反結構的狀態(tài)中,反結構并不是與結構相反的狀態(tài),只是不一樣,在閾限階段中,原先結構中的社會制約因素得以消除,人們在這個狀態(tài)中是相互平等的,甚至男女之間的區(qū)別也沒有了。但是當回到結構中的時候,社會結構中的等級關系和矛盾沖突仍然對人起作用,制約著人的行為。在閾限階段中,人們變得一無所有,也就是特納所說的不可見性,同時閾限階段中處于一種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身份模糊不清。前人在研究社會分類的時候總是將其看成二元對立的分類系統(tǒng),比如好—壞,高—低,大—小等等,特納在研究恩布島人的儀式時,卻提出了三元分立的分類體系,恩布島人的顏色分類體系為白色,紅色,黑色,而紅色就是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我覺得二元分類體系與三元分類體系并不是對立的,只是特納把閾限狀態(tài)拿出來進行研究,而前人的研究重點并不在于此而已。特納的研究也強調社會沖突,他認為這是儀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社會沖突處于社會的縫隙之間,在儀式中也相應的轉化了,但是如果認真分析與研究還是能夠很好地發(fā)現(xiàn)的,儀式同樣起到社會安全閥的作用,在儀式中社會沖突的轉化對于處于結構的人們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這也是儀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
根據(jù)以上理論,筆者在此想對一場某校A學院的學生會的換屆大會進行解讀。每年到了五月份的初期,都是各個學院學生會換屆的時期。在A學院,學生會的領導要開始著手準備會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擬定通知—下發(fā)通知(2)學生會的人員分工(3)會議前的動員大會。A學院是在一天下午開始的動員大會,動員大會就是鼓勵大家踴躍參加學生會的換屆。動員大會結束幾天后,換屆大會會晚上5;30如期舉行,在會議開始之前,參加換屆的同學們會陸續(xù)到達B地方,B地方的會議場是環(huán)形的,在靠近左手的地方,是高于地面的演講臺,上面有一個演講桌子,那是會議的中心,會場的座位分為三部分,左中右,用兩個通道隔開。當5:30的時候,主持人會宣布會議開始并介紹到場的相關領導,之后會播放一段關于學生會的視頻,接下來主持人宣布競選開始,競選是按競選的職稱來的,先是競選主席,團副,副主席,接下來是各個部門的部長競選。每個競選的同學會分別上臺競選并做出相關競選承諾。競選完畢后,大家開始投票,之后主持人宣布會議結束,大家離場,競選結果會在幾天之后公布。競選結果出來之后,會引起一場看似平靜但是卻不平靜的議論,結果出人意料的,大家會紛紛猜測背后的原因,一場換屆大會至此結束。
三
以上是一場學生會換屆的大會,同時是一場新舊更替的會議,不僅實現(xiàn)了更新,同時也是社會流動的一種展示。當接到通知時,我們能首先想到它的位置所在(象征符號的感覺極),之后會想到那個地方會有一場怎樣的會議,又怎樣的流程與規(guī)則(象征符號的理念極)在一場會議中,起支配性符號是那個演講臺,它是這個會議的中心和核心,會議都是回繞它而進行的。同學們在那上面演講,以及領導講話,無不是在那個位置上進行的,它指導了整個會議的進行。王斯福說,原初的經(jīng)驗,是隱喻的來源,當走進會場時,能夠意識到這個地方就是開會的地方,這是人們的空間感,座位的有序排列,會議的有序和嚴格的進行,在那個封閉的空間里,塑造了一個神圣的空間,神圣是有序的。對于會議的全體人員,都經(jīng)歷一場共同的情感體驗,因為那個視頻的緣故,但是學生會的人感受會更深。競選—投票—結果似乎是一場和諧的競爭,但是里面矛盾與沖突卻同時也在演繹。在動員大會上,那兩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暗示出他們根本不想?yún)⒓訐Q屆大會,雖說是公平競爭,大家心里都明白,不是學生會的人,競選通常不會成功,結果只有一位非學生會的競選成功,但前提是在別人不滿自己競選位置的情況下,才由他來替代的,這是學生會與非學生會的沖突,非學生會的只能聽從學生會的安排。學生會也并非如他們所說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大家和睦相處,當原是學生會但沒競選成功或是被調劑到不是自己競選的位置時,他們會說“團副選的都是聽自己話的人”,要么他們辭職,要么心里暗暗怨恨,這是學生會下層和領導的沖突,學生會只能聽從領導的安排。整場會議的進行其實就是中國科層制的一個表現(xiàn),學院的組織結構就是國家權力的下放而已,合作與沖突并存。(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