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心怡 張進
摘要:眾所周知,在民事訴訟中,公民或法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然而,在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只限于物質上的賠償請求,并沒有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體系中。本文通過探討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條件,從而分析其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的范圍,為構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提供借鑒。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賠償提起需要具備的條件從精神損害賠償提起的條件來說,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被害人遭受精神損害的事實
并不是所有侵害都能夠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而是當被害人是因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從而遭受到精神損害時,才能夠提起賠償請求。何為“精神損害事實”?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1)被告人的侵害行為使被害人的名譽受損毀,尊嚴受到侵害,遭受到負面評價等;(2)對被害人造成的間接物質損失,如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影響被害人今后的正常生產、工作、經營等情況,造成被害人的經濟損失等。
(二)被告人有過錯
行為人的過錯是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具備的心理狀態(tài),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它表明了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所抱的主觀態(tài)度,體現了行為人的主觀上的應受非難性和不可原宥性,是法律和道德對行為人行為的否定評價。過錯是指一個人行為上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通過其行為表現出來的,并且受社會輿論和道德譴責的一種綜合因素。[1]故意和過失都屬于過錯,因此,當某被告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存在主觀上的過錯,被害人因而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損害,被害人因此就可以此提起訴訟請求。
(三)必然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當被害人受到某種程度上,由于某件事情因而遭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損害,與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應當具有因果關系,即由于被告人的侵害行為致使被害人遭受到精神損失。并且,我們說這種因果關系應當是直接的因果關系,如侮辱、誹謗罪,被告人的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痛苦。所以,被害人有權提起精神方面的損害賠償的請求。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通過研究精神損害賠償提起的條件,可以看出,當被告人的行為致使公民、法人或他權利主體受到精神損害時,被害人可以以此提起賠償的請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公民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1、侵犯生命健康權的犯罪行為。作為自然人最基本的權利——生命健康權,侵害生命健康權的犯罪行會給被害人造成生理上的負擔,同時也會增加被害人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因此,筆者認為,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權當受到侵害時,可要求訴訟請求。
2、侵犯公民名譽權和公民隱私權的犯罪行為。侮辱罪、誹謗罪等屬于侵害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的犯罪行為,被告人的行為導致了被害人名譽受損,影響其社會地位。會給被害人精神上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從而嚴重的影響時甚至會導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因此,被害人應該在精神損害賠償上得以賠償。
3、侵犯公民貞操權的犯罪行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婦女的權利往往受到忽視,如強奸,它會使婦女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評價和負面影響,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對這種犯罪,筆者建議也應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4、侵犯公民自由權的犯罪行為。非法拘禁表現了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會給被害人造成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公民的自由權任何人都不得侵犯。這種犯罪行為,被害人也應享受精神損害賠償。
(二)法人及其他權利主體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曾聽一學者說,在日本有人主張,“在精神上感受到痛苦的法人,無法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時,可以有權享受精神上的損害賠償請求?!盵2]還有就是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國臺灣的一學者主張說,“非財產上損害尚包括被害人因為其信用遭到損害等,也可對這種無形的損害,法人也將可提請賠償?!盵3]總之,民法允許法人在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因此,筆者認為在刑法上,也應賦予法人在精神上收到損害時,給予精神上的賠償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行為:
1、侵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的犯罪行為。
2、侵犯商業(yè)秘密的犯罪行為。侵犯商業(yè)秘密的犯罪行為,會損害被害人的競爭優(yōu)勢,造成權利人潛在經濟利益的受損。這種損失在某種意義上應視為精神損害,因此,應當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資助,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構建(20141047604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98.
[2][日]法律用語辭典[Z].臺北:自由民國社,1985.26.
[3][臺]曾隆興.現代損害賠償論[M].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