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清
每當(dāng)聽人提及通神道院,蓑衣真人的形象便會清晰浮現(xiàn)眼前。他神通廣大,留下不少傳說。他究竟有多神,不是我所關(guān)心的事,倒是他常披在身的那一領(lǐng)蓑衣,使我勾起了許多聯(lián)想。
蓑衣,工藝雖然粗陋,但我覺得卻能體現(xiàn)隱逸之風(fēng),鄉(xiāng)野之氣,把人的思緒一下子引的很遠、很遠。
童年時猶見過蓑衣,家中也曾有兩領(lǐng),一舊一新。新者閑時掛在墻上,如稻草人一般。舊著卻隨丟在舊屋一角。記得那時聽評彈《三笑》,有一回說唐伯虎遇見秋香后,雇一小船,追隨秋香所乘的華府大船往無錫。船老大也著一襲蓑衣。為解途中悶,唐要船家唱山歌,一支山歌一兩銀。怎么計數(shù),船老大也算聰明,每唱一曲,便在蓑衣上摘下一根蓑草。從此,我與弟弟的游戲多了內(nèi)容,我家的那件舊蓑衣上蓑草也就越來越稀疏了。
蓑衣,大概是最早的雨具。上古祖先,以野草裹身,抵擋風(fēng)雨。那時,他們只是為了生存而與天抗?fàn)?,而現(xiàn)在看,卻是充滿了野趣與浪漫。隨著時間的推移,裹身的野草,漸漸演變成蓑衣。
查閱資料,《說文》中對蓑的解釋是:草雨衣…。《詩經(jīng).小雅.無羊》篇亦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之句。顯然,蓑衣最遲出現(xiàn)于春秋。又可知,蓑笠是相伴而出現(xiàn)的。雨天,百姓穿蓑戴笠,耕耘于農(nóng)田,實是一幅美景。諸侯將相是斷然不會穿這種拙陋之裝,與漁樵為伍的。
然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以棕代草的蓑衣,仿佛一下子增添了不少氣質(zhì)。雨色朦朦,漁樵農(nóng)夫們一身蓑笠,顯得神采奕奕,亦閑情悠悠,讓人羨慕不已。于是有了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了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彼麄兩碇蛞拢┏隽俗屓肆w慕的好心情。但是,我覺得獨釣寒江雪時應(yīng)該著蓑草編織的蓑衣,那種蓬松飄逸感是棕蓑衣無法企及的。
宋元時期,兵事眾多,最辛苦的是士兵,不知為何蓑衣會成為軍隊的必需品。有趣的是《元史.兵志》有記載,當(dāng)時每個士兵均備有“蓑衣一領(lǐng)”以御風(fēng)寒。陸游、辛棄疾都曾佇立雨中,任由雨打蓑衣,此時的文人穿著蓑衣顯然不是為求雅致。
到了明清時期,一些貴族士人追求精巧別致,把蓑笠置于書房,附庸風(fēng)雅;這類蓑衣當(dāng)以棕蓑衣為合適,因其有一種平面感,宜掛于墻上,若配上幾幅怪石丹青,仿佛能體現(xiàn)那令人向往的隱士風(fēng)度。據(jù)傳康熙帝也有戴笠穿蓑的漁耕畫像傳世。而那位大觀園里的賈寶玉,為博芳心,也身披過“玉針蓑”,頭戴過“金藤笠”。
蓑衣,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漸漸消失于人們的視線中?,F(xiàn)在,或許在江南某個鄉(xiāng)村,老房子的屋檐下,偶爾可見掛著一件衰敗的蓑衣。
出于童年時與蓑衣短暫相識的那份記憶,我曾幻想,下雨天,推開窗子,會有一個戴著斗笠穿著蓑衣的人輕輕走過,蓑草上漓著玲瓏的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