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彩陶具有鮮明的藝術審美特色,不僅紋飾圖案精美,而且彩陶造型樣式豐富,審美、實用完美結合,因此,馬家窯彩陶成功問鼎我國彩陶藝術發(fā)展的最高峰,對于現(xiàn)代設計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本文闡釋了馬家窯彩陶的產生背景,對彩陶紋飾的種類及形式美進行了感知,并對這一時期彩陶造型及藝術風格進行了探析。原始彩陶的出現(xiàn)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彩陶藝術逐步開啟了我國人民的審美意識,通過原始彩陶紋飾與造型,能夠看出祖先的創(chuàng)造意識以及對美的追求。馬家窯彩陶是我國彩陶藝術發(fā)展的最高峰,因此,馬家窯彩陶紋飾及造型審美更易觸及史前審美與藝術風尚,對于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馬家窯彩陶的產生背景
彩陶是陶器發(fā)展成熟后的產物,是祖先們?yōu)闈M足生存與發(fā)展需求,所創(chuàng)造的器物,其全面展現(xiàn)了祖先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狀況,也是祖先們追求美的體現(xiàn)。彩陶較素色灰陶、黑陶和白陶不同,指的是在紅陶坯上加以彩繪的陶器。雖然,彩陶陶器上也存在裝飾元素,但是,彩陶中當屬馬家窯彩陶裝飾樣式、種類最為豐富、絢麗。馬家窯彩陶多分布于我國甘肅、青海等地區(qū),由于最早在甘肅馬家窯村發(fā)現(xiàn),而被取名為馬家窯彩陶,在甘肅省內多地均有發(fā)現(xiàn)。馬家窯彩陶地域文化及藝術特殊極其鮮明與豐富,因此,已經成為彩陶藝術研究的重要證據(jù)。
在陶器產生初期,并無裝飾性紋飾及造型,在加工中采用手捏、刮削、拍打方式,通常會留下無規(guī)律的痕跡。隨著原始人類農業(yè)生產水平及生產技術的提高,原始人們逐漸開始將無規(guī)則的印痕轉變?yōu)橛幸?guī)則、有涵義的紋飾及裝飾元素,與此同時,祖先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所引發(fā)的創(chuàng)作靈感,成為馬家窯彩陶裝飾形成和發(fā)展的源動力。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在陶器上彩繪,并將自己的精神因素寄托于陶器上,極大地滿足了祖先們的精神需求。
馬家窯彩陶紋飾與審美
1.馬家窯彩陶紋飾種類
馬家窯彩陶底色通常為紅、黃,上繪亮黑色紋飾,造型豐富,體形勻稱、比例協(xié)調,具有流暢的線條、精美的紋飾、嚴謹?shù)臉媹D、發(fā)達的內彩,多數(shù)彩陶口沿、外壁及內面均有彩繪,彩陶紋飾多達上百種。就當前出土馬家窯彩陶而言,依據(jù)紋飾內容、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大類:自然紋飾和幾何紋飾。
史前資料記載,馬家窯文化時期,當?shù)睾庸扰璧?、黃河、湖泊、沼澤相連,壯闊非常,水草豐美,為當時人們的居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傍水而居的人們對于水有著天然的依賴,水面產生的種種變化自然會吸引他們的關注。平靜的水面泛起層層漣漪,被馬家窯先民們繪飾在他們的陶器上,成為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漩渦紋。
彩陶上的幾何紋飾,多依據(jù)線條的橫豎、粗細、長短,按一定規(guī)則加以組合。幾何紋飾主要包括四類:方形紋飾、弧形紋飾、圓形紋飾、菱形紋飾。將此四類紋飾加以組合、交叉,就形成了方格、棋盤、漩渦、螺旋等紋飾類型。
2.馬家窯彩陶紋飾形式美
(1)對比與和諧
馬家窯彩陶紋飾的對比美,是兩個及以上元素采用并置、反襯等方式,凸顯各元素之間的特征,使畫面更豐富。馬家窯彩陶中,最為常見的對比形式,包括動靜對比,繁簡對比,曲直對比,疏密對比。馬家窯彩陶的紋飾常采用平行線作為間隔,再將波紋、漩渦紋等動感元素加以填充,作為主題花紋,這樣,靜態(tài)平行線輔助動態(tài)花紋,烘托了主體,使彩陶圖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若彩陶紋飾或繁復或簡潔,這樣會缺乏主次和藝術感,只有簡繁結合,方可突出主題紋飾,繁簡對比使得主題紋飾更加醒目;直線狀態(tài)通常屬于靜態(tài),給人嚴謹與穩(wěn)定之感,而曲線、斜線屬于動態(tài),給人變化之感,若將曲直相統(tǒng)一,會給人以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豐富變化之感;疏、密本相互對立,通常,量多者為主題紋飾,量少者為輔助紋飾,疏密結合能使彩陶紋飾更絢麗、生動與活潑。
對于馬家窯彩陶紋飾的和諧美,主要體現(xiàn)在紋飾、色彩、造型等整體構成間的和諧性,各造型、不同紋飾及多樣化色彩的搭配,給人以節(jié)奏分明、變化萬千之感,這種結構正體現(xiàn)了馬家窯彩陶之和諧美。
(2)對稱與均衡
縱觀馬家窯彩陶的紋飾,對稱屬于基本構圖形式,大小紋飾、粗細線條、分量色塊在陶器各部位科學分布,給人以穩(wěn)定、平衡的視覺感。如漩渦紋,線條流暢,構圖均衡,紋飾底色科學分割,全面展現(xiàn)了紋飾排列的均衡感與藝術感。再如半山彩陶紋飾華麗,彩陶腹部繪以黑紅相間的線條,呈二方或四方連續(xù),給人以整體對稱與平衡之視覺美感。
(3)比例與重心
比例指的是整體中局部和整體所呈的比率關系,具有嚴密性。和諧的比例能帶給人美感。觀之馬家窯彩陶,其形態(tài)優(yōu)美,比例簡單,因而使造型更具表現(xiàn)張力。形體重心通常決定了視覺的安定。馬家窯彩陶紋飾的聚散、色塊的深淺均會對整體視覺重心造成影響,先民采用紋飾用以寄托精神,因此,彩陶視覺重心往往是其所表達的重點。
(4)填充與空白
彩陶紋飾的各種輪廓,采用大小合適的紋飾加以填充,使得紋飾整體層次感分明,富于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祖先在彩陶紋飾的表現(xiàn)手法上,采用了定點、定線、定面,對于紋飾的布局,將紋飾區(qū)與空白區(qū)加以合理劃分,使得紋飾虛實得當,井井有條。
馬家窯彩陶造型與審美
1.影響彩陶造型的因素
(1)文明的延續(xù)
馬家窯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是仰韶文化的延續(xù)。馬家窯彩陶繼承并發(fā)展了仰韶文化風格,造型處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對于實用性需求更高,因而陶器容量更大,滿足了先祖的使用要求,并形成了典雅、絢麗之風格,成為我國彩陶藝術之典范。
(2)祖先生活方式的反映
馬家窯文化同黃河上游自然地理特點息息相關,反映了先祖的生活方式。所制陶器主要用于儲水、運水、儲物等,以滿足農業(yè)發(fā)展需求。因此,彩陶造成變化更關注實用性,多以盆、缽、罐、壺為主。例如,馬家窯彩陶器形中的尖底瓶設計,就充分利用了當時人對于水的浮力的認識。當尖底瓶入水時,整瓶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慢慢從小口注入,瓶子的重心發(fā)生了變化,重量慢慢向尖底瓶平底部位聚集,當水灌滿時,平底的重量使得瓶身自動立起,即可將瓶取出。
當時,儲存成為生活必需,先祖開始對動植物形態(tài)加以模仿,對彩陶造型加以創(chuàng)新和改良,由早期的罐、瓶、缽、壺逐步發(fā)展成為自然實物形態(tài),實用功能被削弱,審美功能增強。
2.彩陶造型的藝術風格
在馬家窯時期,原始人們的生活較為穩(wěn)定,剩余農業(yè)產品顯著增多,因此,彩陶造型較仰韶文化時期也有顯著進步。圖案多采用的有平行線、交叉線、曲線、波紋、同心圓、三角紋等構成,采用弧線組成漩渦紋飾,給人以拓張感與生命感,重現(xiàn)了其傍水而居的人文氣息。此外,盆缽下端進一步擴張,由先前的內斂轉變?yōu)榱嘶【€形式,使得器物的容量進一步增大,增強了實用性。圖案繪色多采用的是亮黑彩,于橙紅底上加以繪制,陶器最大直徑處接近肩部,采用流暢黑線條構成紋飾,也有采用兩色繪制,構成鮮明的對比,更顯莊重獨特。幾何圖形大量應用,表明其造型以達到了較高的境界,給人以豐富、秀美、穩(wěn)定的視覺張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馬家窯彩陶是我國原始陶器藝術創(chuàng)作的頂峰。也許在先祖?zhèn)兊乃季S意識中,并不存在如今所采用的藝術、審美等概念。馬家窯彩陶所帶給我們的藝術形式,可能出于他們朦朧、渾沌地追求美的意識,仍介于無意和有意間。他們在感性思維的驅使下,摻雜原始信仰、禮儀、巫術等因素,形成了最初的“原始藝術”。即使如此,他們所遺留的“原始藝術”,也為我們呈現(xiàn)了視覺美感,是那一時期原始人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我們仍有必要以當代審美標準加以把握和感知。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宋玉立(1982-),女,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