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凌
捕捉當代人“神游”的精神狀態(tài),以此構建一個超現實的新秩序,在詩歌般的層面展開畫面敘事,既是尚可繪畫的方法論,也是他繪畫的目的論。在這里,依托“神游”的自我進化,畫面人物似乎已脫去現實的屬性,他們有著相近的相貌,大體一致的表情,以及略顯神經質的動作。人物形象的符號化提升,是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考察人類精神狀態(tài)的主要手法,尚可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熟練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但與現代主義慣于將人物置于虛無的背景中不同,尚可賦予了畫面人物以東方牧歌式的情境:或鶴飛鳥鳴,或奇葩爛漫,或童話般斑斕的都市,或鄉(xiāng)村山野,斜陽坡道。如此一來,人物抽象而成的落寞、木訥的現代感,與浪漫的背景之間便形成了莫名的、難以言說的關系。我據此認為,尚可的繪畫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繪畫。的確,在當下社會,思考已成為知識分子維護自己身份的最后的方式。
讀尚可的畫,另一種感受就是,他的畫印證了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史是一部變革與維新的歷史。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與實驗,至尚可這一代,中國畫的現代形態(tài)已逐漸成型。當我們對當代中國畫指手畫腳,甚至妄自菲薄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在中國畫現代形態(tài)構建上所得的巨大成果,以及由此獲得的現代性經驗。我個人以為,尚可的繪畫應被納入這一歷史體系中加以估價。從語言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在融通晉唐重彩工筆、文人水墨及西方現代藝術光色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性轉化,乃是尚可語言別開一途的秘訣。尚可為此付出了數十年的時間之后,終于在重彩工筆與水墨之間,在現代主義視覺結構與當下視覺感受之間,開創(chuàng)了亦工亦寫,亦墨亦彩的“尚可”新體。
“尚可”這個詞很妙,與當代美學中的“不到頂點”有著近似的含義。畫面上的“尚可”,并非語言的自謙,而是意味著它的審美領域給觀者的思考與想象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正是這個特點,讓我們在尚可的作品前,有著不可遏制的釋讀的內在沖動,并始終保持對審美“頂點”的渴望與期待。
畫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繪畫作品參加全國重要展覽并獲獎十余次,其中,曾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第三屆中國工筆畫大展”銀獎,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省展優(yōu)秀獎。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萬象隨心”個人作品展。2014年在山東煙臺等地舉辦“悠游——尚可中國畫作品展”。在南京舉辦“詩性的表達”個人作品展等。
出版的著作有《走向多元》《藝術與思想——繪畫理、法漫議》《由解讀到重構》等;出版有《尚可作品集》《當代名家工筆人物精品·尚可》《尚可線描精品》《當代中國畫名家·尚可》《尚可中國畫作品集》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蒲華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煙臺美術博物館等多家美術館或藝術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