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環(huán) 盧杰玉
摘 要:根據(jù)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在公眾中進行集體選擇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并非公眾所認為的“根據(jù)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結果。無論是企業(yè)行為還是各種公共選擇,其結果均來自各個利益主體的相互較量和博弈。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工程無論對于國家實力提升、社會均衡發(fā)展還是公民個體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公共選擇,然而在具體政策的制定與措施的實施方面,仍缺少相應的理論依據(jù)。基于公共選擇理論,從政府支持、科普組織以及主體參與等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公共選擇理論;科學素質;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025-03
近年來,雖然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在總體上有顯著的上升,但與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相比較而言形勢卻比較嚴峻。根據(jù)中國科協(xié)在2010年公布的第8次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外的全國范圍內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調查結果,顯示出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所占比例僅為3.27%[1],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僅相當于1991年的日本(3%)、1989年的加拿大(4%)和1992年的歐盟(5%)等主要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水平[2]。低下的公民科學素質與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如不加以重視,必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同時也將影響到我國軟實力的提升。而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上,低下的公民科學素質必將影響到當前經濟體制的改革,城鄉(xiāng)公民差距顯著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擴大了城鄉(xiāng)的貧富差距。事實證明,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根本動因和基礎主要在于生產力水平的上升和大眾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這項工程需要財政投入、健全的體制和配套政策作為保障,須借助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事業(yè)的大力地發(fā)展這些教育路徑,在廣大民眾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摒棄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才能有效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水平[3]。在社會矛盾凸顯的形勢下,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需要包括政府、教育機構和組織、科學普及與科學傳播組織以及公民個體的參與。公共選擇理論的首倡者詹姆士·布坎南(James Buchanan)認為:在行動能力范疇中,人們被理解為最大利益的理性追求者。選擇策略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各參與主體的策略性選擇[4]。公共選擇理論主張,在涉及公眾利益的集體性抉擇中,并不是根據(jù)公共利益進行選擇,而是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締約結果。這個結果和企業(yè)行為的結果一樣,是源自各個利益主體博弈和較量的產物[5]。公共選擇理論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與決策形成的過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和觀點來構建包括政客、官僚集團與利益集團以及權威人士之間相互博弈和妥協(xié)的當代政治行為模式。其主要假設的基本點在于:政治行動主體同經濟行動主體一樣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理性行動和理性行為。以公共選擇理論進行政策分析基于四種假設:首先政策過程所涉及的政策主體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其次各政策主體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貫穿于整個政策決策的全過程。再次每個政策主體均有意識地回避各種未知的政策風險與損失。最后各主體圍繞各自利益而開展的博弈結果制約著政策的成敗?!肮策x擇理論認為,每個主體各自的利益訴求既包括基于公共利益的訴求,也包含在基于自利性行為的傾向內?!盵6]公共選擇理論把經濟學理論中對“經濟人”的假設引進對主體政治行為的研究中,以“理性經濟人”的眼光來辨析產生于政治交易中的各種弊端,認為無論是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還是作為選民的公民都是理性經濟主體,都以追求最大化利益為目標,其行為選擇都是以各自的成本—收益計算為前提的。本文旨在公共選擇理論的視野下,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結構發(fā)生的變遷和實際國情,分別從參與主體包括政府、科普組織以及所有公民基于各自利益選擇策略的分析,力求探討出契合公共選擇理論的切實有效的途徑,推進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建設,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
一、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利益訴求和策略選擇
中央政府是公民科學素質建構系統(tǒng)的主導者。作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工程這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發(fā)起人,其前提必須基于有利于廣大民眾的公共利益。近十年來,國家大力提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程,研究公民科學素質的基準,并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其中包括: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通過多個課題組分期分階段展開公民科學素質全面調查,定期形成研究成果集并公布調查結果;制定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提供了標準和途徑。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家的基本行為動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其效用函數(shù)的變量主要有權力、威望、地位和名聲,而提高公共利益雖然也列入其位,但肯定不是權重最大或位置最前的變量?!盵7]在公共選擇理論視野下分析中央政府關于國民科學素質工程的利益訴求可知,從表面看,以中國科協(xié)為主導的政府機構確實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系統(tǒng)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效果并不顯著,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國內公民科學素質不高,城鄉(xiāng)居民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我國雖然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但改革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再加上非政府組織的民間教育主體發(fā)展還未成熟,單靠政府的公費教育政策顯然無法真正滿足公民科學素質尤其是農村青年科學素質的需求?;凇袄硇越洕恕钡募僭O,中央政府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穩(wěn)政權的前提下,逐步推進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策略。而其最優(yōu)策略則是在政策保障、資金投入這兩個方面的政府支持。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這項大工程上給予足夠的政策保障,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適宜政策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這些政策,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營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法律環(huán)境,并完善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而準備的基礎設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學??茖W教育制度,同時大力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推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革。包括公立教育、民辦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等。深化教育改革進程。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內在質量的提高,繼續(xù)擴大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教育的入學率,在強化正規(guī)教育對培養(yǎng)公民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功能同時,鼓勵和發(fā)展非政府組織的職業(yè)教育和成人培訓,提供多樣化和多層次的教育和培訓,是已經脫離了學校的人群的科學素質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其次,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qū)科普活動的作用,從而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如能將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與當?shù)匦罗r村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將促使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斷趨于新的平衡。除此之外,由于目前我國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與男性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須強調和重視農村女性科學素質的提高。事實上,女性作為子女教育、家庭衛(wèi)生保健的主力軍,如能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運用在整個家庭系統(tǒng)的健康上,在子女教育、家庭成員的健康與保健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培養(yǎng)上將都有較大的優(yōu)勢。
最后,政府應加大對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等項目進行財力、物力的投入,切實推行公民科學素質工程[3]。政府如能增加專項科普投入作為建設公共財政體制的一個重點和支點,政府的財政支持將成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最基本保障。我國的教育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要想國家強大,首先必須加大對科教的經費投入,并且投入費用的增長幅度應大于政府常規(guī)性支出的比例。從公共選擇理論來看,政府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它們意識到推動國民科學素質將是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一旦具有這樣的利益需求,在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下,政府將選擇把資金投入到可在短期內產生效益或可讓公眾顯而易見的領域上。因此,出于提升地方政績的考慮,各級政府關于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策略選擇是在貫徹中央政府的指令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特點,積極推進公民科學素質提高工程,探索適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對策。
二、科普組織在科學普及和科普教育中的利益訴求和策略選擇
目前,科學技術協(xié)會這一科普機構是全國公民科學素質工程的主導組織,也是主要的倡導機構。然而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仍然比較小,各地級市科協(xié)對此項工程投入還比較少,積極性不高。如果把科協(xié)這樣的科普組織看作一個類似于企業(yè)的主體和實體,本身同樣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因此,科協(xié)最優(yōu)策略應該是,在積極響應上級有關部門號召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通過加大對公民科學素質行動項目的宣傳和支持力度來實現(xiàn)協(xié)會宗旨。在具備了政府鼎力支持的基礎后,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建設一支職業(yè)化的科學傳播隊伍,完善和普及科技場館和科學文化設施同時采用網絡等先進宣傳手段。采取有效的方法在全社會廣泛普及和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以滿足日益增長和日益多元化的大眾需求,使之深入人心。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質[3]。
其次,增加科技場館的建設是發(fā)揮科學普及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日本不到1.5億人口,有超過320座科技博物館,平均每38萬人擁有一座科技博物館。比較而言,我國的科技場館和科學文化設施非常匱乏。2001年為止,在現(xiàn)有的280座科技博物館中,基本達到建設標準、以科普展覽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只有15座[8]。同時,不少科技館的建筑格局、場地設施由于展廳和教室面積過小等問題并無法符合標準建筑的要求。許多地方政府把科技館兼做其他用途如服務接待、會議、聯(lián)誼等綜合性科技活動場所,其建設目標和定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這就說明,作為科學普及物質載體的科技博物館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遠遠無法滿足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需求。
最后,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應充分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來拓寬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當今世界,智能手機已經取代電視、報紙等媒介成為主要的傳媒載體,具有不可估量的輿論影響力。目前,我國現(xiàn)有的專業(yè)型科普網站有幾十個,比較著名的網站有“中國科普網”“中國公眾科技網”和“中國科技博覽”等。但通過網絡這種大眾媒體而進行的科普活動在質量上和力度上仍不盡如人意,有很大潛力尚待挖掘。根據(jù)公共選擇理論,科普組織若想在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中獲得利益最大化,應進一步加強諸多科普網站的建設,提高科普網站的覆蓋率和傳播質量,擴大影響面和受益面,從而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水平。
三、全民主體作為參與者與受益者的利益訴求和策略選擇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一項宏大的行動計劃,僅依靠自上而下推進和調控還不夠,須依靠我國全體公民自覺地參與其中,積極參加到各種科學普及活動中來,產生自下而上的效應,走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兩條線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才能真得到實現(xiàn)。全民主體包括了科學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所有國民。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來看,公眾的自主參與將會極大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進而影響人的職業(yè)發(fā)展、收入提升,從而實現(xiàn)理性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人人參與、自主自覺投入這項民生工程中來是個體最好的利益訴求方式和策略選擇。
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其科學教育的主要作用,成為公民科學素質提高的核心渠道。教育工作者應依托各級學??茖W教育教學工作來開展各種課外科技活動,切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培育具有吸引力的校外科技活動,培養(yǎng)教育對象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成人教育和培訓在提高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質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掃盲、在崗人員培訓和崗前培訓、農村成人繼續(xù)教育等的培訓形式對于已經脫離了校園的群體大有裨益。
全民總動員式的全民參與將為提高我國公民整體的科學素質水平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全民總動員式的全民式參與到科學素質行動中來,自覺抵制和破除各種封建愚昧迷信和落后的風俗,最廣范圍地弘揚求真務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通過長期努力,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這項工程中,人人都是利益獲得者,個人獲得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會帶動整個社會進入良性發(fā)展的時期,反過來又能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和正義的風氣形成??梢哉f,要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實現(xiàn)其工程的全面性、整體性和持續(xù)性,人人參與,廣泛理解是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莉.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EB/OL].科技日報,http://210.73.64.124/bjkpzc/kpxx/327293.shtml
[2]鄧環(huán).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對和諧社會構建的意義及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1(8):228.
[3]鄧環(huán).基于和諧社會構建的公民科技文化素養(yǎng)的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4]詹姆斯·J·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吳良健,桑伍,曾獲,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36
[5]田愛麗,張曉峰.對現(xiàn)行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思:“公共選擇理論”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4(11):18.
[6]邱瑜,張彩云.公共選擇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0(3):87.
[7]賈勇宏.我國公共教育投資短缺的公共選擇理論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2):13.
[8]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報告2002[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DENG Huan, LU Jieyu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Buchanan, s public choice theory,all kinds of special interests "contracting parties" in the public between collective choice plays a key role,rather than the public think "undertake choosing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interest".Both enterprise behavior and all kinds of public choice, all the results are competing and gaming from various related stakeholder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e citizen project is important for both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 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public choice. However, there still ?lack ?of ?corresponding ?concrete policy and measures of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We need the government's support,scientific organizations,as well as main body participation ?to ?support this subject. With thei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well done.
Key words: Public choice theory; Scientific quality;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