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寫作是建立在對教育現(xiàn)象的觀察與思考的基礎(chǔ)上,通過文字將日常教育生活中零散的思維進行整合、提純的表達過程。教育寫作,讓流動的思緒變真切,讓模糊的印象變清晰,讓膚淺的認知變深刻,讓飄浮的人生得以落地生根。教育寫作理當是教師的一種理想的存在方式,通過教育寫作堅定職業(yè)信念,樹立專業(yè)信心,確立職業(yè)信仰,點染生命自覺,構(gòu)建起與自己言語生命同一的精神世界。
【關(guān)鍵詞】教育寫作;言語生命;專業(yè)發(fā)展;存在方式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1-0076-04
【作者簡介】曹春華,江蘇省海安縣教育局(江蘇海安,226600)。
“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是著名作家李銳提出的堪稱經(jīng)典的命題,道出了書寫(寫作)之于書寫者(作家)的重要意義。作家用文字表達理想,擔當使命,書寫歷史,創(chuàng)造意義。優(yōu)秀的作家在為人類的精神文化史上留下瑰麗篇章的同時,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言語性的存在世界。誠如薩特所言:“我生活的唯一目的是寫作”“我是從寫作中誕生的……我通過寫作而存在?!蔽乙詾椋ㄟ^寫作,讓自己在言語生命中存活,不只是優(yōu)秀作家的專利。對每一個熱愛文字的人來說,都能在真性的書寫中獲得全新的生命意義。
當許多人還在為“一線教師要不要寫論文”“教師職評該不該評論文”“終日忙碌的教師能不能寫出好論文”諸如此類的問題而爭論、彷徨時,讓我慶幸的是,回顧自己近二十年的從教生涯,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沒有停止過關(guān)于教育的書寫。持續(xù)不斷的教育寫作,成就了我的職業(yè)生命。不管哪一種關(guān)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理論,都無法忽視教育寫作的意義。
蹣跚起步中,教育寫作堅定了我的職業(yè)信念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出生在蘇中平原一戶農(nóng)村家庭。出于早日“跳農(nóng)門”的樸素而自然的初衷,我懵懂地跨進了師范學校的大門。畢業(yè)后,初入教壇的我,走得很是蹣跚。許多人都說我并不是一個天生做教師的“料”。我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辭,并且天生“五音不全”,寫不得一手好字,畫不得一幅好畫,受方言的影響,連普通話說得都不甚準確。這其中的任何一條,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無疑都是“硬傷”。但這并不妨礙初入職壇的我對教育的一片熱情。那時候,我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每天早早到校,整理環(huán)境,準備課案,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校長、主任并不看好我的職業(yè)未來,連續(xù)讓我教了4年二年級(一般認為二年級語文最簡單)。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課堂里,我硬是闖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專業(yè)的閱讀積累給我的教學反思注入了新的動力。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模仿起報刊上的文稿開始胡亂涂抹起來。寫作促進了我的閱讀,也讓我養(yǎng)成了教學反思的習慣。工作的第四年,學校讓我教兩個班的語文。我正好兩個班對比著教學,特別是在對第一個班教學的不足之處迅速分析調(diào)整后,我就會在第二個班級中實施驗證。一節(jié)隨堂課后,分管校長夸我說:“小曹的課瀟灑多了”,直到這時學校領(lǐng)導才讓我“升了級”。此后,我以“一年一級”的速度和學生一起“成長”。然后,我連續(xù)在畢業(yè)班快樂地“留守”了近十年。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第一次給我參加縣小學語文專題研討會的機會,我的第一篇“論文”——《試論閱讀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小獲成功,被評為二等獎,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在隨后不久的縣教育局組織的專題征文評比中,我的論文《試論后進生轉(zhuǎn)化的特殊需要和策略》被評為一等獎??h局以文件形式公布結(jié)果以后,校長特意到我們辦公室來道賀,這給了我莫大的榮耀。在學校組織的首屆青年教師“論文筆會”活動中,我更是以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摘得桂冠。這三個獎項成為我專業(yè)成長道路上掘得的“第一桶金”。教研組長把我“拉”進了她主持的課題組,開展小學生“閑暇生活指導研究”。那時的課題研究注重定量分析,我?guī)缀跏菑牧汩_始。從調(diào)查問卷的設(shè)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到撰寫調(diào)查報告,我一邊學習一邊摸索。我與課題組老師一起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帶領(lǐng)學生開展閑暇活動。那時網(wǎng)絡(luò)還沒有普及,但我已經(jīng)學會使用“中國知網(wǎng)”的“期刊庫”進行文獻檢索,但無法下載正文。我就帶著檢索到的文獻目錄奔赴南通大學圖書館,一篇一篇地復印文獻,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了6000多字的文獻檢索報告。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我成了學校的科研骨干。教育寫作,為我拉高了作為語文教師先天不足的短板,讓我練就了課堂教學的“硬功夫”。我先后在縣課堂教學競賽中三次獲得一等獎,2010年代表縣參加市課堂教學競賽再獲一等獎,此后還獲得省教學競賽二等獎,并應(yīng)邀到海門、南通、如皋、合肥等地進行教學展示或經(jīng)驗介紹。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鉆研,我初步形成了“輕松而活潑、豐富而深刻”的教學風格并開始進行“小學語文活力課堂”的研究。這期間,我先后被評為“縣骨干教師”“縣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南通市骨干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等。
柳暗花明處,教育寫作樹立了我的專業(yè)信心
人,是語言的存在物。培根說:“寫作讓人精確?!苯逃龑懽?,必然讓流動的思緒走向真切,讓模糊的印象走向清晰,讓膚淺的認知走向深刻,讓飄浮的人生落地生根?!傲⒀浴?,讓人在語言的世界中找到了歸屬感,通過語言構(gòu)建起自己生活的精神世界。教師專業(yè)成長理論認為,關(guān)鍵人物、關(guān)鍵事件對教師的成長起著巨大的作用?;仡櫸医逃龑懽鞯臍v程,網(wǎng)絡(luò)論壇的參與無疑起了催化的作用。2004年,趁著“全民上網(wǎng)”的浪潮,我也“觸網(wǎng)”了。那時還沒有寬帶,每有空閑,便驅(qū)“貓”上網(wǎng)。我在“教育在線”“人教網(wǎng)”上注冊了賬號,開辟了“主題帖”,在自家經(jīng)營的“一畝三分地”上,跟天南海北的“大蝦”“菜鳥”們展開了“線上交往”。在這里,我不揣淺陋地搬出了自己電腦里所有的“家當”,以供“談資”;為了讓每天光顧的新老朋友們不掃興而回,我逼著自己加快了“文字生產(chǎn)”的速度。慶幸的是,在這個超越時空的虛擬世界里,我結(jié)識了王崧舟、張祖慶、看云(薛瑞萍)、周益民、王麗琴等諸多名師、專家,在收獲情誼的同時,也得到了真誠的指導,讓我這個農(nóng)村語文教師,有了向全國名師直接交流、請教的機會。王崧舟先生將我收為弟子,兩次邀請我赴杭州參加了他的“詩意語文”研討會;張祖慶、周益民將他們最新的教學錄像、教學實錄發(fā)給我學習;看云、王麗琴也給了我專業(yè)閱讀和研究方面的指引……從此,我走上了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
教育寫作的源頭在課堂,教師的職業(yè)根基在課堂。新一輪課程改革蓬勃開展的時候,我抓住每次校內(nèi)教研課的機會,展示自己對語文課堂新的思考成果,每次公開教學都讓前來觀摩的老師有耳目一新之感。綜合實踐活動是那時剛剛興起的課程樣式,我決心大膽嘗試。2003年年底,我自主開發(fā)并執(zhí)教了“走進菊文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根據(jù)教學錄音整理出了課堂的全程實錄,并請南通市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為這節(jié)課寫了評析。不久,一篇6000多字的文稿便在《小學青年教師》上發(fā)表了。王老師見我是“可造之材”,把我作為特級教師“帶教”的對象。從2006年起,對中外文論感興趣的我,將文論的思想遷移到課堂教學中去,開始了“課堂教學批評”課題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批評案例先后發(fā)表,引起了《江蘇教育研究》編輯的關(guān)注。正好當時編輯部在策劃“課堂教學觀察”專題,編輯老師覺得我做的該項研究是“課堂觀察”的一種新穎的方式,便向我約稿。我寫成了一萬多字的文稿《教學批評:通向還原的課堂教學作品闡釋》。文中,我梳理了教師常規(guī)“觀課評課”的諸多不足,提出借鑒“文學批評”的方法,從哲學、文化、課程論、教學論等不同角度開展教學批評的建議,讓典型的課堂教學發(fā)揮出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文獻”價值,文稿全文在該期首篇刊發(fā)。編輯在“按語”中對該研究進行高度評價,認為“具有理論獨創(chuàng)性”。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后來該課題被立項為南通市青年專項課題。在進一步研究過程中,我歸納出了課堂批評的多種范式。
到如今,我先后在省級以上教育期刊發(fā)表文章40多篇,在各級各類征文比賽中獲獎數(shù)十次。雖不算多,但都是我真誠的書寫,這其中有教學故事的真實捕捉,如《失敗的秋游活動成功的習作指導》《“撞”出來的作文課》《美,在心中流動》;有用“教學批評”的方法撰寫的批評案例:從兒童文化的角度開展批評的有 《你看童年的月亮爬上來》《比夢更美 比幻想更動人》,從課堂美學角度展開批評的有《課堂上的園林風景》,從課程論角度展開批評的有《一節(jié)課,可以走多遠》,從教學倫理角度展開批評的有《詩意語文的生命詠唱》;更多的是自己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和理解,大體可以算作“教育論文”,如《搭建并不陡峭的高度》《呼吸語文本來的味道》《重建課堂教學的新秩序》《追尋“草根化”的群體研修之道》……當我在作文課上與學生展開寫作比賽,將筆走龍蛇、一揮而就的“大作”展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時,一陣驚呼的背后,是最好的示范;當我把發(fā)表的作品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隨著一頁一頁地翻過,一陣驚嘆的背后,是最好的引領(lǐng)。教育寫作,讓我的教學生活走向了從容自如,并富有質(zhì)感,正如管建剛所說“教育寫作與限時、限點、限人數(shù)的課堂教學競賽不同,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自己有充分自由‘裁量的空間”:看到名師的好課,打開筆記本寫點賞析文字;教有所思,在教案的旁邊留下些許反思的痕跡;讀有所得,在讀書筆記上記下零星感悟的點滴……興之所至,不知不覺下筆數(shù)千言。感覺生澀,掩卷收筆,待到靈感乍現(xiàn)……就這樣日積月累,怡然自得,心無旁騖。
逐夢圓夢中:教育寫作確立了我的事業(yè)信仰
談起教育寫作,不能不談“教海探航”對我的鞭策、鼓舞和陪伴。我與“教海探航”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97年——我從教的第三個年頭。那年,我所在學校的一位數(shù)學老師在“花果山杯·教海探航”征文活動中獲獎了,并作為正式代表遠赴港城參加頒獎大會。載譽歸來的他跟我繪聲繪色地聊起了頒獎的盛況。后來,我留心了1998年第1期的《江蘇教育》。隨著那篇題為《教海巨浪卷港城》長篇紀實報道的文字,我的心在激蕩,更在憧憬,我在心底悄悄地埋下了一個“教海探航”的夢。我等待著,積蓄著,努力著。我相信終有一天,我會說:“教海探航,我來了!”
從2004年起,我與“教海探航”有了一年一度“不見不散”的約定?!笆昱f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感謝“教海探航”,在一次又一次精神的跋涉中,讓我聽到了自己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感謝“教海探航”,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召喚中,讓我越發(fā)堅定了自己專業(yè)的自覺和自信。每年我都會以“教海探航”作為檢驗我專業(yè)思考的最高準繩,作為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目標設(shè)置的最高尺度?;蛟S這是最浪漫的期許,我深切地認同肖川教授所說的話:“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苯逃闪宋易罱K皈依的信仰。一開始的選題都來源于我的課堂教學及我對自己教學的思考,從《那一“劍”的風情》到《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從《慢慢走的風景》到《用“詩”的方式教童詩》,就是在這一年又一年的磨煉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用詩性的文字表達理性思考”的教育寫作風格,這也成為我的自覺的追求。
“教,然后知困”,“教海探航”讓我的視野逐漸寬敞,讓我思考的觸角逐步從自己課堂的小天地拓展到區(qū)域教育相對宏闊的思考;“寫,然后知不足”,“教海探航”的寫作也讓我閱讀涉獵的領(lǐng)地從教育教學的方寸空間拓展到兒童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倫理學等廣闊天地。錘煉語言,也就是錘煉思想;追求表達的獨特與精致,就是追求思想的獨特與精致。在思考、閱讀、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我逐步學會了語言的妥帖、論據(jù)的規(guī)整和論證的嚴密。由于教學研究和教育寫作中小有起色,我有幸參與到“蘇派研究”課題組。作為課題組的一個成員,我越來越為自己作為一個江蘇教育人而感到幸運和驕傲。我發(fā)現(xiàn),“蘇派研究”,就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江蘇教育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定位,這也是每一個江蘇教育人的責任。我將2012年“教海探航”的選題確定為“蘇派教學”。但我思考的立足點又在哪里呢?那年寒假里,我將原先對“蘇派”的認知全部“清零”,回到最原始的“田野”:我找來斯霞、李吉林、邱學華、孫雙金、薛法根、張興華等蘇派“典型名師”的課堂實錄和相關(guān)著作,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中沉潛。我突然發(fā)現(xiàn),“實踐性”是這一大批蘇派名師教育行為的共同特征。江蘇大地,名師輩出,然而很少有“空頭的理論家”,大多是扎根在課堂上解決教學理論問題的“實干家”,這不正是江蘇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所秉持的基本品格嗎?于是我提出了大膽的猜想,也是最重要的判斷:“蘇派教學是江蘇教育精神在實踐層面的表達方式?!崩^而,我在查閱《江蘇省志·教育志》等歷史文獻,簡要探源蘇派教學歷史和稟性的基礎(chǔ)之后,提出了進一步的論斷:“江蘇教育一路領(lǐng)跑全國,勇立改革和發(fā)展潮頭的實踐氣象,體現(xiàn)出江蘇教育人勇于實踐,善于創(chuàng)造,敢于爭先的實踐品格,這一品格已經(jīng)作為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沉淀到江蘇教育精神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今天江蘇教育的寶貴財富?!睂μK派教學的實踐品格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分析是這篇文章的重點,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和篩選,最終確定了從“倫理”“情境”和“生成”三個維度對“蘇派教學”進行分析的理論框架。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是艱辛的,我仿佛沿著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崎嶇山路艱難地向上登攀,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理論儲備的不足和資料收集的不易。我一邊思考一邊補課,布迪厄、趙汀陽、杜威、劉小楓、劉士林等中外理論名家的論述給了我理論的滋養(yǎng),從寒假開始的半年時間里,除了做好所承擔的畢業(yè)班教學工作外,我基本上在資料中游走。材料一點點充實,思路一點點清晰,所收集和處理的文獻材料多達一百多種(篇),做了厚厚的一本閱讀摘要。最終,我用暑假開始后一周左右的時間完成了《蘇派教學:江蘇教育精神的實踐表達》一文的初稿。綜觀整篇文章,大體經(jīng)歷了“跳出蘇派看蘇派”“回到歷史談蘇派”“深入蘇派析蘇派”三重意境,大大豐富了論文的厚度。2012年秋天消息傳來,我再獲一等獎。后來,我作為獲獎代表從省教育廳沈健廳長手中接過了鮮紅的獲獎證書。
小有所成時,教育寫作點染了我的生命自覺
朱永新先生曾說過:“專業(yè)寫作,讓自己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一個人的專業(yè)寫作史,事實上就是他的教育史?!苯鼛啄?,我在教海中遨游,持續(xù)不斷的教育書寫,促進了我的專業(yè)閱讀和專業(yè)思考,讓我對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更讓我把生命融入到教育事業(yè)中去了。對教育的理解愈深刻,對教育的熱愛便愈自覺,從事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生命的存在方式,我珍惜之、癡迷之。2012年教育寫作的成功,堅定了我對“蘇派教學”研究的信心,2013、2014年的選題依然是“蘇派教學”,形成了我個人“蘇派教學”研究的“三部曲”。如果說2012年的論文是從“實踐論”的哲學層面的思考,2013年的文稿《把美的世界還給孩子——蘇派名師語文課堂教學工藝的美學風范》則是從美學角度對蘇派語文教師群體風格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2014年的文稿《蘇派教學:“江蘇創(chuàng)造”的價值堅守與范式轉(zhuǎn)型——兼論“蘇派教學”的時代命題》則是從“教育史”的角度,用“比較”的方法對“蘇派教學”的歷史貢獻和時代特征進行提煉。我認為,無論寫的是自己,還是寫的是別人,最終都是觀點、見識、思維的綜合呈現(xiàn),有價值的文章必須要“通透”,在這個過程中閱讀是前提,平時的積累是保證。誠如維特根斯坦說:“洞見或透識隱藏于深處的棘手問題是艱難的……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暴露出來?!蔽乙兄x網(wǎng)絡(luò),我利用免費的南京教育期刊網(wǎng)、“愛問共享”資料網(wǎng)下載了大量的文獻。每次竭盡全力地寫作,我都有一種掏空自己的感覺。這是對自己智力極限的挑戰(zhàn),完稿之后體會到的是一種“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高峰體驗。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總是一次次地向自己發(fā)出挑戰(zhàn),正如加繆所說:“攀登頂峰,這種奮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實人的心。”教育寫作,讓我找到了生命充實的感覺。
2013年秋,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來到縣教育局辦公室工作,專職從事教育政策研究,并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與教育類文字打交道成了我的“新常態(tài)”。一年多的教育行政經(jīng)歷,讓我從來沒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教育與經(jīng)濟社會的關(guān)聯(lián)是如此的緊密,在“深化改革”“轉(zhuǎn)型升級”“科技驅(qū)動”這些宏觀語匯的啟發(fā)下,我確定了2014年的選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文章就會寫得很宏觀,而是必須對“蘇派教學”的具體人物和現(xiàn)象作歷史的鉤沉和檢視,從而對“蘇派教學”的歷史貢獻作出了自己的判斷:“蘇派教學”是教育領(lǐng)域的“江蘇創(chuàng)造”,是江蘇教研的“本土話語”,江蘇課改的“群體應(yīng)答”,是“蘇派學人”對學科建設(shè)的“理論貢獻”。我從一系列的具體人物和典型事件中提煉出了“蘇派教學”的價值取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學科方向,堅持兒童取向,堅持發(fā)展走向。如果我粗淺的探索也能稱得上是“研究”的話,也只是對自己視域范圍內(nèi)“蘇派教學”人物和現(xiàn)象作了印象式的梳理,事實的堆砌和羅列居多,自我感覺真正理論的創(chuàng)見不多。但文稿卻獲得了殊榮,忝列特等獎。
作為一名教師,我先天不足,近20年的教師生涯,從蹣跚起步到小有所成,從普通教師到學校中層再到專職教育行政崗位,從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到大市學科帶頭人,現(xiàn)在我越發(fā)相信導師王崧舟先生說過的話:“我相信,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要你有自己的追求,你有自己的抱負,你在自己這個領(lǐng)域里有自己的建樹和自己的見解,那么,這塊土地就是屬于你的,誰也剝奪不了?!痹谛碌膷徫唬业娜粘9ぷ鞲?,而且沒有了寒暑假,這給我的寫作帶來了難度,但我必須用我的思考,用我的文稿證明我的專業(yè),確證我的存在。
一盞小小的臺燈,一摞厚厚的書籍,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寧靜的夜晚;一頁又一頁的稿紙,一本又一本的讀書筆記記錄著我一篇篇文稿從孕育到誕生的全過程。十余年來,教育寫作,已經(jīng)成為了我的習慣,融入了我的職業(yè)生命。我相信,在即將開始的職業(yè)生涯的第三個十年,教育寫作依然是我用心守望的方向,因為這已經(jīng)成了我生命存在的另一種方式。當然,我需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