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
女生用開水潑向老師的背后卻折射了華東政法大學對于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不少弊病。如果嚴格管理成為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nèi)的常態(tài)模式,該女生也就早已被馴服了。學校要告訴那些任性的學生:這里是華東政法大學,是教育更多人遵紀守法和大力弘揚依法治國精神的法學殿堂,不是讓爾等來這里鬧著玩的。
可以說,高等學府的管理必須堅持依法管理,如果拋開法律,僅僅依靠校規(guī)校紀是絕對不行的。而且,我們每一所高等學府的校規(guī)校紀都要符合國家的法規(guī)要求,必須有法可依;可以說,每個青年學生從高中邁向大學校園,就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就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wù)。因此,學校教育首先不能拋棄法律法規(guī);因此,在校大學生必須接受法制教育;因此,只有讓大學生敬畏自己的責任與義務(wù),才能使他們增強法律意識,積極主動地擔當社會責任與義務(wù)。有了責任與義務(wù),才能促使他們遵紀守法,才能使他們尊師重教,禮貌待人,以理服人,而不是通過暴力來向老師施暴。
尤其是政法大學,更應(yīng)該把普法教育當作頭等大事。如果普法教育落實得好,就不會發(fā)生這樣駭人聽聞的悲?。蝗绻辗ń逃呀?jīng)扎根于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學生就會懂得什么事是對的,什么事是違法犯罪的。
然而,通過新聞報道,我們覺得,犯事的女生不僅不畏懼法律,而且完全蔑視法律的存在;犯事的女生不僅沒有法學學子應(yīng)有的修養(yǎng),而且非常狠毒。從她淡定的面部表情到她突然向老師發(fā)起攻擊,可以說這僅僅是瞬間的事,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預(yù)謀行為。所以,對于內(nèi)心不存善良的人,必須依法嚴懲。因為這樣的人將來走向社會仍然會傷害更多的人,所以,必須用法律的嚴懲使她在犯罪的道路上趕快止步。如果我們心慈手軟,只會讓她在歧路上越走越遠。為了她的明天更美好,現(xiàn)在還是對她更嚴厲一些好。作為華東政法大學專升本的大四學生,而且還準備考取研究生的女大學生,真的讓人不敢相信這會發(fā)生在接受法律教育的女大學生身上。
《韓非子·解老》中曰:“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經(jīng)絕,事經(jīng)絕則禍難生。”意思是,人有了貪欲,計劃就會出現(xiàn)錯亂;計劃錯亂,貪欲就會更加嚴重;貪欲嚴重,邪心就會占上風;邪心占了上風,辦事就會失去原則;辦事失去原則,禍患就會產(chǎn)生。那么,我們不大清楚,犯事的女生她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老師又侵犯了她什么利益?難道是因為老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不該批評她媽?那么,當她向老師施暴之后,自己又能獲得什么自由權(quán)利呢?難道,讓老師不負責任地放縱學生隨意逃課,那就是好嗎?然而,當犯事的女生用極端的方式獲得所謂臉面的時候,她自己卻失去了人身自由與人格自尊。作為學法律的大學生,如果不知道“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是什么意思,那也是一種極大的悲哀。連這都弄不明白,又怎能靠法學專業(yè)走向社會,養(yǎng)家糊口?
——摘自“長江網(wǎng)”
點評
文章觀點明確,說理透徹。作者既從學校層面分析了釀成這種惡果的客觀上的“因”,又從犯事女生的主觀層面分析了這種淡定卻狠毒的“果”。作者認為,學法的女生做出違法之事,這本身就讓人覺得荒唐。退而求其次,哪怕這件事發(fā)生在其他學院,也同樣讓人難以置信。最后,作者引用韓非子的話,更進一步論述了該女生的沖動與無知。在作者看來,就是校風與學風的淡漠,讓她在思想上產(chǎn)生了可以藐視一切的幻覺。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