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和老公去看望公公婆婆,剛到的第一個晚上,我悄悄跟老公說:“你得出馬了!”
結婚第一年,婆婆就問我們什么時候要孩子,可我們婚后造人計劃一直不順,身體狀況百出。后來我得了唇炎,造人至少得延后半年!婆婆雖然也聽說我得了病,可大概沒看出我有啥異樣,于是又開始旁敲側擊,提議帶我去看醫(yī)生,調理身體,好要孩子……
第二天吃午飯的時候,老公邊給我夾豬肉邊說:“你唇炎還沒好,不能吃雞肉,就多吃點兒豬肉吧!”我心里稱贊老公聰明:這是宣布我的病還沒好,生娃的事還得往后拖。下午聊天時,老公干脆挑明:“她過敏的毛病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好,起碼得過半年才能考慮要孩子了。”那幾天,婆婆再也沒提要孩子的事。
老公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我爸媽常過問老公的工作進展。我跟爸媽說,有進展了自然就會跟你們報喜,別天天問,給他壓力。爸爸生怕將來生活擔子都壓我肩上,抱怨老公的創(chuàng)業(yè)遲遲不見起色。我笑著說:“生意很快就會好起來的。這些話,您可別在他面前說?!卑职謶溃骸拔乙簿透阏f兩句而已?!?/p>
這是我跟老公在結婚后形成的默契:誰的父母誰搞定。之所以這樣,最初是因為剛結婚時,婆婆跟我聊生兒育女的事,說如果我生了女兒就給她偷偷養(yǎng)著,讓我們好再生個兒子。我堅決不同意,讓老公去擺明我們的立場:不管是男孩是女孩都得在我們身邊養(yǎng),不讓孩子的心理受傷害。老公開腔后,婆婆就偃旗息鼓了。要是換了我去講道理,難保老人心里會埋怨。她看到連親兒子都是那樣的態(tài)度,就明白這事我們已經定了,她心里就不會留下太大的疙瘩。
中國家庭人與人的界限大多模糊,做父母的常常不自覺地就干涉了后輩的生活,即使是出自關心,但關心過了就是壓力。要是老公看到婆婆對我提了過分要求卻不作聲,或我聽到爸爸跟老公說了難聽的話卻裝沒聽到,那么無論對我們的夫妻關系還是婆媳關系、翁婿關系都沒好處。所以在婆婆家,有事由老公擋著;在我爸媽那兒,有什么事我來說話,如此分工合作是維護家庭和諧的最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