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輝 王建平
自從20世紀70年代佩爾蒂埃(Pelietier)提出“現(xiàn)代人類疾病,一半以上與應激有關”這一觀點至今,關于人的應對方式與心身健康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心理學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人格與心身疾病也有著顯著的關聯(lián),尤其對癌癥病人的研究表明,人格一直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已有的研究還顯示,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以及在癌癥來臨時采用不恰當?shù)膽獙Ψ绞剑既菀滓l(fā)癌癥病人的心理問題。
有學者提出過癌癥病人的“C型人格”。雖然后來的研究表明,“C型人格”并不是癌癥病人獨有的人格特點,在其他疾病中也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但是癌癥病人確實具有某些與普通人不同的人格特點。
我國研究者曾使用人格問卷對癌癥病人的人格進行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癌癥病人的“神經(jīng)質”和“精神質”兩項指標明顯高于平均值。在問卷中,“神經(jīng)質”的分數(shù)高意味著焦慮、擔心、郁郁不樂、憂心忡忡,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于出現(xiàn)不夠理智的行為。而“精神質”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分數(shù)高可能意味著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別人不友好等。
從我國的研究結果看,三分之一癌癥病人的人格是溫和、健康的,他們在精神質和神經(jīng)質上的得分甚至比平均值還低,許多抗癌明星,抗癌協(xié)會的積極活動者、組織者就屬于這種類型。在面對癌癥的時候,他們能夠沉著冷靜地看待,具有責任感和同情心,善于關心他人,社會適應性好。但還有三分之二的癌癥病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質和神經(jīng)質得分,因此較少得到他人的關心和照顧,社會支持不足。
學術界對社會支持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已經(jīng)研究了多年。隔離或社會支持程度低的人,心身健康的水平較低,死亡率較高。多數(shù)學者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會關系會損害健康。社會支持一方面對應激狀態(tài)下的人提供保護,起到緩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維持人們良好的情緒。
社會支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客觀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支援,社會網(wǎng)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第二種是主觀支持,即人在社會上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感覺。第三種是對社會支持的利用,一個人在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獲得別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礎。
不少癌癥病人,不但在應對方式上習慣于采用更加消極的方法,所得到的社會支持也顯著少于其他人。社會支持起著緩解和保護的作用,社會支持的多少反映出人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所能調(diào)用的社會資源的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