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洋
摘 要:慣用語是漢語熟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其他熟語相比,又具有一些特別之處,最主要反映在其語義方面。慣用語的語義不是單純地反映在字面義上,結合不同的語境和使用意圖,慣用語的字面語義會產生變異的情況,這些變異主要是由多種修辭手段構成的,主要方式有比喻、夸張、借代,還有諧音、映襯、婉曲等。另外,慣用語作為中國語言文化中獨有的一類熟語,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漢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念在慣用語中也有所體現(xiàn)。慣用語的語義來源十分豐富,其體現(xiàn)出的文化價值也是無可比擬的。
關鍵詞:慣用語;構成方式;文化價值
慣用語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很有特色的一類熟語。何謂“慣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慣于使用;經常運用?!薄皯T”可以理解為“習慣”,即習以為常的。“用”則是“使用”的意思。從字面意思上看,慣用語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要比其他熟語高得多,而且,它短小精悍,結構固定,含義豐富,與其他熟語相比也有著獨特之處。慣用語的語義不是局限在字面意思上的,會通過不同的修辭手段產生變異,使其更貼合語境。
一、慣用語語義的構成方式
與一般短語相比,慣用語的語義不是其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它具有一定的抽象化,馬國凡和高歌東在《慣用語》一書中曾有解釋,“慣用語的整體性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是虛指。虛指的意義擴大了原詞組各構成成分的意義,使慣用語具有更大的使用范圍,脫離了一般而成為定型詞組,有了‘語的特性。”[1]可見,慣用語的深層語義與表層語義是相離異的,不是等值的。這種超越常規(guī)的語義構成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一種語義變異。而慣用語語義變異是由多種修辭手段構成的,主要方式有比喻、夸張、借代,其他的還有諧音、映襯、婉曲等。
(一)比喻
比喻是慣用語語義形成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指利用事物之間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通過比喻而形成的慣用語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以實際存在的情況來作喻,這種方式是建立在實義性的直接基礎之上的。例如:
夾生飯( 表層意義指沒有熟透的飯,比喻做的不徹底的事情。)
頂梁柱(表層意義指支撐起房梁的柱子,比喻家庭或集體中起重要作用的骨干人物。)
上述這些慣用語都是通過比喻構成的,而且其喻體是實際存在的事物,像半生不熟的飯、支撐房梁的柱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
另一種是以事實上不存在的情況作喻,這種方式是建立在虛義性的間接基礎上。例如:
喝西北風(西北風指從西北方向刮來的風,這里比喻沒有東西吃,餓著肚子。)
鐵桿莊稼(比喻堅挺牢靠、不會倒閉的事業(yè),也可以用來比喻可靠的生活經濟來源。)
這些慣用語的喻體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西北風”是不能喝的,莊稼也不可能長成鐵桿兒的,以這些不存在的事物作喻,也使得慣用語的語義別有一番情趣。
(二)借代
借代也是慣用語語義構成的一種常用手段,借代就是不直接說出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其相關的名稱去代替。被代替的叫本體,用來代替本體的叫借體。運用借代構成的慣用語更能形象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征。如:
掏腰包(“腰包”指“錢包”,“掏腰包”即“掏錢包”的意思。“錢包”與“錢”有關,故用裝錢的錢包代替錢,這里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是有相關性的。)
烏紗帽(“烏紗帽”指古代文官帶的一種官帽,官帽與官職是相關的,故以此代替官職。)
(三)夸張
夸張指為達到某種效果故意對原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其作用是增強聯(lián)想,烘托氣氛,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慣用語中常見這種手法。例如:
嚇破膽(現(xiàn)實當中膽子是不會被嚇破的,“嚇破膽”夸大了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表層意義是“把膽子嚇破了”,實際上是用夸張的手法形容非常害怕、害怕到了極致。)
笑掉牙(牙齒是不會被笑掉的。這里是用夸張修辭來突出內在的真實情況,說明事情可笑至極。)
(四)諧音
諧音指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代替本字的修辭格。漢語慣用語的語義也有通過諧音形成的。例如:
二百五(過去銀子五百兩是“一封”,二百五十兩是“半封”,諧音“半瘋”,用以譏稱做事莽撞、傻里傻氣的人,或指對某種知識技能未入門道、半通不通的人。)
(五)映襯
“映襯指為了突出主體事物,用類似的或相反的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的辭格。”[2]映襯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慣用語的語義多是由反襯辭格構成的,即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例如:
笑面虎(“笑面”指帶著笑容的臉,有親切、友好之義。但老虎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冷酷、兇惡的。這里運用兩者語義上的反差襯托出人外表善良內心狠毒的特征?!靶γ婊ⅰ钡囊馑技礊椤巴獗硌b得善良但心地兇狠的人”。)
狼外婆(指面善心惡的人,利用“狼”與“外婆”兩個詞的語義反差組合而成。)
(六)婉曲
婉曲指不直截了當?shù)卣f出來,而是借用一些與其相應的同義詞或同義語句委婉曲折地暗示出來,也叫“婉轉”、“婉言”。運用婉曲構成的慣用語能達到詼諧、幽默的表達效果,而且也能體現(xiàn)出內在的情感色彩。例如:
上西天(指離開人世。此慣用語避開了人們忌諱的“死”字,委婉地將意思表現(xiàn)出來。而且“上西天”多用于那些壞人,暗含嘲諷色彩,表達出說話者的憤恨之情。)
二、慣用語語義體現(xiàn)的文化價值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常敬宇先生在《漢語詞匯文化》中指出:“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經過歷史的積淀而結晶在詞匯層面上。一個民族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該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盵3]而漢語慣用語就是一種典型的漢民族文化詞匯,它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與價值觀念。
(一)慣用語語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
熟語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作為屬于重要組成部分的慣用語也反映著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慣用語的表層意義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類分支文化,如飲食文化、制度文化、民間習俗等,在慣用語中都有體現(xiàn)。
司馬遷《史記》中有“民人以食為天”之言,飲食看似尋常也有大智慧在里面,中國的飲食文化便別具一格,在慣用語中也有所展現(xiàn)。比如“喝喜酒”、“吃空茶”就反映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酒”文化與“茶”文化?!昂认簿啤眳⒓觿e人的婚禮,“吃空茶”則指女子接受夫家聘禮但有悔婚之意。這又就說明中國的“酒”、“茶”和婚俗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豆腐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一種食物,慣用語中也有許多與“豆腐”相關的詞語,它們取豆腐的特性形成。豆腐易碎,因而用“豆腐渣”指那些質量不過關、容易受損的建筑工程;豆腐手感嫩而軟,因此”刀子嘴,豆腐心“就引申出嘴巴壞心腸好的意思。
中國古代的各種制度在慣用語中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扒锖笏阗~”和“打屁股”,從表層意義看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刑罰制度?!按蛉肜鋵m”和古代宮廷制度有關,冷宮指古代安置失寵后妃的地方,現(xiàn)在則用來指安置無用物品的地方?!敖话拙怼睆膫让娣从持袊糯目婆e制度。
蘊含在慣用語中的民間習俗尤以婚俗居多?!盃考t線”、“月下老”是為男女保媒拉纖,促成姻緣;“吃兩家茶”原意為女子接受兩家的聘禮(茶禮),這在古代是遭人唾罵的行為,但也反映出古代婚俗中吃茶這一禮節(jié)?!斑B理枝”、“比翼鳥”則形容夫妻恩愛和睦的婚姻生活。
(二)慣用語語義反映漢民族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民族因其獨特的背景和不同的歷史文化,民族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這也就導致了民族心理的差異。語言是心理動態(tài)的一種反映,民族心理可以通過民族語言反映出來。
含蓄委婉是漢民族心理的一個方面,在語言表達上,漢民族一般不喜歡直奔主題,而是傾向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曲折表達,像中國古典文學側重各種意象的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等。而慣用語的語義具有雙層性和變異性,多用抽象意義表達實義,通過各種辭格說明內涵。原本這本身就反映出曲折表意的特點,與漢民族“喜曲厭直”的心理特征相契合。
(三)慣用語語義體現(xiàn)漢民族的價值觀念
“仁”、“義”、“道”、“節(jié)”貫穿于漢民族的發(fā)展史,是中國價值體系的核心因素。它引導人們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正直的道德觀念,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這種價值觀念也滲透在漢語慣用語中。前面提到貶義性是慣用語的語義特征之一,慣用語的貶義往往表現(xiàn)在人們對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諷刺與批判上。比如社會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風,人們用“拍馬屁”形容阿諛奉承,用“走后門”來指代托關系贏得某些好處,用“兩面派”諷刺那些沒有立場、處事圓滑的小人。對這些惡事物的批判從側面上襯托出對“仁”、“義”、“道”、“節(jié)”的崇尚,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價值觀念。
漢語慣用語是現(xiàn)代漢語語匯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熟語的一種類型。與其他熟語相比,慣用語的語義獨特,其構成方式和特征顯示出漢語的博大精深,而它蘊含的文化價值也讓我們了解漢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感受中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感知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念,讓我們透過語言來感悟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國凡,高歌東.慣用語[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2.
[2]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5.
[3] 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