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文·巴扎納的《不可思議的驚奇——格倫·古爾德的生平與藝術》相對客觀論述了古爾德一生的藝術生活。筆者通過詳細認真閱讀之后,關于古爾德音樂美學觀念有著一些思考,當然這些觀點不免多數出于巴扎納的論述,但筆者卻想將自己從書中發(fā)現(xiàn)的關于古爾德“后現(xiàn)代主義”的音樂思想集中列出,重新梳理出古爾德不為人知的后現(xiàn)代音樂美學觀念。
【關鍵詞】古爾德;后現(xiàn)代主義;對位式;知識分子
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9.25-1982.10.4)出生于加拿大多倫多。當時的加拿大雖已建國多年,但未形成自己獨立的文化體系,仍受殖民國英國的遙控。不論在任何領域——政治上的保守勢力、文化上的偏狹性格、氣質上的道貌岸然,處處顯見英國國教的價值觀。而古爾德就是土生土長于這樣的多倫多,成長在一個有意識去擁護帶有濃郁的英國國教禁欲觀念的家庭里。有幸的是,古爾德的家境相當殷實,且是獨子。母親從胎教開始,注重對古爾德的音樂訓練,出生之后就抱在鋼琴邊教其彈琴。事實卻真如母親所料,古爾德從小就顯現(xiàn)出對音樂特別的熱愛,且擁有極高的演奏天賦。父母為此投入相當高的財力、物力,不遺余力地支持他。這多少讓其恃寵而驕,養(yǎng)成一種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很少顧及到他人感受的性格。他唯一的鋼琴老師(除他母親外)曾經就說過,“只要我一講‘那樣彈不對,他會馬上臭著一張臉……他不會在意任何人的評價,而這樣也比較好,如此這樣才能保持他的原創(chuàng)性?!?[1]關于古爾德的鋼琴演奏技術層面的研究頗多,筆者不再贅述。本文試圖透過撥開其鋼琴演奏直擊其對音樂深層思考,并將明確反映后現(xiàn)代主義的音樂美學思想拎出,梳理一二。
一、脫離時空,反對目的性史觀
古爾德對任何樂曲的詮釋都帶有鮮明的原創(chuàng)性。他自由、主觀地演繹樂曲內容,而不去考慮因襲的傳統(tǒng)或原作者的意圖。這也是他偏好巴赫的原因之一,巴赫的譜絕大多數來講,都只有音高和節(jié)奏,而沒有指定的速度、力度、強弱、斷句或情感表現(xiàn)。巴赫的音樂具有某種抽象性,古爾德有極高的原創(chuàng)性詮釋。但不同的,他對待所有樂曲,哪怕是莫扎特、勃拉姆斯等公認度特別高的音樂作品,都會用同一的處理模式,也就是他只讀譜面的音高和節(jié)奏。不論作曲家如何以各種符號明確界定原作者的意圖。對于古爾德來說,怎么體現(xiàn)這部作品,只是演奏者單方面的決定。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觀念下的演奏呈現(xiàn)。
古爾德對樂曲的解讀上脫離時空,又不顧史實的看法。他擁護這種樂風的混搭,如他演奏的“巴洛克式”的莫扎特;他不屑前衛(wèi)派的極簡音樂,駁斥所謂的藝術“進步觀”。這些觀點與當時諸多知識領域的后現(xiàn)代主義潮流相呼應,我們或可將古爾德稱之為“西方古典音樂典范的第一位后現(xiàn)代演奏家” [2]。
二、對位式廣播制作
至1964年退出舞臺,開始投入廣播錄音,他才說自己真正在做想做的事。古爾德看待廣播就跟看待唱片一樣,都是一種藝術形式,尚有廣大的開發(fā)空間與原創(chuàng)潛力。并于1966年11月,錄下《即興的心理特征》,他以音樂中的“機遇”為題材,內容涉及從巴洛克的數字低音、古典樂派的裝飾音,下至機遇音樂和爵士樂的反復樂句。他還親手制作,使用了精湛而詭秘的拼貼手法來串連文本和音樂。由此窺見,他對當時超前的后現(xiàn)代不確定性、即興音樂,及先進的拼貼手法多有涉獵和研究。
“對位式廣播”是古爾德自創(chuàng)的名詞,是以形容他在《北方印象》節(jié)目里所發(fā)明的廣播新形式。他的操作原則,用電影的概念來講,真的很蒙太奇——通過策略性的剪輯,創(chuàng)造出新的美學形式與效果,表達出情感上的未盡之言。這期節(jié)目使用對位法的概念剪輯人聲,呈現(xiàn)出兩個人或三個人同時說話的效果。古爾德稱之為“三重奏鳴曲”:三個人聲分別陳述著對北方的對比經驗,三條聲線依次加入對話,最后三個聲音同時訴說各自的想法,最后三條音線又逐一隱沒。對位式高潮在第四幕,這一幕的場景發(fā)生在用餐車廂,他創(chuàng)造出兩組同時進行的對話。古爾德堅稱《北方印象》是一首音樂,他使用音樂詞匯來形容廣播節(jié)目的架構和效果,如奏鳴曲和回旋曲、卡農和賦格、漸強和減弱,把節(jié)目腳本叫做“樂譜”,將加上節(jié)目中始終存在的火車聲音,形容為作品的“低音連奏”。筆者認為,古爾德堅持將“對位式廣播”作為一種音樂,反過來講,古爾德創(chuàng)作了一首無樂音的音樂作品,僅是一個多聲部的對位人聲。與此相應的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家約翰·凱奇的《4'33''》《Water Walk》均為無樂音音樂的代表作。由此便體現(xiàn)出古爾德典型的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觀念。
除此,古爾德與同時代的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作曲家約翰·凱奇和斯托克豪森一樣,對東方的宗教和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古爾德向往東方文化中崇尚的秩序、謙卑、沉思、寧謐的生命風格,他追尋這樣的倫理觀和審美觀,也推崇東方文化對無為安居的追求。這種種跡象表明,古爾德與同時代的演奏家不同,他對音樂有著更深層的哲學理解。二十世紀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思想家、樂評家愛德華·薩義德曾高度評價古爾德為“作為知識分子的藝術名家”。
參考文獻
[1](加)凱文·巴扎納著,劉家蓁譯.不可思議的驚奇——格倫·古爾德的生平與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愛德華·W·薩義德著,閻嘉譯.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6.
作者簡介:秦會朵(1992—),女,河南濮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