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是荀子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旨在梳理荀子的“禮”的完整內涵,包括其起源、作用、與法的關系等。
關鍵詞:禮;“明分使群”;法
“隆禮重法”是荀子哲學的中心特征,《荀子》全書反復強調“禮”字,各篇提及禮的地方有三百多處,《四庫全書總目》稱“況之著書,主于明周孔之教,崇禮而勸學”,王先謙《荀子集解序》稱“荀子論學論治,皆以禮為宗,反復推詳,務明其指趣,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可以說,荀學即是禮學。
一、禮的起源與本質
關于禮的起源和本質,荀子的多篇著作中都有涉及: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而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p>
“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一,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p>
可以看出,禮的產(chǎn)生是為解決人因欲望而引起的爭端,圣王提出禮,以使人的欲求有“度量分界”,從而建立貴賤有序、長幼有別的封建等級秩序。
荀子所言的這種禮,起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經(jīng)夏、殷兩朝到周代發(fā)展到最為完備,后世稱其為“周禮”??鬃釉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避髯永^承了孔子的思想,其基本立場也是維護周禮,也就是所謂的“法先王”,荀子說:“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然而,荀子認為由于先王的時代較為久遠,缺乏根據(jù)地談論先王,就會空泛難信,故他提出“法后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節(jié)族久而絕,守法數(shù)之有司極而褫。故曰: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無論“先王”還是“后王”,都是要符合“周禮”的要求的,“王者”須在“禮”的指導下“封邦建國”,建立貴賤有序的等級秩序。而荀子哲學所包含的“隆禮重法”、“君道臣道”、“勸學儒效”等主張都是為了維護或者重建這種秩序而服務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荀子哲學是一種比較完善的政治哲學,譚嗣同認為中國幾千年只有荀學,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禮的作用
上文提到,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引起諸多混亂爭端,所以圣王“制禮義以分之”,故禮的最重要的職能與作用就是“分”,即“明分使群”。荀子指出: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p>
荀子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役使牛馬,征服自然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能群”而組成社會,動物不能。而人類之所以能組成社會的基礎在于“分”,而“分”具體含義是什么呢?荀子說:
“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p>
可以看出,貴賤上下的社會等級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社會倫理關系以及士農工商的社會分工關系,都是“禮”之下的“分”所包含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建立和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社會倫常秩序,這是荀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荀子對這種倫常秩序做了具體規(guī)定:
“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茍。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亂,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p>
荀子為君臣夫婦兄弟父子規(guī)定了其所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這種倫理綱常一方面是社會角色的反應,更重要的是代表著貴賤等級之分,對社會的發(fā)展與政權的鞏固極為有利,因而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直為大家所推崇。
總之,荀子希望通過這種“分”,來改變當時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解決社會政治矛盾,為統(tǒng)治階級鞏固統(tǒng)治而服務。
三、禮與法的關系
荀子希望通過禮來保證“分”的穩(wěn)定性,進而達到其治國目的,從這一點來說,禮不僅是一種原則與規(guī)范,更是一種秩序與制度,然而,荀子也意識到,禮的繁雜與由此帶來的經(jīng)濟支出決定了它只能適用于社會上層,對于當時完全沒有貨很少有文化素養(yǎng)與積淀的普通民眾來說根本不具有多少約束力,因此又提出要同時用法來約束民眾,即:“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這也是對《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的延續(xù)。至此,荀子將儒家以禮為核心的思想,加入了法的內容,禮和法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構成了其禮法并重的政治主張。
荀子對刑法的重視,源于他的人性惡學說,他指出:“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zhí)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p>
這種禮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思想,是荀子“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的主干。荀子認為,為實現(xiàn)更好的統(tǒng)治,禮和法二者缺一不可:禮作為統(tǒng)治者所要建立和維護的社會秩序本身,著重于用禮義來教化人民,而法則通過強制手段來保證禮的穩(wěn)定;禮主要對上層社會人士起作用,而法主要針對普通民眾。只有禮法結合,才能真正地更好的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目的,為維護良好的等級秩序而服務。
荀子將法家的法治思想納入到儒家禮治的思想體系之內,其實是對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刑”學說的繼承與改造。韓非子顯然受到了荀子思想的影響,但他過分夸大了“法”的作用,反對禮制,從而走向了極端。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陳曦.論《荀子·正名》對孔子“正名”說的繼承與改造[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9-74.
[3]李建國.荀子名學管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14-19.
作者簡介:謝婉菊(1992—),女,漢族,河北承德人,哲學碩士,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