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林林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边@是新教學大力倡導的教學方式.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那么,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一、預測內容
"預測"就是文章拿來后,不要通讀全文,看題目而預測全文,看開頭而預測下文,看結尾而預測前文,看中間而預測開頭、開尾、……這是學生的活動,也是發(fā)散性思維的開始。但"預測"不能漫無邊際,毫無依據,這里需要教師"導",根據所教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在教讀課文中所給學生的金鑰匙,去打開思維的大門。"預測"應有重點,不能讓學生閉目靜思一下,什么東西都進入學生腦海中,渾渾噩一陣子,啥頭緒也沒有出來。教學《風箏》時,要求學生看題目和開頭第一句,然后要求學生"預測":該怎樣反駁下去,抓住這一重點思考,幾分鐘后,學生就有說法了,組織學生發(fā)言,相互比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
預測還要注重發(fā)現(xiàn)。這存在于兩個過程中,一是在預測中發(fā)現(xiàn),一是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 "預測"中,必然有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什么,這要憑老師經常性的指導,本單元教讀課文的金鑰匙作用發(fā)揮怎樣、學生的知識、能力等,因"預測"的重點不同而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同。
如何處理好課文,這是教學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當我們拿到一篇新課文,開始教學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采用什么方法來進行教學,怎樣把握課文,怎樣理好各個環(huán)節(jié)。一篇課文如果教學方法選擇得當,那么教學過程就會順利,教學效果就會好。
二、質疑解疑
引導學生進行預習,結合資料給課文的生字注音釋義,分析文章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對那些經過預習,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中予以標記,帶到課堂中討論。問題的解決,也應力求通過小組或班級合作進行。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的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教師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在此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一切創(chuàng)造都是從疑問開始的。從某中意義上來上來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我們要改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一問一答的傳統(tǒng)模式。這種模式,是教師主導的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的思維過程由教師牢牢的控制著,學生只是機械的圍繞著教師的思路轉。思維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的調動。
三、初讀課文
質疑釋疑部分,是對文章局部的重點探討。教師應在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跳出”課文,站在一個高度“俯視”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也就是說,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大意,體會文章的主旨?!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眰鹘y(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把一篇文章支解的支離破碎,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美。就仿佛欣賞一幅油畫,從遠處整體上來欣賞,我們常會不自覺的陶醉于美的境界之中。但是,當我們從近處仔細的分析時,我們看到的是雜亂的顏料,沒有絲毫美麗可言。學生欣賞不到文章的美,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當然就大大折扣。本來充滿智慧、激情的語文課堂變成了學生心靈的屠宰場。而更為可悲的是,教師們還不知道自己就是劊子手。整體把握課文,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課文的要點,并以此作為突破口,設計 1-2 統(tǒng)攬全文的問題,課堂教學就緊緊的圍繞這類問題展開。設計問題時,切忌瑣碎零亂面面俱到。例如教學《第一千個球》時,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1 貝利想做一個偉大的球員,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最后的結果又是怎樣?這些問題就是考查學生對全文的整體把握程度。
四、研讀課文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是對選文中的重點難點,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墩Z文課程標準》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自己的評價;對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這些閱讀教學的目標,主要的就是在此環(huán)節(jié)得到實現(xiàn)。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可強求一致。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大有裨益,同時還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在學習《愛蓮說》時,可以這樣問學生:本文除了寫蓮花之外,還寫了哪些花,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怎樣?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
(一)語段比較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常見某語段的詞句,孤立地看來并不一定是關鍵性詞句,只是因為用得恰當,能準確而生動地表情達意,足為學習的典范。如教學《百草園》,完成課后練習三時,我摘取了同出魯迅之手《故鄉(xiāng)》一文捕鳥情節(jié)的語段,采用了“比較法”。
……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些秕谷,看鳥雀來吃時,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保斞浮豆枢l(xiāng)》)
……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尺,鳥雀久已無處取食的時候才行。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竹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魯迅《百草園》)
這兩段文字同是寫捕鳥,又同出于魯迅一人之手。乍看,不少學生難以說清誰高誰低,但一“比”就要比出不同來,哪怕是毫厘之差。我先讓學生摘出兩段文字中共有的幾個動詞“支”、“撒”、“拉”、“罩”等進行分析,然后再讓學生指出兩段文字中的“吃”、“啄”、“縛”、“系”等展開討論研究,直到一致認為“啄”比“吃”要傳神,“系”比“縛”更妥貼為止,這樣就分出了優(yōu)劣精次。最后又比較出“百草園”的捕鳥描寫動詞豐富,用了11個動詞,而《故鄉(xiāng)》中只用了8個。而后我才告訴學生:《故鄉(xiāng)》寫在前,《百草園》寫在后,后者的描寫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后者雖然只是幾個字詞的更易,卻傳神地勾勒出冬日捕鳥的生動情景,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嚴謹明澈的文風,從而可見魯迅先生的煉字煉意上用心何其良苦;再從兩者詞句的調配來看,前者多短句,更適合少年閏土的口氣;后者多長句,這是魯迅慣用的語言技巧。比較講解后,學生理解甚深。
(二)從教材的特點入手進行教學
所說的教材特點,一是指文章不同的體裁特點,二是指課文本身的寫作特點。不同體裁的文章,教法應不同。在教一般的記人敘事的文章時,要想法讓學生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事,表現(xiàn)什么人物,而所寫的這些材料是怎樣組織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來。還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記敘語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或是人物本身的語言描寫。如《截肢和輸血》一文,寫的是白求恩的事跡,通過二件事來反映白求恩的品質。那么,在教學時,我們要求學生先了解二件事的經過情況?!?截肢 ” 一事是重點寫,要概括出這件事的經過順序。本文主要是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分析時,可讓學生找出能表現(xiàn)白求恩精神的語言和動作,領會這些語言和動作描寫各表現(xiàn)了白求恩的什么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