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摘 要:情感化設計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工業(yè)設計師諾曼提出,此觀念闡述了情感以及心理感受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設計師在做設計時做到“以人為本”,旨在解決設計的實用與美觀之間相沖突的問題。而中國古典園林從兩漢時期開始發(fā)展起來,一直延續(xù)至今,看似與西方的情感化設計毫無關聯(lián),但其實在古代的園林設計的手法中就能看到情感化設計的影子。本文將從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作為切入點來論述情感化設計在古典園林中的運用,以期待能找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方設計的相通點。
關鍵詞:情感;心理感受;造景手法;蘇州園林
1 課題的背景及來源
1.1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的發(fā)展史
中國在古代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積淀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古典園林體系。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造園手法為全世界所推崇和模仿,被稱為“世界園林之母”,是人類文明藝術的一筆寶貴遺產(chǎn)。傳統(tǒng)的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
從《詩經(jīng)》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周文王時期當時就已經(jīng)有了營建宮苑的活動,但多以皇家園林和地位顯赫的宦官的私家園林為主。最早的皇家園林形式是“囿”,它是古代帝王以及一些王權貴族進行狩獵和玩樂以及軍事訓練的場所,當時的造園手法只是在這種場所中營造一些自然植被和鳥獸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象。到了漢代,在“囿”這一園林形式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新式園林——苑。它保留了供皇族狩獵游玩的這一功能的同時又有宮室建筑,是以建筑群為主體的建筑宮苑。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長期動亂,統(tǒng)治階級爭權奪勢,思想文化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重大變革,而我國的園林形式也受到了影響。佛教和道教思想當時發(fā)展正盛,一些文人士大夫受到其影響,崇尚玄學??释麣w隱山林,寄情于山水,于是游山玩水成了當時的一種流行風尚。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我國的傳統(tǒng)造園藝術手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園林內(nèi)的建筑也由獨立存在變成了很好地融合于周圍的景色山水之中。后來發(fā)展到隋唐,我國的園林藝術進入到全盛時期,將中國古典園林從建筑宮苑轉變?yōu)閷懸馍剿畧@。造園手法也出現(xiàn)了借景、造景等一系列的藝術手法,并且在當時形成的一些造園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1.2 情感化設計的提出
情感化設計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國的工業(yè)設計師以及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在其出版的同名著作《情感化設計》一書中提出。其主張設計應將研究重點放在用戶的身上,設計應以用戶的需求和心理感受為中心,讓其根據(jù)現(xiàn)有的心理以及行為習性來自然地接受設計出的產(chǎn)品,改變以往設計只重視外表而忽略了用戶的感受這一現(xiàn)象。通過列舉一些實際案例,小到日常用品的設計,大到計算機等工業(yè)產(chǎn)品的設計,從而更加說明在做設計時注重用戶心理感受的重要性。情感化設計這一觀點雖是針對工業(yè)設計提出,但對于各個不同設計方向的設計師和心理學研究的學者均會有所啟發(fā)。
2 情感化設計在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中的體現(xiàn)
情感化設計的關鍵點就在于“以用戶為中心”,在工業(yè)設計以及產(chǎn)品設計中的接收到產(chǎn)品的人群被稱為“用戶”,而在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中,所有可以觀賞到園林景觀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是情感化設計的“用戶”。情感元素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很多地方均有體現(xiàn),本文主要從中國古典園林八大造景手法中較為有代表性的幾種入手進行分析,來以此進一步證明和闡釋中國古典園林中情感化設計的體現(xiàn)。中國古典園林在造園手法上深受中國道家學說的影響,強調(diào)天人合一,遵循自然法則,并且吸收了中國畫含蓄有致的特點,避免一覽無余。通過障景、框景、夾景、和借景等造景手法來進行園林景觀的布置和規(guī)劃。
2.1 障景
障景是造景中一種比較特別的手法,按照障景的位置可以分為入口障景、端頭障景和曲障三種,其基本原則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入口處設置障景是為了達到欲揚先抑、增加層次感等作用。例如,許多園子一進門先是一座假山池,遮擋住人們的視線,讓人有想要深入探究的心理。端頭障景是在路的端頭位置設計景觀,目的是為了使游覽者流連忘返、有所回味,而曲障主要運用是在一些假山、建筑以及峰林的規(guī)劃中,如讓游覽者要經(jīng)過一段回廊才能到達庭院。這三種障景手法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人們在進到園林中會將景色“一覽無余”這一大忌,根據(jù)古代一些造園藝術家所講究的造園藝術的意境美,通常要求園內(nèi)有“曲徑通幽”的感覺。而障景則通過各種手法來隱藏園中的景色,伴隨著游客的腳步慢慢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有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許多園林都使用了障景這一手法,在表達古典園林含蓄美的同時更加滿足了游覽者的心理感受。
2.2 框景
顧名思義,是利用園林中的門、窗、洞或樹木枝干抱合成的景框,把遠處的然美景攝入其中,這就是框景。由于園林一般來說面積都比較大,園內(nèi)景觀眾多,不可將景觀盡數(shù)收入眼底,一些較為別致的景觀在利用門框,窗框,樹框,山洞等一些自然景觀的配合下,可以將游覽者的視線引入框中,有選擇地欣賞園內(nèi)的優(yōu)美景色,使人們并非直面景色而是通過“框”來觀“景”,像是欣賞一幅美麗的畫,使得景色更加具有意境美。而人們在游覽之時也會有種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感受,滿足了人們心理上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心情也會變得更加愉悅。
2.3 借景
借景是古典園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之一。它是指在游覽者的視野范圍內(nèi),將好的景色融入組織到園林視線中的一種手法,分為直接借景和間接借景。直接借景包括近借、遠借、互借、鄰借等。間接借景是指借助水面、鏡面映射與反射物體形象來進行構景,靜止的水面通過反射物體的形象而產(chǎn)生倒影,鏡面性質的材料可反射出相對空間的景色,這種造景方式可以使景物顯得深遠有層次感,給人以一種曲徑通幽的深入感。借景這一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使游覽者在園中游覽時從自己視野的角度通過發(fā)散思維來聯(lián)想出無限的景色,使得游客在園內(nèi)游覽時身處何地都有景可賞有景可觀,極大地滿足了視覺上的欣賞需求以及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2.4 漏景
漏景由框景發(fā)展而來,有利于豐富景觀的層次感??蚓熬吧宄?,漏景則是若隱若現(xiàn),較為含蓄,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漏景分為漏窗、漏墻、漏屏風等手法,利用園內(nèi)圍墻和走廊的漏窗來觀賞園內(nèi)景色。疏透之處景物的設置既要考慮靜態(tài)觀賞,也要考慮視線移動時的動態(tài)觀賞。在園林中多利用花格景窗、樹竹間隙、假山石洞等形成若隱若現(xiàn)的景觀,增加景深,引人入勝,使游客在游覽時有想要探求內(nèi)里景色的好奇感。
3 總結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典園林傳統(tǒng)造景手法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手法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實每一種造景手法有意無意地都體現(xiàn)著古典園林造園者心中的詩情畫意。所有的造景手法都為營造出一種意境美,來達到讓游覽者置身其中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的目的,滿足其心理及視覺上對于美的需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家們的文人情懷以及重視觀賞者心理感受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計成.園冶[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2]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 要宇.以蘇州留園為例探討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D].山西大學美術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