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若芷
摘 要:時代的進步推動了電影的發(fā)展,蒙太奇在電影中的運用也不僅僅只停留在技術層面。對電影藝術而言,蒙太奇在技術層面和藝術層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藝術思維和藝術表現(xiàn)方式,是作者的理念,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因此,蒙太奇貫穿于整部電影的始末,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然,蒙太奇也不僅僅局限于電影藝術中,它涉及美術、音樂、建筑等。本文就對電影《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進行一個視覺和審美研究。
關鍵詞:蒙太奇;審美;藝術表達;繪畫
1 蒙太奇的產(chǎn)生
蒙太奇的法語是“剪接”的意思,意為裝配、安裝。俄蘇藝術家把它總結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xiàn)后,在影像與聲音、聲音與聲音等之間的應用。蒙太奇經(jīng)常用于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后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并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chǎn)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jié)奏和敘事方式。
2 蒙太奇是繪畫藝術與影視藝術的結合
蒙太奇結構與鏡頭構圖是密不可分的,兩者離開對方就不存在。蒙太奇是鏡頭的一個階段,它與鏡頭是互相融合的。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人們都覺得對蒙太奇的研究十分重要,而忽略了對鏡頭方面探究的相應規(guī)律。[1]鏡頭的運用對于影視藝術來說是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它可以帶領觀眾走進電影的世界,理解導演思維。所以鏡頭和蒙太奇對于影視藝術來說是同樣重要的。電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當然是通過視覺來呈現(xiàn)給大家的,視覺效應就要求視覺會給觀眾帶來美感、沖擊力。
繪畫藝術和影視藝術是姊妹藝術,兩者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對影視藝術中取材選景、構圖等,在繪畫藝術上早就有了十分顯著的研究。在繪畫形式中,有兩個最為突出的形式:一是線條在其中起重大作用的繪畫。二是概括性最為強烈,有時為了概括不惜犧牲造型的繪畫。但是在繪畫中,直接訴諸情感的其實是色彩,它代表著造型。線條是第二性的,間接起作用,它也代表上述那種概括形象的揭示。其實影視藝術中,同樣也包含這些繪畫理論。影視藝術也是通過視覺傳達給觀眾的一種視覺效果感受,既是視覺感受也是形式審美,那么這些審美的基礎還是來源于繪畫藝術中。而蒙太奇的使用必須綜合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它不僅要考慮到鏡頭間的美感,還有鏡頭帶來的造型等。
3 《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藝術
《末代皇帝》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zhí)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tǒng)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成分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影片從剪輯手法上來談,《末代皇帝》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溥儀在火車站衛(wèi)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zhàn)犯管理所所長發(fā)現(xiàn)情況有異,急敲衛(wèi)生間的門。 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wèi)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yǎng),準備接位。這種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獨立情節(jié)通過閃回的形式進行并列的敘述,使影片串聯(lián)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并進行插敘。它能柔和地將影片的過去和現(xiàn)在粘連在一起,不僅舍去了很多冗長情節(jié),還使觀眾更加感興趣于兩個時空的交替。
從影片的色調(diào)上來說,整部影片的光影都十分的柔和,畫面十分的細膩沉穩(wěn)。色調(diào)都是柔和的暗黃,為影片渲染了一種落日黃昏的感覺,同時也是暗示清王朝的沒落與衰敗。整體基調(diào)還是很中式復古的。在空鏡頭的運用中,運用廣角自然光拍攝更顯技術。好似暗喻人生一輩子,雖擁有偌大皇城,最終還不過是一場空,傀儡皇帝無法擺脫命運的牽制。清宮無疑是高貴和華美的,但是里面所有的人都像沒了生命的肉體一般在行走,走向滅亡。
從影片的音樂上來說,《末代皇帝》的配樂已成了紫禁城故事的專利。這部電影一開頭就很吸引觀眾,中國古樂器的伴奏,悠揚而婉轉,又有一種哀怨無法訴說的感覺。好像替片中的每個人物表達了內(nèi)心世界的禁錮與哀傷,卻難以言狀,與影片整體的基調(diào)十分融洽。
從電影的畫面構圖來說,紫禁城的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古典建筑的最高境界。中國人講究婉轉而含蓄,所以很多建筑前都有屏風或者是雕花窗戶,為畫面的拍攝安置了許多前景,前景能起到突出畫面主題,增強畫面空間感的作用,同時又符合了中國人含蓄內(nèi)斂的心理特征。構圖可以給視覺帶來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視角對視覺的沖擊也是不一樣的,對構圖的把握也可以人為的控制畫面的中心。繪畫中講究線條、色彩和造型基礎的統(tǒng)一,我們不能將線條與色彩局限于字面上的定義,兩者是交融統(tǒng)一的。[1]造型本身可以具有內(nèi)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如影片中外國傳教士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皇上口袋里的小白鼠爬了出來,而影片中共有三次出現(xiàn)了小白鼠,小白鼠這一形象得到了強調(diào),外在造型是皇帝的一只失去自由的寵物,而小白鼠的內(nèi)在造型其實是暗喻了皇帝自己。繪畫中的線條也稱為“骨”,在中國畫中,這“骨”就是一種現(xiàn)象的本質,一幅畫的精髓所在。而影片所有畫面中的“骨”就是描繪皇帝溥儀是如何難以逃脫命運的束縛的。
從影視畫面的效果上來說,《末代皇帝》雖然是一部敘事片,但它的畫面還是十分唯美的,舞臺美術也做得十分到位。影片開場小溥儀第一次進皇宮,開門的那一瞬間,透露出皇宮森嚴、陰郁的氣氛,里面都是羅漢與佛像,各個表情猙獰恐怖,隨著鏡頭的轉移,里面的妃子面容慘白,全無表情,唇中一點紅,各個猶如死尸一般,宮內(nèi)光線昏暗,只有窗戶的明亮處照射進來幾縷光線,把整個宮內(nèi)的氣氛渲染得極致到位,十足地凸顯出皇宮的陰暗與禁閉以及逐步走向衰朽的趨勢。所有服裝十分華麗,說明了古代文化還是十分繁榮的,古老文明的精髓還是無法取代的。
從影片的審美效果上來說,外國人拍攝相對要大膽很多,角度也更新穎了。二妃與皇上同睡一床在國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皇后婉容在大婚當天也表現(xiàn)得非常有想法,這在傳統(tǒng)的中國觀念中是難以置信的。這就給了一個中外文化觀念的沖擊。兩條時空線交錯主線清晰,人物愛恨情仇一目了然,純藝部分(電影攝影、音樂、場景、服裝、化妝)我覺得無可挑剔,故事本身架構也很大氣滄桑,很多段落拋開政治,拍出了人的價值和感情。故事一個人終其一生尋找“我是誰”的答案。他試著為自己裝配一個又一個人格,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后被安排了一個身份。如此沉重的題材,在敘述上娓娓道來,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叉銜接都非常自然。比起中國的變遷史詩,更認為是溥儀的個人悲劇。溥儀追阿嬤那段在配樂上催人落淚。幾乎每個宮廷劇里都有一個女性角色來代表母性與最初的情欲。整個電影都堪稱故事片敘述典范?!赌┐实邸返恼w架構十分的完整,加之平行蒙太奇的效果,讓觀眾把溥儀的一生做了個比較。曾經(jīng)的輝煌一時,后來的落魄悲慘一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末代皇帝》在蒙太奇的運用上還是十分有力道的。我認為它算是一部對蒙太奇有很深理解的影片,也是一部傳世經(jīng)典之作。
參考文獻:
[1] C.M.愛森斯坦.蒙太奇論[M].中國電影出版社.
[2] 郭百靈.蒙太奇在電影藝術中的運用和審美意義[D].山東大學,2011.
[3] 趙文婷.論影視剪輯中節(jié)奏處理的核心作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