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新課改、素質教育下的作文教學,要求教者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定式,把作文教學提升到培養(yǎng)孩子熱愛祖國語言,培強作文興趣,形成作文能力的精神境界上來,通過教師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這條源頭活水來滋潤學生的美好心靈;通過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靈動巧妙地作文方法指導,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趣味,讓作文的美架起一座師與生情感與生活交流的心橋,從而完成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塑造,豐富文化的積累,美好未來的追求。遵照新課程的要求,我對作文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探求。針對作文教學難這一問題,我對作文教學方法進行了五個方面的嘗試,并做以下論述與同仁共勉。
一、作文首先要夯實語言基礎
小學生從入學的時候起,文字的認識和語言的理解運用即是他們今后形成作文能力的基礎。每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都懂得:學生在小學教師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既是字、詞、句、篇的學習過程??梢?,字的學習掌握擺在了首要位置,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都是以看圖拼音、以詞的形式出現(xiàn)的,即直觀又生動,學生學起來津津有味。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又掌握了查字典識字,即而字又溶入了詞、句、段、篇之中,教師在引導孩子識字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遵照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行,更要溶入對文字的愛、對生活的愛,中國文字在遠古時代,就產(chǎn)生了趣味性極強的造字方法,形成了“形聲、會意、指示、轉注”四種造字法,為人們后來的識字奠定了神妙的基礎,使人們在識字的過程中更加喜愛文字。漢字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靈物,只有熱愛生活,才能識更多的字。
二、多渠道地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
論及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實踐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的興趣至關重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由此可見,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是美好的、是真實的、是富有生機的,有經(jīng)驗和熱愛生活的教師總是把學生的作文和學生本人置于濃厚的生活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苦與樂、感悟美與丑,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山水草木的秀美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壯觀。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才能寫出真實的生活,才能迸發(fā)出寫作的激情,筆下的作文才能有血有肉,從而,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也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作文的樂趣。作文興趣還在于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對他們心靈的啟迪。如果每一名教師能向教育家陶行知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去愛學生,那么學生就會更加親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關愛每個孩子的生活和成長是教育教學成功的基礎,師與生心與心的交流必定給孩子的學習注入不懈的動力,每個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充分地尊重他們、賞識他們、激勵他們是教師教育的高尚和智慧,作文教學中對孩子的尊重、賞識、激勵會極大地引起孩子的作文興趣,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會來不斷增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作文教學中我讓孩子把生活當正文,把字典當注解,在師愛這縷陽光中眼觀四海之水,耳聽九洲風雷,潛心感悟家事、國事、天下事,在含英咀嚼中口味作文之趣,作人之美,從而進一步凈化孩子的心靈,提升他們的人格品質,讓每一個孩子在無比幸福中快樂地作文。
三、師與生文化修養(yǎng)的積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必S富的文化知識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能使人在寫作中筆下生花,左右逢源。縱觀古今文人墨客,無不博覽群書,只有廣博的閱歷,才有膾炙人口的文章。師與生在學習生活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閱讀中外名著、優(yōu)秀詩文、讀報紙、看新聞,領略名人寫作技法,感受他們寄托在書中的思想感情,朝朝在美文中沐浴,暮暮在美文中沉思。前蘇聯(lián)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的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闭驗楦郀柣釔圩x書,才有他那影響世界文壇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三部巨著問世。我國偉大的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一生酷愛讀書,他給世人留下的《吶喊》、《彷徨》、《新編故事》影響巨大,最有力地抨擊了黑暗的舊社會,喚起國人的覺醒,鼓舞著國人向著封建的舊社會做堅決的斗爭。為了激勵學生們多閱讀、多積累,我組織學生們辦起了班級讀書角、班級手抄報,讓他們的在閱讀中汲取豐富的文化食糧;在手抄報中一展他們的良好個性,讓他們的精神世界更美好,從而在師生共同交流學習中提高寫作水平。
四、作文技巧的指導
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弊魑慕虒W要不斷地點撥學生的作文技巧,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使文章構思不斷走向巧妙、精彩、錦繡,讀來常覺耳目一新,在作文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學生運用以下3種作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