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崇真
幼兒成長專家一直不斷在向家長們呼吁: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讓他能學著一個人睡眠、作息和學習,這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人格的重要養(yǎng)育態(tài)度。從少兒藝術教育的角度,我認為:房間不只是提供起居活動的場地而已,更是孩子安居自在、培養(yǎng)敏感度、投射想象力的小天地。
關于空間,建筑專家怎么說?
在一本建筑專業(yè)的經(jīng)典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中,作者諾伯特·舒滋分析道:建筑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立足點的方式。所以,建筑單單只具備實用機能是不足夠的,還需要一些“象征性的東西”,就是“能表達生活情境的藝術作品”?,F(xiàn)代生活中,我們不但在餐廳、時尚名店中,能感受到那些精心布置、用來表達美食或穿搭品味的藝術作品;甚至在醫(yī)院、車站,藝術作品也逐漸占據(jù)了這些過去被認為“不美”的空間。設計師和藝術家們企圖用藝術帶給人們對空間的認同和信任感,抑或是,在疲憊不堪的交通過程,提供一點帶有溫度的方向感。既然在公共空間都是如此了,親愛的父母,孩子生活的空間,怎么能夠被我們輕易忽略呢?
孩子的房間究竟具有怎樣的“場所精神”呢?
運用諾伯特·舒滋的方法,思考建筑場所的精神性,就要從“歸屬感”和“方向感”兩件事下手。以往,談到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父母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克服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心,或是訓練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然而,權威式的手段勢必會產(chǎn)生一些艱難的沖突過程,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正能量的方法,用充滿藝術氛圍的美感空間,先讓孩子喜歡、覺得好玩,進而對空間產(chǎn)生歸屬感。試想:在精心布置的房間中,不管是玩樂、學習還是睡覺,都可以變成令一個孩子期待的事是多么美好。
不過,所謂的“精心布置”,并不是請一位設計師,花大錢布置就能為孩子帶來“歸屬感”。因為那種專業(yè)的美感,不是從孩子自身的經(jīng)驗角度出發(fā),不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認同或共鳴;同時,要孩子接受這樣的空間美感,也只是強行讓孩子接受屬于大人的經(jīng)驗。我們太容易用大人的美感,直接置入孩子的生活,在那樣的空間中,孩子的起居活動必須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才能不破壞大人眼光下的“整潔、和諧”,試問,這樣的美,孩子如何能產(chǎn)生認同呢?我們要把“讓孩子在孩子的年紀像個孩子”的理念落實到給孩子的空間規(guī)劃中,讓空間的設計從孩子本身出發(fā),家長與孩子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孩子、回歸孩子本性的空間美感。
打造屬于孩子自己的“場所”
要想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孩子、回歸孩子本性的空間美感,我們就要把“布置房間”變成一個兼具知識和品位的、獨一無二的親子教育活動,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飾品和設計作品自由地裝點房間。
歸屬感:把“布置房間”當成親子共同的藝術課題
其實,現(xiàn)代藝術大師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喔!例如: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馬蒂斯,他的風格在家飾設計里已經(jīng)非常普遍,甚至影響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卡通作者。找出這些經(jīng)典藝術家的風格,說說他們的故事,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許多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造,已成為翻轉世界的巨大力量。這些故事將成為孩子藝術品位的重要來源,在選購商品之前,不妨讓我們來把“布置房間”當成一個藝術課題吧!重點是,這樣能把“布置房間”變成一個兼具知識和品位的、獨一無二的親子教育活動。對孩子而言,采買活動不再只是陪爸媽付錢的苦差事,而是通過學習又能自己參與的判斷過程。
方向感:留一方“創(chuàng)作活動”的展示墻
場所精神的“方向感”說明了人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雖然不清楚生活將如何變化,但是總能感覺一種累積的過程,面對未知的變化,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信心。我有好幾位從事藝術工作的好朋友,在為人父母后,都會在孩子的房間里,留一方墻面,用來展示孩子一路成長的創(chuàng)作活動。當我造訪朋友家的時候,往往為了這一個畫面而特別感動。那里有孩子兩三歲時的涂鴉痕跡、四歲時還不太成型的童趣圖像、五六歲用色彩探索的太空世界……生活太忙,父母太容易忘記孩子是怎么成長過來的,當我們在孩子的房間里留下這一面墻,那將成為親子溝通的感性媒介。給自己一個機會,于是我們終于明白:文字的記憶留下了過程和意義,影像的記憶留下了不經(jīng)意的瞬間,唯有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才能一股腦兒地讓成長的氛圍和感動再一次席卷我們。
獨特性:用生活中的藝術詮釋你自己
隨著孩子漸漸成長,你可以和他一起約定一些改變房間布置的小活動。例如:他在各種藝術課程中學習到了哪些技法,是否可以試著用在制作房間的擺飾呢?可以搭配節(jié)慶、重要的紀念日來進行?;蚴?,你可以挪出一筆小小的預算,讓孩子去挑選一件他喜歡的設計產(chǎn)品,無論是有功能的寢飾、燈具,還是無特殊功能的創(chuàng)意小物,讓孩子為自己的房間做主!同時,不妨你自己也來選購一下這類產(chǎn)品,看看親子間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不同的新鮮事物。另外,房間的裝置,也是爸媽了解孩子世界的一個好地方。你可以用一個小畫框或小展板,讓孩子做一個剪貼畫報的拼貼集錦,把他最喜歡的動漫、明星,通過當代藝術的設計手法展示出來。
孩子的房間,只具備實用功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能表達生活情境的藝術作品。但是,孩子需要的藝術作品也不是裝飾意義下的美,或是專業(yè)意義下的風格,而是一種主動的參與過程、有感性累積的自我探索、有詮釋能力的自我表現(xiàn)。要讓孩子變成一個安居自在、感性敏銳、活潑創(chuàng)新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藝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