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這段時間肚臍眼突然火了起來。“反手摸到肚臍眼的人身材好”,此說法一經(jīng)傳開,網(wǎng)友們紛紛實踐并曬照。其實,反手摸肚臍眼并非美學標準。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肚臍眼到底有什么用呢?
肚臍可以說是人生的第一道傷疤。嬰兒在未出世時,還不具備呼吸和進食的能力,全要依靠一條連在身體上的“管道”——臍帶,從母體獲取養(yǎng)分。等到嬰兒呱呱墜地,開始大口呼吸空氣和自主進食,這根臍帶就失去了作用,于是人們會把它剪斷,而臍帶在嬰兒身上殘存的部分,幾天后就會壞死脫落,至于那個嬰兒腹部連接臍帶的孔洞,則逐漸封死并長出新的皮膚,成為肚臍。
民間有句俗語,說肚臍是“腸子頭”,沒事別老摳它,搞不好會把腸子捅出來,聽著怪瘆人的。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肚臍確實曾經(jīng)連接著腸道,當然只是曾經(jīng)。臍帶與嬰兒連接的器官是腸道和膀胱,當它與人體分離后,體外曾經(jīng)連通膀胱和腸道的“入口”隨之閉合。隨著消化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發(fā)育,腸道和膀胱也啟動了“自我封閉”程序,換句話說,肚臍與腸道和膀胱從此再無瓜葛。倒是臍帶上原先的血管還跟人體有關(guān)聯(lián)——這部分血管不再參與血液循環(huán),變成了連接肝臟的“肝圓韌帶”,起到固定肝臟位置的作用。
武俠小說里,常有“金鐘罩、鐵布衫”這種功夫,號稱能刀槍不入,唯一的弱點就是肚臍,只要攻擊這里神功就被破了,故而肚臍又稱為“罩門”。這雖是傳說,卻也不無道理。肚臍的皮膚是人體表皮中比較薄的,用手摳容易摳破,并且那里還經(jīng)常蓄積污垢細菌,引發(fā)感染。正常情況下,如果發(fā)生感染,人體的淋巴細胞就會對病菌進行攻擊和防御。但特別不巧的是,肚臍沒有淋巴組織,所以如果發(fā)炎了只能任病菌蹂躪,有時還會順著肝圓韌帶一路感染到肝臟,那可就“攤上大事了”——所以說,即便肚臍不連著腸子,也別沒事去摳它。
肚臍,雖然生長的位置比較隱秘,但“赤誠”相見的小伙伴們?nèi)圆幻饽盟鼇黹_玩笑、做比較——不比不知道,原來肚臍也是千姿百態(tài),甚至“鬼斧神工”。有些人的肚臍就是一個凹陷的黑洞,有的則好似一個突出的肉球,有的則像打了一個結(jié)……其實,理論上肚臍的標準都該是一個突出的肉球,不過這取決于人出生時,護士處理臍帶的手藝,所以有些肚臍長好后很圓整,有的則很“糾結(jié)”,但它們終生不會再生長和變化了。至于肚臍的凹凸,則跟人的胖瘦有關(guān)系,腹部脂肪越多肚子上的肉就越厚,而肚臍由于連接著肝圓韌帶,被韌帶扯著不能隨意移動,所以,它只能待在原地越陷越深,變成一個黑洞。
按照人體生長的普遍規(guī)律,肚臍的位置通常在人體體長的1/2處,也就是重心的位置。對于運動員來說,如果從事“跑跳系”運動,重心越高的人下半身越長,步幅更大,跑跳能力更強;而對于摔跤、柔道選手來說,重心低則底盤更穩(wěn)健。所以,看肚臍位置的高低,也成為教練選拔運動員時的一種“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