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石維鈴
(1.湖南路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4; 2.浙江金筑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1)
支座作為橋梁結構中的一部分,起著傳遞上部結構的支承反力及保證結構在溫度變化、活荷載、鋼筋混凝土收縮徐變等[1~3]因素下容許自由變形的作用。橋梁橡膠支座的質(zhì)量好壞直接影響橋梁的安全和使用年限。但是,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和人為原因,往往大多橋梁的橡膠支座都會遭受各種各樣形式的破壞,重者會危及到橋行車、行人的安全。為保證工程安全,對其進行更換是勢在必行。
對于橋梁支座出現(xiàn)的老化、變形、開裂等病害,常用處理方法是采取同步頂升技術對支座進行更換。該方法采用大型構件液壓同步頂(提)升技術,結合剛性立柱(柔性鋼鉸線)承重、頂(提)升器集群、計算機控制、液壓同步頂(提)升新原理,完成人力和現(xiàn)有設備難以完成大型構件起重和安裝,實現(xiàn)支座方便快捷更換,確保橋梁通行安全。該橋梁支座目前的主要病害為:原板式橡膠支座開裂、嚴重老化原支座已經(jīng)偏離,支座鋼板銹蝕且下鋼板底部脫空,支座不均勻受力現(xiàn)象明顯。本文以某高速公路橋梁支座更換工程為例,對同步頂升更換支座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
主橋立面布置圖如圖1所示:該橋梁中心樁號為 AK0+ 857.102,橋梁起點樁號為 AK0+743.602,終點樁號為AK0+970.602,橋梁全長227 m。
圖1 主橋立面布置圖(單位:cm)
該橋以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連續(xù)箱梁為上部結構;下部結構為肋板臺橋臺,基礎均采用樁基礎;其中1#~4#、9#~12#墩為圓柱獨墩;6#、7#墩為矩形獨柱墩,5#、8#墩采用雙柱式墩,基礎均采用承臺+樁基礎。
該橋自運營以來已達8 a,通過日常的養(yǎng)護檢查和專項檢測,發(fā)現(xiàn)該橋梁已經(jīng)具有較多病害:立柱裂縫;護坡發(fā)生橫向開裂伴有輕微的沉陷;12#墩獨柱墩支座無墊石,因年久而老化,發(fā)生較大的偏壓剪切變形,造成支座附近的箱梁底面凹凸不平,以致柱頂和箱梁之間凈高減小,柱頂砼不平整。因此急需對互通跨線橋第三聯(lián)12#墩支座進行更換。
結合該橋上、下部結構及支座的病害情況,根據(jù)支座更換以及部分墩柱加固改造的需要,對左、右幅的箱梁分別進行整體同步豎向頂升[4~7],以使得支反力從原支座轉(zhuǎn)換至千斤頂和輔助支承承受,卸除原下部結構受力狀態(tài)轉(zhuǎn)而由支承體系承擔上部結構恒載。通過整體豎向同步頂升,創(chuàng)造單支座獨柱墩加固改造的有利條件,使得加固后墩柱可以整體承擔上部結構恒載和活載的共同作用。
由于設計時不宜判斷12 號墩支座嚴重偏壓剪切變形對箱梁的影響程度,又因左、右幅箱梁連接為整體結構,相鄰墩為墩梁固結,因此理論分析較為復雜。施工過程中,要求頂升系統(tǒng)具有可靠承重的能力,施工單位應具有良好的頂升設備和頂升施工的經(jīng)驗,確保頂升施工的安全。
頂升高度滿足施工實際需要和橋面交通要求,盡量減小對結構受力的影響,原則上頂升高度應越小越好。采取左、右幅12 號孔和13 號孔箱梁整體同步頂升,頂升高度不大于5 mm,相鄰墩頂升高度差控制在2 mm 以內(nèi),左、右幅箱梁頂升應同步,整體頂升高度以能取出支座為原則,更換病害支座。
總體施工流程為:施工準備→梁頂標高復測,確定頂升高度→搭設腳手架及作業(yè)平臺→連接并調(diào)試數(shù)字控制同步頂升系統(tǒng)→安裝千斤頂及位移傳感器→試頂→頂升至設計標高→清理墩頂垃圾→更換支座→千斤頂回油,卸載同步頂升系統(tǒng)→完成支座更換→檢查支座脫空情況→拆除腳手架,清理現(xiàn)場。
支座更換理論計算的主要目的是確定支反力大小、頂升高度,為施工監(jiān)控提供依據(jù)。根據(jù)橋梁的結構受力特點和實際施工工藝和順序,采用MIDAS/CIVIL 2010 建立空間有限元模型進行計算,對支座更換施工過程進行跟蹤分析。
模型建立與理論計算分析時按照原設計參數(shù)取用。箱梁、墩柱混凝土分別為40 號、30 號混凝土,建模時按照第三聯(lián)設計縱斷面和橫向面進行單元和節(jié)點的劃分,由于單元劃分的精度與其數(shù)量成正比,隨著數(shù)量的增加而精度的提升非常有限,根據(jù)經(jīng)驗本橋劃分為支座附近單元0.5 m 長度,其余單元1.0 m 長度。并用彈性連接模擬10 號和11 號墩墩梁固結??臻g有限元模型中共建立130 個節(jié)點,118個單元,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有限元計算模型
梁體頂升、支座更換的基本控制原則是支座更換完成后,支座處梁底標高維持不變。因此,支座壓縮變形預留高度在確定總頂升量時予以考慮,整體頂升量應大于預留壓縮變形高度,因此,總頂升量為支座壓縮變形和頂升量之和。
頂升全過程完成后支反力的計算結果見表1,計算結果主要為恒載支反力、活載支反力和正常使用狀態(tài)荷載組合支反力。
表1 頂升后支反力計算表 kN
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條件和設備條件,采用分級頂升,也即是模擬實際頂升的過程,并對其過程進行監(jiān)控,確保每個過程都安全。為分析支座更換后橋梁主梁及橋墩、支座的受力狀態(tài)、變形大小等采用相應模擬過程分為下列3 個工況進行計算。
頂升工況1:12 號墩頂升4 mm,13 號臺頂升2 mm;
頂升工況2:12 號墩頂升6 mm,13 號臺頂升3 mm;
頂升工況3:12 號墩頂升8 mm,13 號臺頂升4 mm。
將恒載、活載和頂升工況進行組合:
荷載組合1:恒載+活載+頂升工況1;
荷載組合2:恒載+活載+頂升工況2;
荷載組合3:恒載+活載+頂升工況3。
從模擬結果(圖3~圖8)中可以看出:在組合1工況下截面上緣最大拉應力為5.72 MPa,壓應力為5.01 MPa;截面下緣最大拉應力為最大6.42 MPa,壓應力為8.24 MPa;在組合2 工況下截面上緣最大拉應力為最大6.17 MPa,壓應力為6.22 MPa ;截面下緣最大拉應力為最大7.89 MPa,壓應力為8.30 MPa;在組合3 工況下截面上緣最大拉應力為最大6.32 MPa,壓應力為6.62 MPa;截面下緣最大拉應力為最大8.50 MPa,壓應力為8.32 MPa。在12 號墩頂升8 mm,13 號臺頂升4 mm 最終的頂升量工況下的受力亦滿足工程要求。
圖3 組合1 截面上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圖4 組合1 截面下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圖5 組合2 截面上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圖6 組合2 截面下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圖7 組合3 截面上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圖8 組合3 截面下緣應力包絡圖(單位:MPa)
應變(應力)傳感器主要布置在11 號墩主梁斷面、墩柱頂斷面和墩柱底斷面(圖9)。主梁測試斷面應變監(jiān)測應變圖如圖10~圖12。
圖9 測點布置圖(單位:cm)
圖10 主梁斷面各工況應變圖
圖11 柱頂斷面各工況應變圖
圖12 柱底斷面各工況應變圖
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表明:在3 種工況情況下,底板應變最大,為24.48;腹板從1 號到3 號應變依次減小,其中1 號最大,在工況3 時為45.92;2 號頂板應變最大,在工況3 時為-17.75;1 號柱頂負向應變最大,3 號柱頂正向應變最大,最大為60;3 號柱底應變也最大。
位移傳感器主要布置在12 號墩柱和13 號臺頂面。實際頂升位移(WY)監(jiān)測結果見表3,表中數(shù)據(jù)不包含支座的壓縮變形,12 號墩和13 號臺支座壓縮變形分別為8 mm 和4 mm。
表3 實際頂升位移監(jiān)控數(shù)據(jù)表 mm
綜合現(xiàn)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對比分析可知,更換支座后的臨安互通跨線橋無論是應力、應變、主梁及墩的變形指標均滿足規(guī)范安全要求,且主梁及橋墩在同步頂升的過程中未出現(xiàn)新增裂縫,原有裂縫也無明顯增寬增長現(xiàn)象。從位移監(jiān)測結果來看:本次同步頂升更換支座施工達到了預期效果,加固后的橋梁承載能力滿足加固設計預期。
通過模型計算支座反力對支座進行安全性計算,其結果表明完成更換支座后的臨安跨線橋支座受力明確,變形值符合支座限值要求。本橋同步頂升更換支座歷時1 個月,施工達到了預期效果,加固后橋梁整體受力穩(wěn)定,發(fā)展狀況良好,到達預期設計時的要求。表明采用同步頂升的方法更換損毀支座是一種安全、快捷、可靠的施工加固措施。通過本橋順利的加固施工,今后可為曲線連續(xù)梁橋、獨柱墩連續(xù)箱梁橋等類似橋型的支座更換提供理論分析及具體施工方面的借鑒,具有重大意義。
[1]馬瑞廣.橋梁橡膠支座的常見病害及其治理方法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19):213.
[2]王永強.橋梁橡膠支座常見病害及處理[J].山西建筑,2013(5):148 -149.
[3]鄧 軍,黃培彥.FRP 板加固鋼梁的設計方法研究[J].世界橋梁,2007(3):62 -65.
[4]李永鱗,婁忠應.同步頂升技術在連續(xù)梁橋支座更換中的應用[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13(5):50 -54.
[5]何仲文,鄭 宏,歐陽歆泓,等.對某橋梁上部結構整體同步頂升過程橋墩穩(wěn)定性分析[J].市政技術,2013(1):43 -45.
[6]方家益.某斜拉橋引橋同步頂升支座更換[J].山西建筑,2013(15):161 -162.
[7]王延軍.同步頂升更換橋梁橡膠支座施工方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1(2):207.
[8]崔振權.橋梁改造同步頂升技術[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0,20(5):218 -219.
[9]姜海波,寧平華,王定文.廣州市南沙區(qū)洪奇瀝第二大橋加固設計[J].世界橋梁,2008(2):60 -62.
[10]趙興雅,吳海霞,王 夷.某鋼筋混凝土搭橋檢測與維修加固[J].橋梁建設,2006(S1):150 -153.
[11]于 博.高阻尼橡膠支座對連續(xù)梁橋抗震性能的影響[J].山西交通科技,2013(1):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