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芹
“變臉”是川劇藝術(shù)中的一種特技,用于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心理與情感變化。新課程背景下,筆者積極轉(zhuǎn)變語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單一、機械的角色意識,積極“變臉”,把學生“變”成“引導員、演講家、研究者”等角色,有效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引導員”,讓語文學習盡顯探索之美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性、應(yīng)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實踐、探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遇到了這樣的一道習題:假如你是一名“小石潭”旅游景點的導游,請為景點寫一段簡介。教學中,學生們對這道題表現(xiàn)出了莫大的興趣,受此影響,筆者常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適時地將學生“變”為語文學習的“引導員”,使其在自主活動中盡享探索之美。
在教學《阿里山紀行》時,筆者就讓眾多“引導員”紛紛走上講臺,分別向“游客”介紹姊妹潭的潭水、靜謐的原始森林、綠毯似的青苔、無邊無際的森林、罕見的神木等阿里山景色。一名“引導員”(學生)對文中的“森林小火車”產(chǎn)生了濃郁的興趣,以夸張的表情、語氣,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還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極盡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之能事,給“游客”們以身臨其境、恍如隔世之感,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彰顯了語文學習的巨大魅力。在介紹其他景點時,“引導員”們也都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還有現(xiàn)場演唱臺灣民間小調(diào)的,有穿插孫武軍陣、秦皇兵馬等歷史典故的;還有的引用了“人云深處亦沾衣”等詩詞名句,古色古香,美不勝收。
之后,無論是教學《桃花源記》這樣以游蹤
為序的寫景類文章,還是教學《出師表》、《藤野先生》記人類的文章,筆者都組織學生以“引導員”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讓他們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讓語文學習盡顯探索之美。
二、“演講家”,讓語文學習盡顯音韻之美
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訓練方式。教學中,很多初中生都還存在著添字、漏字、錯字、破句、唱讀等朗讀問題,與語文教學改革格格不入。新的時代背景下,演講是提升初中生口語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強化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語文素養(yǎng)都大有裨益,是現(xiàn)代化人才的一項基礎(chǔ)能力。為此,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提升到了“演講”的高度,在課堂上把學生們變成了一個個“演講家”,不但讓語文學習盡顯音韻之美,而且在深化課程改革的征程中趟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教學七年級下冊《再別康橋》這首詩時,筆者沒有與學生過多地分析詩作內(nèi)容,而是從指導學生朗誦這首詩入手,引導他們理解作者在告別康橋、告別那段美好時光時的不舍、依戀、傷感與惆悵。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學生們朗誦得聲情并茂、攝人心魄,尤其是第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們顯然已經(jīng)超脫了單純的斷句停頓、高低抑揚的層面,讀出了在康橋的時間太短而不忍心離去的感覺,還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一句,以歡快的語氣流露出作者對金柳、倒影的喜愛與難忘,如此種種,不再贅述。
后來的課堂,筆者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升華,要求學生即興演講自己步入初中時離別小學校園、離別父母兄妹的具體感受。由于有了前面朗誦部分的鋪墊,學生們演講得非常投入,不少學生都眼噙淚花,博得了陣陣由衷的掌聲。演講過程中,幾名學生還創(chuàng)造性地用古今中外的名曲配樂,采取了三兩合作的演講方式,達到了語文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的雙重升華。
三、“研究者”,讓語文學習盡顯深邃之美
所謂研究性學習,即針對語文學習中的某個問題,組織學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升華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與生活情感。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專業(yè)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變一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教學中,筆者依托教材,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或者具有挑戰(zhàn)意義問題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變學生為一個個“研究者”,讓語文學習盡顯深邃之美。
教學《出師表》時,筆者將其與《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兩篇文章,還有《史記·滑稽列傳》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文章相比較,展開了“我看古代臣子的進諫方式”研究性學習活動?;顒又?,學生們深入學習,多元對比,從進諫的對象、方式、效果、背景諸方面進行比較,得出了許多令教師都驚訝不已的結(jié)論,充分彰顯了開放型語文課堂的巨大效能。其中,有一名學生這樣寫道:淳于髡、鄒忌進諫時小心翼翼,非常講究進諫的藝術(shù),可見“伴君如伴虎”,為人臣子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眾所周知的,所以他的進諫便顯得從容了許多,沒有那種誠惶誠恐的感覺;至于曹劌,“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自己一無所有,草民一個,如能立功便算是賺大發(fā)了,失敗嘛,也不過是“要頭一顆,要命一條”而已……學生的闡述令人捧腹,但也不無道理。其實,很多現(xiàn)代文閱讀、寫作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大膽嘗試一下研究性學習,相信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驚喜。
作為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變臉”藝術(shù)最大的魅力在于“變”。課程改革的精髓也在于“改革”,語文教學只有積極地滲透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精神,并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實踐與探索,才能擺脫傳統(tǒng)課堂的桎梏,讓語文學習“變”得更精彩、迷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隆政初級中學(22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