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景路
日本正是靠這一個個“小”的正能量,集中迸發(fā)出了國家的大能量。
筆者旅居日本二十五載,孩子也是在日本出生并成長的,由于經(jīng)常往返于中日兩國,耳聽眼見的能體現(xiàn)中日兩國兒童素質(zhì)方面的事例,也就不在少數(shù),尤其是在禮儀方面。
日本人對孩子的禮儀教育,首先是從家庭開始。自孩子稍稍懂事,父母就要教孩子禮儀用語、鞠躬和餐桌禮儀等,而且還要手把手教孩子一些必須學會的行為規(guī)范。在日本人的家庭里,孩子要向父母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還要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長輩或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鞠躬時,要等對方抬頭以后才能把頭抬起,有時甚至要鞠躬多次,甚至見什么人鞠躬多少度都有明確的說法。在日本,餐桌禮儀也是兒童的必修課,日本的父母從小就向孩子詳細地講解餐桌禮儀,比如飯前必須洗手,上桌坐下后要先雙掌合十說“いたなきます”(意思是“我就吃了”,但這個“我就吃了”卻是包含有領受、拜領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在內(nèi)的)。然后才能開始吃飯。除去這些,像自幼培養(yǎng)孩子收拾自己的臥具、玩具、打掃衛(wèi)生也都是父母從小必須交給孩子的。
一般而言,日本兒童進入保育園后就要接受正規(guī)的禮儀教育了。日本的保育園在每年開園前都會制定出一年的活動表發(fā)給家長,這份活動表包括了除去寒、暑、春假外一年12個月的每個月保育園要舉行的活動,在此,暫以月份順序的形式列舉一下。
1月,卡片游戲大會:利用正月休閑,保育園組織孩子進行印有文字或圖畫和假名的卡片游戲比賽,在玩耍的同時讓孩子們學到基礎知識。
2月,“節(jié)分”:這一天,老師教孩子們一起制作鬼臉面具,然后和孩子們一起“撒豆驅(qū)鬼”,以讓孩子們記住傳統(tǒng)的祈福行事。
3月,女兒節(jié):節(jié)前老師會教孩子們做折紙、人形貼在教室里,然后在節(jié)日這天,師生一起祝愿女孩兒們健康漂亮。
4月,入園式:在此之前,老師就帶領孩子們制作歡迎標語、彩旗并排練頗為隆重的入園儀式,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友愛精神和新入園兒童的莊重感。
5月,男孩節(jié):孩子們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制作“鯉魚旗”送給男孩子帶回家掛起來,以祝愿男孩子們將來能夠鯉魚躍龍門。
5、6月,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每逢此時,老師都會教孩子們制作各式小禮物,以送給父母盡孝心。
7月,“七夕”:日本人過的是公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在保育園的庭院里老師會準備好由數(shù)根竹枝制成的一棵竹子樹,孩子們則會把自己的愿望寫在五顏六色的小紙條上,然后掛在竹枝幾上,以祈愿自己的夢想得以實現(xiàn)。年幼不會寫的則由家長代勞。日本孩子寫的夢想紙條很有意思,與國內(nèi)孩子動輒想當科學家、歌唱家、政治家、老板等不同,日本孩子的夢想大多是想當一個火車司機、木匠、護士、商店售貨員等等,體現(xiàn)的是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的現(xiàn)實理想。
7、8月,夏祭:保育園會鼓勵孩子們利用夏休去社區(qū)的“夏祭”幫忙,以增進社交、勞動能力。
9月,中秋節(jié):雖然日本人已不重視這個節(jié)日,但保育園基于讓孩子們記住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還是會教孩子們畫賞月圖畫、制作小燈籠掛在墻上。
10月,運動會:小朋友們不分高低年級,會前在老師的帶領下,各盡所能,為運動會精心做準備。運動會當天,比賽項目里少不了“親子互動”項目,總之,一場運動會,孩子們從準備到參與,身心都得到了綜合的鍛煉。
11月,快樂表演節(jié):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提前排練各種文藝節(jié)目,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要有上臺表演的機會,以提高孩子的臨場能力。
12月,圣誕、元旦:保育園會即時教孩子們制作各種圣誕賀卡,裝扮圣誕校園等。元旦放假前,還要和老師一起“搗年糕”,制作“年糕湯”并一起食用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去這些,還有穿插一年之中的孩子們的生日會、不定期的郊游、參觀消防中心、地震中心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用以增加孩子們的友愛精神、防災意識和知識等。而且,除了這些年間活動,每一天日本孩子還都在保育園、家庭接受著各項禮儀、行為教育。一般保育園還開設禮儀課以教授孩子各種禮儀規(guī)范。如果是幼稚園(日本的保育園屬公立,幼稚園屬私立),還要加上各項學前輔導等,就儼然有了準小學生的風范。毋庸置疑,日本的兒童教育是“快樂教育”,但卻是在快樂教育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把傳統(tǒng)文化、禮儀、獨立意識、生活能力等知識灌輸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禮儀修養(yǎng)和知識進步,進而在他們以后的生涯中,能自覺規(guī)范社會行為。
日本小學教育也是六年制,給我們的感覺也還是以“快樂教育”為主。與保育園一樣,一年中,小學生也有很多學校行事要參與,如入學式、運動會、移動教學活動、參觀保護者會、學校見學、聯(lián)合音樂鑒賞教室、畢業(yè)式、六年生送別會等等。因小學授課時間較少,就有許多校外輔導教室應運而生,除去學校必修課程,校外教室還教孩子們游泳、音樂、英語、書法、繪畫、料理、電腦以及球類等各類趣味學科,讓孩子們在單調(diào)的課堂之外還能學到各類生活、社會知識,從而完善孩子們的知識面。當然,學校也是留家庭作業(yè)的,不過,其家庭作業(yè)量與我們的“作業(yè)山”相比,實際上就只是復習一下當天學過的知識而已。甚至聽說有的老師已經(jīng)把“和朋友玩”、“洗衣服”等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給學生來做。
值得一提的是,從幼稚園、保育園到小學,孩子們從入校那天開始,他們就是大包小包肩背手拎來上學的,家長不會幫他們拿包,孩子跌倒了亦不會去扶,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自立能力和獨立意識。還有,學校的考試,從不排榜也不發(fā)榜,更沒有留級一說,充分保護了孩子們的隱私和自尊。
日本人在兒童的禮儀教育方面可謂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雙管齊下,而至于功課的學習,基本上則是完全委托給了學校和私塾,父母只是扮演一個后援者的角色。其他的諸如鼓勵小孩子去圖書館借書閱讀以豐富知識,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孩子踴躍提問并耐心解惑等等,都是自小就開始培養(yǎng),這樣做的一個基本好處就是,打小兒就培養(yǎng)孩子各種規(guī)矩,區(qū)分可做與不可做之事,為培養(yǎng)孩子日后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也不是說日本的教育沒有缺點,比如,正是由于寬容和對個人權利的過分尊重,導致了日本校園暴力事件、欺侮現(xiàn)象等不時發(fā)生,學生的散漫、校內(nèi)戀愛問題也很突出,而由于過分強調(diào)個人隱私權、人權,也使得老師束手束腳,不敢嚴格要求學生,致使日本學校尤其是初高中,自由散漫現(xiàn)象蔚然成風,這些也都是日本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
從日本的傳統(tǒng)教育來看,他們非常注重禮儀的傳承教育。保育園小學如此,初高中直至大學,到最后走向社會亦如此。而且還會在自己的社會生涯中不斷完善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一切以“不給人添麻煩”為前提,凡事優(yōu)先考慮他人的立場,從而使自己的為人處事盡量達到盡善盡美。
一般日本的會社在新人入職后都要再接受公司的禮儀培訓。以自己為例,職前培訓時,從包括發(fā)型、衣著、坐姿、立姿、鞠躬角度、接打電話的拿起放下和輕重遲緩、時機,以及到表演對方看不見的豐富表情,甚至開門帶路、奉茶方法都要重新學習。當時覺得頗煩,但二十幾年下來,感覺卻是不枉所學。這些對個人的文化、精神修養(yǎng)的升華以至由此衍生出的對家庭、社會產(chǎn)生的正能量,可以說意義非凡。而由每位員工通過禮儀互尊互重建立起來的良好末端結構網(wǎng),也推動著日本公司的正面運作不斷向上。正是他們基于自小的良好禮儀教育,才使得他們的個體品質(zhì)優(yōu)良工作認真,也才讓他們視公司為家,重視團隊關系,最終才成就了無數(shù)的世界級大公司。所以說,日本正是靠這一個個“小”的正能量,集中迸發(fā)出了國家的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