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忠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院體育教學部,福建福州350007)
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以科學知識為計量研究對象,屬于科學計量學的范疇,[1]它是以科學學為研究范式,以引文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視化技術為基礎,涉及數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諸學科交叉的領域。[2]
研究的文獻數據全部來自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該數據庫內容覆蓋各個學科領域。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按篇名檢索“高職”“體育”,檢索時間選擇2010年至2015年,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與CSSCI,一共獲得208條論文記錄,經去重、合并同義詞后得到62個關鍵詞。運用科學計量學中的共現分析等方法,共現分析方法是一種相關性分析方法,即以學術論文的外部特征為基礎,通過關鍵詞、參考文獻及其作者等共現關系揭示高職體育的深層次內容。在此方法的運用中,利用了美籍華人學者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可視化文獻信息分析軟件“Cite Space”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將2010年以來高職體育研究領域的文獻數據信息轉換為可視化圖像,用圖表和圖像展示了該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態(tài)勢,能夠較為直觀地識別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熱點。
2.1.1 刊物分布
2010年以來,來源核心與CSSCI期刊高職體育研究文獻共208篇,年度載文量為51篇(2010)、39篇(2011)、38 篇(2012)、36 篇(2013)、30 篇(2014)和14篇(2015),研究數量相對穩(wěn)定。
依據期刊發(fā)表文章數量,載文數量3篇以上的期刊依次為:《教育與職業(yè)》(52篇),《中國成人教育》(21篇),《職教論壇》(13篇),《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7篇),《職業(yè)技術教育》(6篇),《廣州體育學院學報》(6篇),《小說評論》(5篇),《成人教育》(5篇),《教育理論與實踐》(4篇),《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篇),《黑龍江高教研究》(3篇)等11本刊物。其中《教育與職業(yè)》載文量為52篇,占了核心期刊、CSSCI期刊高職體育研究論文的25%,還有《中國成人教育》、《職教論壇》也刊載了21篇和13篇的論文,說明這些刊物是高職體育研究領域的重要刊源,也體現出這部分期刊自身在高職體育研究領域的地位和影響。
2.1.2 高被引文獻
關鍵詞是文獻主題和研究內容的縮影,代表了作者學術思想和觀點的方向。當兩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一篇文獻中時,稱這兩個關鍵詞存在共現關系。將文獻題錄數據導入Cite SpaceⅡ軟件,分析時間為2010—2015年,統(tǒng)計出頻次3次以上的高職體育研究的高頻關鍵詞(見表2),并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見圖1),高職體育研究中關鍵詞共現頻次越多,反映在知識圖譜上則是它們之間的距離越接近。據此,可揭示出高職體育研究分支領域,及學術研究現狀、熱點、趨勢等。
表2 2010—2015年高職體育研究高頻關鍵詞排序表
圖1 2010—2015年國內高職體育研究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
圖1可見,它由多個大小各異的圓環(huán)和連線構成,圓環(huán)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大小與其出現的頻次成正比,是該研究領域的關鍵節(jié)點;連接圓環(huán)的連線表示節(jié)點之間的聯系,連線的粗細表示其聯系的緊密程度的大小。通過高頻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緊密程度將其分為了4個明顯顏色不同的聚類,分別為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與改革、(高職)體育教學與改革、高職學生等,說明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職體育研究對以上領域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以下對4個研究領域進行逐項分析,雖然可以按照關鍵詞的聚合進行大致歸類,但是部分關鍵詞并不能完全放進某一研究領域,也有可能出現交叉,但是歸類分析的意義很明顯。不僅可以看出高職體育研究的大致重點區(qū)域,也能看出近年來高等職業(yè)院校的飛躍發(fā)展給高職體育研究帶來的領域上的變化與拓展,這種意義遠大于準確地將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關鍵詞進行劃分歸類。因此,對部分意義相同或相近的關鍵詞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合并研究,如“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健康”“教學改革”與“高職教學改革”“體育教學”與“體育教育”等,以便于揭示出研究領域的共性及特點。
2.2.1 高職體育教學與改革
對高職體育進行研究,高職體育教學肯定是首當其沖的問題。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中最重要的形式,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最根本的途徑之一,“體育教學”作為關鍵詞在文章中出現了49次,僅次于詞頻為85次的“高職院校”,與其相似的“高職體育教學”出現頻率為8次?!绑w育教育”的詞頻為18次,在圖譜中位于第五,以“體育教育”為關鍵詞的研究中,大部分也是以體育教學為其研究內容?!敖虒W改革”和“體育教學改革”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分別為7次和4次,體現出高職體育教學與改革是高職體育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
高職體育教學與改革研究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主要包括了教學目標、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的研究,以及“發(fā)展方向”“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中的關鍵詞有“培養(yǎng)目標”“心理健康”“體育項目”“體育素質”“意志品質”“體育思想”“體育教育”“社會適應能力”“身體素質”“優(yōu)化教學資源”等。大部分研究是針對目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方面入手,通過調查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的措施,例如:“整合教育資源、進行相應的體育教學優(yōu)化”[4]、“探討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的融合現實路徑”[5]、“注重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高職院校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6]、“采取滲入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職業(yè)化體能、保證健康;實施職業(yè)場景模擬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意識、技能和能力”等。[7]
2.2.2 體育課程建設與改革
如圖2,“體育課程”也是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出現的次數為19,處于第四位,說明高職體育研究中,課程建設與改革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問題。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是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課程設置與實施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
通過整理與分析,高職體育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主要集中在與地域特色結合、與高職院校特點結合、與專業(yè)類型結合、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等方面。研究者們認為高職院校雖與普通高校有著院系設置、專業(yè)設置、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異,但是對于追求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體育課程來說,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8]因此,課程建設要強調與學生身體發(fā)育特點的結合,注重對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建立多元化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另一方面,高職體育課程目標上要更突出針對性、職業(yè)性、實用性、實踐性等特點。[9]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體系既有相同之處,又具有各自的特點,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體系呈現出職業(yè)化教育的特點,高等職業(yè)院校面向社會生產一線培養(yǎng)專門人才,必須滿足不同職業(yè)所需體能的要求,專業(yè)類型決定了職業(yè)體能的差異性。體育課程改革也應該融入高職教育,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yè)特色,結合專業(yè)類型設置體育課程[10]。
2.2.3 師資隊伍
師資在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是體育教學的具體執(zhí)行者和組織者,教師的教學活動對體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產生直接的影響。在高職體育師資的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有“體育教師”(15次)、“體育師資”(4次)、“師資隊伍”(3次),其中,“體育教師”在圖譜中位居第六,從關鍵詞出現的頻率上可見師資隊伍在高職體育研究中的重要程度。
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11]、人文素養(yǎng)[12]、繼續(xù)教育[13]、體育教師評價[14]、體育教師的角色的轉換[15]、教師隊伍建設[16-17]、教師職業(yè)倦?。?8]等方面的研究。
通過整理與分析,學者們認為高職院校部分體育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文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教學方法不靈活、技術不全面、特別是科研與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差,存在職業(yè)倦怠的不良現象。高職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的高低對學生人文素質和參與體育鍛煉具有重要影響。應該加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推動體育教師的持續(xù)發(fā)展,轉變體育教師教育觀念、加強知識素養(yǎng)、提高專業(yè)能力,改善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加強對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調適和干預。同時,通過加強體育教師教育評價以提高教學效能,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另外,積極推動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角色轉換,由執(zhí)行者、管理者向合作者、引導者轉變,從“教會知識”轉變?yōu)椤敖虝W習”上來。
2.2.4 高職學生
高職體育研究中,高職學生的研究也是頗受當前學者關注的一個領域,以“高職學生(10次)”“大學生(4次)”為關鍵詞的研究也保持穩(wěn)定的數量,研究的重點主要針對體育在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職業(y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及高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等。
我國學者對高職體育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但是重點研究的領域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與改革、體育課程建設與改革、體育教師、高職學生等幾個方面。教學與改革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目前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與分析,提出整改的措施;課程建設與改革側重于課程與地域特色結合、與高職院校特點結合、與專業(yè)類型結合、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等方面的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繼續(xù)教育、體育教師評價、體育教師的角色的轉換、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職業(yè)倦怠等方面;高職學生研究的重點主要針對體育在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職業(y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及高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等方面。此外,終身體育、體育專業(yè)、經濟發(fā)展及專業(yè)發(fā)展視角下的高職體育研究也是學者關注的熱點。
[1]陳悅,劉則淵.科學知識圖譜的發(fā)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2008,26(3):449-460.
[2]劉則淵.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3]朱大明.參考文獻引用的學術評價作用[J].編輯學報,2005,17(5):324-325.
[4]馬昆.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及體育教學優(yōu)化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1(20):81-82.
[5]張煜.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融合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88-90.
[6]李輝.新時期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開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1):63-64.
[7]張濤.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職業(yè)能力的滲透[J].教育與職業(yè),2010(23):131-132.
[8]張裕中.“珠三角”經濟區(qū)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4):121-124.
[9]胡靖平,于可紅.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9):102-107.
[10]張欽.高職院校結合專業(yè)類型設置體育課程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2):132-133.
[11]周麗寰.高職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現狀與發(fā)展策略[J].教育與職業(yè),2011(29):78-79.
[12]趙金林.高職學生生活體育能力培養(yǎng)途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8):191-192.
[13]李玫紅,佘德峰.高職體育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必要性[J].職教論壇,2012(23):89-90.
[14]郭陽.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評價體系研究——以陜西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3(19):121-122.
[15]施興成.新課程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角色轉換及其策略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2):100-102.
[16]崔吉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理念和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15):75-78.
[17]殷國璽,關恒樹,邵錦梅.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09-110.
[18]馬洪全.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