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豐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且以男性患者居多,起病及發(fā)展較為緩慢,其是一種獲得性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是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臨床分為慢性期(CP)、加速期(AP)和急變期(BP)[1]。CML 以脾大為主要體征,且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BC)升高。大多數患者(約90%)診斷時處于CP,其中每年約3%~4%的患者進展為AP,1 ~2 年后由AP 發(fā)展為BP。約66%的患者最終發(fā)展為BP,若未接受治療其存活時間為3 年左右。BP 患者若不經治療平均存活期限為3 ~6 個月[2]。臨床上治療該病的藥物較多,但各種藥物取得的療效仍存在爭議,因此,尋求更為有效、安全的治療藥物一直是臨床上堅持不懈的課題之一。本組研究選取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羥基尿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伊馬替尼聯(lián)合干擾素-α 治療,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對象共80 例,均為我院確診的慢性粒細胞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男50 例,女30例;年齡15 ~60 歲;病程為2 個月~6 年,平均(2.25±0.6)年;白細胞數21.4 ~96.8×109/L,平均(43.68±5.64)×109/L。主要臨床表現(xiàn):貧血、脾臟腫大、胸骨壓痛、出血等。臨床分期為慢性期46 例,加速期22 例,急變期12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口服羥基尿進行治療:0.5 ~2.0 g/d;服藥前均禁食2 h,服藥后禁食1 h。依照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需酌情減少羥基尿用量或停止用藥。
1.2.2 觀察組:采用伊馬替尼聯(lián)合干擾素-α 治療:口服伊馬替尼,起始劑量400 mg/d,并逐步加至維持劑量600 mg/d。根據治療過程中的反應適當調整劑量,若出現(xiàn)嚴重肝臟毒性宜停藥,若出現(xiàn)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時應減量300 mg/d,若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持續(xù)1 個月則應停藥;同時聯(lián)合給予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起始劑量為300 U,3 次/周;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和骨髓象指標,當該兩項指標有所緩解時,劑量改為200 U,肌內注射,2 次/周。
1.3 療效判斷[3]
1.3.1 血液學緩解標準:根據2011 年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白血病癥狀及體征均消失,白細胞計數<10×109/L,無不成熟細胞,血小板<450×109/L;部分緩解:外周血象、骨髓象、臨床表現(xiàn)3 項指標中只有1 項或2 項達到完全緩解標準,骨髓中Ph+細胞數占比<35%;未緩解:外周血象、骨髓象、臨床表現(xiàn)均未達到完全緩解標準,骨髓中Ph+細胞數占比>35%。
1.3.2 細胞遺傳學緩解:①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中期分裂相不見Ph 染色體;②部分細胞遺傳學緩解:1%~34%的中期分裂相細胞表達Ph 染色體;③微小細胞遺傳學反應:35%~90%的中期分裂相細胞表達Ph 染色體。
表1 兩組患者血液學緩解情況比較(例)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所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血液學緩解情況、細胞學反應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下肢水腫、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2。
表2 兩組患者的細胞遺傳學緩解情況比較(例)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往往在體格檢查或其他疾病就診時偶然發(fā)現(xiàn)脾腫大或白細胞異常而獲得確診。傳統(tǒng)治療手段是采取如同種異體骨髓移植、干擾素等方法進行治療,但療效均不滿意。羥基尿屬于核苷二磷酸還原酶抑制劑,屬于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山M織核苷酸還原為脫氧核苷酸,干擾嘌呤及嘧啶堿基生物合成,選擇性地阻礙DNA 合成。且該藥具有療效迅速,服用方便,價格便宜等優(yōu)點,故臨床廣泛應用于慢粒、真紅等的治療。但其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性,使治療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干擾素-α 是通過合成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來誘導中、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中mRNA 的降解及抑制多肽合成來發(fā)揮減少病理性白細胞數目的藥理學作用。伊馬替尼能特異性地抑制BC-ABL 酪氨酸蛋白激酶藥物活性,進而對BCR-ABL 基因(+)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負性調節(jié)作用。兩者聯(lián)合使用起到的作用更為有效、安全。本研究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得到觀察組的血液學緩解情況、細胞學反應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下肢水腫、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上述內容相符合。
綜上所述,應用伊馬替尼聯(lián)合干擾素-α 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其臨床療效確切,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段超雄,張志珞,肖愛芹等.干擾素α-2b 聯(lián)合小劑量阿糖胞苷治療慢性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0,25(12):125.
[2] 董文清,林靜初.尼洛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2,23(11):123.
[3] 江遠浩,黃曉軍.慢性髓性白血病臨床診療指南與中國實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