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健明/汪應宏/張 玲/王秉義/廖張飛
(1.中國礦業(yè)大學(徐州)環(huán)境與測繪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合肥230601;3.安徽省天然氣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51;4.安徽省土地勘測規(guī)劃院,合肥 230601;5.安徽世華會計師事務所,銅陵 244000)
鐵礦產品礦產資源補償費計價調整系數(shù)研究
——以安徽省為實證
■ 蔣健明1,2/汪應宏1/張 玲3/王秉義4/廖張飛5
(1.中國礦業(yè)大學(徐州)環(huán)境與測繪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合肥230601;3.安徽省天然氣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51;4.安徽省土地勘測規(guī)劃院,合肥 230601;5.安徽世華會計師事務所,銅陵 244000)
文章在對礦產資源價值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安徽省6個樣本礦山企業(yè)2008-2012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鐵礦產品成本分析調查,運用原礦還原法以原礦產品和選礦產品為征收對象分別測算原礦銷售收入,對比分析了因計征產品對象的不同而產生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應征額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精礦征收作為計征對象時,其補償費核算應增加有動態(tài)調整機制的補償費計征調節(jié)系數(shù),計價調整系數(shù)為0.70-0.75之間,以適應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要求。
礦產資源補償費;計價調整系數(shù);鐵礦產品;安徽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xiàn)生態(tài)價值和代際補償?shù)馁Y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tài)補償制度。目前,作為國有資源權益資產性收入的體現(xiàn)就是礦產資源補償費。自1994年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以來,補償費額計算按照公式“補償費=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shù)”來確定。具體到鐵礦產品,當時出臺這些規(guī)定時我國市場經濟還不發(fā)育,大部分礦山的產品還只是鐵原礦;在礦政實際管理上,注重的是礦產品的自然形態(tài),沒有注重礦產品的價值形態(tài),因此,對鐵礦產品的計征對象少有爭議。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鐵礦企業(yè)自身發(fā)展需要,現(xiàn)在的鐵礦生產廠商銷售的基本上是精礦,或者以采選冶一體的企業(yè)形式,直接以鋼材產品形式在市場流通,很難取得原礦的原始收入。尤其是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fā)〔2013〕77號)中規(guī)定,“計征礦產資源補償費的礦產品是以公開交易市場價格銷售的原礦或者選礦(初加工)產品。對于以原礦或選礦(初加工)產品直接形成市場銷售收入的,其實際銷售收入即為計征銷售收入,不再進行折算。”該文一出,引發(fā)了鐵礦生產廠商以及理論界的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表現(xiàn)在補償費的計征對象上。因此,研究合理的鐵礦產品礦產資源補償費計價調整系數(shù)測算方法,有助于解決計征對象理解上的爭議,對于規(guī)范鐵礦產品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的公平性,推進礦產資源的進一步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有著積極的作用。
礦產資源補償費屬于國有資源權益的資產性收入,這在理論界已經沒有爭議。但對其價值內涵的理解上還有一定分歧,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效用價值論觀點認為,“礦產資源具有原有價值,轉化為礦產品價格中包含的超額利潤,即絕對礦租和第一形態(tài)級差礦租,礦產資源權益就來源于此。理論表達式為:某礦產資源原有價值=儲量×采礦回收率×礦產品產率×(礦產品市場價格-單位礦產品投資、成本)-平均利潤”。(袁懷雨,2011)根據(jù)我國礦業(yè)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原則,提出“天然形成的礦產資源是礦業(yè)權價值形成的物質基礎,因為只有在確實存在礦產資源凈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礦業(yè)權價值,否則只能是勘查風險的損失。但是礦產資源的凈價值也必須借助于探礦權的價值才能顯現(xiàn),借助于采礦權的價值才能實現(xiàn),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資源性資產”。第二種,復合價值理論觀點認為,礦產資源資產的價值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礦產資源的自身價值;二是礦產資源資產的權益價值,即生息資本價值。這二種價值共同組成礦產資源資產的自然價值,是效用價值理論等的體現(xiàn)。三是由凝聚到資產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產生的價值,即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fā)投入產生的價值,是勞動價值理論的體現(xiàn)。第三種觀點是部分價值論,認為象處女地這類純粹意義上的礦產資源基本上已不復存在,更多地包含了人類勞動在內。如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既然有勞動成份,礦產資源就不僅具有使用價值,也有價值;其未受人類勞動影響的那部分自然資源也有價值,由稀缺性決定。按此觀點,礦產資源價值=勞動價值+稀缺價值。這實為一種折衷、區(qū)別對待的觀點,在實際中也很難運用。
筆者以為,“礦產資源是一種資產,參加生產過程應同其他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技術)一樣獲得相應的報酬。按礦山地租理論,礦產資源價值是從開采時有銷售前景的,無論業(yè)主傾向于開采還是不開采,共同的條件是同一單位的原位資源如同其他資產一樣可以獲得一個相同的紅利,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應該體現(xiàn)在因開發(fā)礦產資源產生超額利潤的那部分權益”(蔣健明,2006)。具體核算方法見公式(1)。
式(1)中,Pm為全部探明儲量的價值,Vm為已探明總儲量,Bm為礦業(yè)品利潤,Cm為社會平均利潤,r為貼現(xiàn)率。
如果純粹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可以從成本效益出發(fā),因為從理論上講,劣等礦產資源的超額利潤為零,開采礦產資源條件好的必然產生超額利潤,即所謂的級差礦租I,由于逐年收回,所以要進行貼現(xiàn)(蔣健明,2006),如公式(2)、(3)。
式(2)、式(3)中,V1為礦產資源的級差礦租I,V0為礦產資源的絕對礦租,Cj為該等級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生產成本,P1為該等級礦產品單位市場價格,K1為環(huán)境治理費率,K2為礦產資源綜合稅費率,K3為平均利潤率(按全行業(yè)平均利潤率計),r為折現(xiàn)率,n為服務年限。
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其征收和測算的理論依據(jù)正是絕對礦租和第一形態(tài)級差礦租,而體現(xiàn)礦產資源所有者的財產權益就來源于此。根據(jù)礦產資源權益理論,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征對象應該是礦產資源本身的價值,即原礦銷售收入中屬于財產所有者權益的部分,即礦產品凈價值。根據(jù)國務院(1994)150號令的規(guī)定,原礦產品銷售收入的2%即相當于(V1)。
2.1 總體情況
安徽省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鐵礦資源在省域經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形成了以馬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為核心的鐵礦采選-冶煉-鋼材加工和六安霍邱、廬江新近形成的鐵礦采選基地[5]。截至2012年底,鐵礦資源儲量48.07億噸,規(guī)模達到大中型的有67處(含共伴生7處),位居安徽省8種主體礦產的第2位,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第5位。自2004年礦產資源補償費實行據(jù)實征收以來,安徽省累計入庫48.21億元,其中,鐵礦資源礦產資源補償費占27.86%。
2.2 樣本和資料來源
考慮資料的完備性和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本文通過選取安徽省6個典型的礦業(yè)集團所屬11個礦山2008-2012年生產銷售數(shù)據(jù)作為實證對象(具體情況如表1、圖1,相關財務數(shù)據(jù)見表2),進行實證研究,為合理確定計價調整系數(shù)提供實證依據(jù)。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圖1 6家鐵礦生產企業(yè)鐵礦石產量、 收入和鐵礦資源保有儲量占全省鐵礦生產企業(yè)的比例
2.3 研究方法與路徑
由于現(xiàn)在的礦山企業(yè)少有原礦產品收入,本文通過“原礦還原法”對原礦的銷售收入進行測算,在分析樣本企業(yè)2008-2012年度財務報表基礎上,對精礦產品的價格形成進行分析,按照當年的采選成本比,折算當年銷售成本中的采礦成本,再以折算出的采礦成本數(shù)為基礎,對鐵原礦銷售收入進行推算。采用的原礦收入測算公式為:原礦銷售收入=采礦成本+營業(yè)稅金及附加+資源稅+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銷售利潤。依據(jù)測算的原礦收入計算應繳補償費額與實際按照精礦收入征繳的補償費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補償費計價調整系數(shù)。
2.4 實證分析過程
表2是6個樣本企業(yè)2008-2012年真實財務數(shù)據(jù)匯總。
對采礦成本的測算,以樣本礦山2008-2012年平均鐵精粉銷售成本為基數(shù),依據(jù)樣本礦山2008-2012年實際發(fā)生的平均采礦成本占總平均成本的比例,來折算平均采礦成本。加上分攤的各項營業(yè)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等費用,求得樣本礦山2008-2012年平均原礦銷售收入。
(1)采礦成本測算結果見表3、表4。
由表3可知,樣本礦山單位采礦成本占總成本比例均值為53.11%,結合表2樣本礦山鐵精粉銷售成本,可得樣本礦山平均采礦成本(表4)。
表2 樣本礦山2008-2012年財務數(shù)據(jù)表 單位:萬元
(2)營業(yè)稅金及附加:根據(jù)表2,營業(yè)稅金及附加占鐵精粉收入的平均比率為0.82%。考慮到金安礦業(yè)2008年、2009年免收附加稅,以及富凱礦業(yè)尚在試生產期對平均值影響較大,故營業(yè)稅金及附加取原礦收入的1%。
(3)資源稅:依據(jù)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繳納的資源稅,見表5。
(4)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測算時,以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實際發(fā)生的管理費用(不含礦補費,下同)、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為基數(shù),假設采選礦業(yè)務和單純采礦業(yè)務,單位成本收益率相同,以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采礦成本占2008-2012年度平均采選成本比作為權重,測算出樣本礦山如果僅有采礦業(yè)務應該投入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金額。測算結果見表6。
(5)銷售利潤:從表2可知,樣本礦山平均銷售利潤率為33.06%,假設樣本礦山單一采礦業(yè)務與采選業(yè)務利潤率相同。
(6)原礦銷售收入:根據(jù)公式,原礦銷售收入=采礦成本+營業(yè)稅金及附加+資源稅+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銷售利潤,我們得到:原礦銷售收入=(采礦成本+資源稅+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1-1%-33.06%),測算結果見表7。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年均原礦平均銷售收入為32,503.73萬元。依據(jù)國土部77號文精神,其補償費計征額應為以表2中鐵精粉銷售收入為計征基數(shù),計算出應繳礦產資源補費=鐵精粉銷售收入×征收率×回采系數(shù)(按1計算)=56,735.53×2%×1=1,134.71
表3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采礦成本比例測算表 單位:萬元
表4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采礦成本測算表 單位:萬元
表5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資源稅繳納情況 單位:萬元
表6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管理、財務、銷售費用測算表 單位:萬元
表7 樣本礦山原礦銷售收入測算表 單位:萬元
表5 樣本礦山2008-2012年度平均資源稅繳納情況 單位:萬元萬元。按照表7測算出的平均原礦銷售收入,應繳礦產資源補費=鐵礦石銷售收入×征收率=32,503.73×2%×1=650.57萬元。二者比較,按鐵精粉銷售收入征繳礦補費較之按原礦銷售收入征繳存在多繳情況,6個樣本礦山企業(yè)2008-2012年年均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484.64萬元,多繳率達42.66%。
本文從實證角度,通過對樣本礦山2008-2012年的統(tǒng)計分析,從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費率、礦山產品成本核算兩個維度研究安徽省鐵礦產品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實際征收情況,以采用原礦還原法對原礦的銷售收入進行測算。在此基礎上,分別以原礦銷售收入和精礦銷售收入為計征對象計算其礦產資源補償費應繳額,通過對比分析,表明如以精礦產品為計征對象,存在著多征現(xiàn)象。這表明因補償費的計征對象的不同,其負擔的補償費額有明顯差距。依據(jù)礦產資源權益理論,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其實施權益分配應有邊界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核算的基礎應該是理論上的級差礦租。從實際上來看,表現(xiàn)為原礦產品,因選礦產品價值包含了購買選礦場地、選礦設備的資金投入以及選礦技術的智力投入,這些投入體現(xiàn)在選礦產品價值中(即本文所指鐵精礦產品收入)。因此,這些投入所產生的收益不應該作為礦產資源本身權益的組成部分,也不應該包含在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征對象中。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選礦產品合理的費率計價調整系數(shù)。
考慮到礦產資源補償費從價計征取費的現(xiàn)實難度,如按照精礦征收,應根據(jù)經濟發(fā)展條件,綜合測算具有動態(tài)調整機制的補償費計征調節(jié)系數(shù)。根據(jù)本研究結論,在鐵礦企業(yè)礦產資源補償費核算中如采用精礦產品作為計征對象,建議增加計價調整系數(shù),其值在0.70-0.75區(qū)間。由于時間和經驗限制,本文并未考慮礦產資源補償費利用效能因素,可作為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內容。
[1]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礦產資源年報(2008-2012年)[R].合肥:安徽省國土資源廳,2008-2012.
[2]許大純.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計征方式研究[J].金屬礦山,2010(9):26-29,94.
[3]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的通知[EB/OL].(2013-07-10)[2014-06-28].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307/ t20130710_1239141.htm.
[4]許大純.礦產資源補償費計征對象的研究[J].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10(5):100-102.
[5]耿書文,劉勝富,任天貴,等.礦產資源補償費征管的博弈分析及對策建議[J].煤炭學報,2002(1):108-112.
[6]蔣健明.我國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研究及政策建議[D].杭州:浙江大學,2006.
[7]袁懷雨,劉保順,李克慶.礦產資源所有權權益的實現(xiàn)方式[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2):14-16,26,51.
[8]李萬亨.礦業(yè)權價值的構成及其經濟實現(xiàn)[J].地球科學,2002(1):81-84.
[9]王希凱.論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權益所得——不能用資源稅替代資源權益補償[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5):4-8,54.
[10]蔣健明.礦業(yè)稅費制度實證分析[J].礦業(yè)快報,2007 (5):23-26.
[11]夏佐鐸,姚書振.礦產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的研究[J].中國礦業(yè),2002,(4)18-20,24.
[12]趙忠良,李光明.關于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工作中礦產品銷售收入核定的探討[J].湖南地質,2000(4):211-212,228.
Research on Valuation Adjustment Coefficient with Regard to Mineral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ees of Iron
Products
—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ANG Jianming1,2, WANG Yinghong2, ZHANG Ling3, WANG Bingyi4, LIAO Zhangfei5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cs, CUMT, Xuzhou Jiangsu 221116; 2. Geological Survey of Anhui Public Management Center, Hefei 230601, China; 3. Anhui Province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 LTD, Hefei 230051, China; 4. Anhui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 Hefei 230601, China; 5. Anhui Shihua Accounting Firms, Tongling 244000, 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mineral resource valu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the cost of iron ore products through the statistics between 2008 and 2012 which came from the six sample enterprises in Anhui province. With undressed ore products and ore dressing product as the objects to levy compensation fees,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ales revenue respectively by using crudes reduction method. It h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amount of payable mineral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ee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 levied product object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offers that when we levied compensation fees on the concentrates, the method of accounting should be added the adjustment coefficient of compensation duty with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 valuation adjustment coefficient is between 0.70 and 0.75 so as to adapt to the mineral resources capitalized management.
mineral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ees; valuation adjustment coefficient; iron products; Anhui
F407.1;F062.1<文獻標識碼:c class="emphasis_bold">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文獻標識碼:c
167
C 文章編號:1672-6995(2015)02-0050-05
2014-07-24;
2014-10-28
2011年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資源科技宏觀調控軟科學項目(2011023)
蔣健明(1971-),男,安徽省銅陵市人,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中國礦業(yè)大學(徐州)環(huán)境與測繪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礦產資源評價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