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代江,李凌珊,趙成元,陳 ?。t花崗區(qū)人民醫(yī)院心內科,貴州遵義563000)
多種累及心血管系統(tǒng)的疾病均能逐漸發(fā)展、演變?yōu)槁孕牧λソ撸洳∫虺J嵌喾矫婧途C合性的,發(fā)病機制也較復雜,病情呈階段性緩慢進展,最終導致心室重構、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由于這一過程導致了心臟不可逆的器質性改變,不易被傳統(tǒng)藥物所逆轉,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不易得到控制,預后較差,這在老年患者和原發(fā)病復雜的患者中顯得更為突出。因此,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關鍵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防治,但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困難,患者就診時大多已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和體征。血漿B型鈉尿肽(BNP)主要是由心室分泌的、敏感性極高的肽類物質,慢性心力衰竭早期BNP水平顯著增高,并隨疾病進展呈增長趨勢[1-2]。為了探討B(tài)NP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意義、與左心室功能的關系及其在評估慢性心力衰竭預后中的價值,作者開展了BNP與慢性心力衰竭關系的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心內科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 例;年齡 45~75 歲,平均(60.3±12.3)歲。其原發(fā)病的分布為:高血壓34例(34.00%),冠心病48例(48.00%),瓣膜病10例(10.00%),心肌病 8例(8.00%)。其中左心力衰竭40例,右心力衰竭28例,全心力衰竭32例。排除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ㄈ缧募」K?、慢性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肺栓塞等)和有精神病史患者。患者入院時的心功能[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Ⅰ級15例,Ⅱ級28例,Ⅲ級45例,Ⅳ級12例。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采用德國西門子SIEMENS ADVIA Centaur CP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定量檢測每例患者的BNP水平。
1.2.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分別于入院和出院時常規(guī)采血4 mL,放入預留有抗凝劑的試管內,標記患者信息并送檢,置入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中,采用免疫熒光法測定血漿BNP水平,待結果回報后做好記錄工作?;颊呷朐汉螽斕旒葱行碾妶D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左心房舒張末期內徑(LA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評價左心室的泵血功能;行胸部DR檢查,測量患者的心胸比。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正規(guī)的抗心力衰竭治療2~4周,根據(jù)患者出院時的BNP水平,將其分成觀察組48例(BNP≥400 pg/mL)和對照組 52 例(BNP<400 pg/mL),并對上述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門診或者電話隨訪,統(tǒng)計心臟不良事件(指心源性死亡和30 d內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的發(fā)生率。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原發(fā)病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漿BNP水平與心功能的相關性 NYHA分級Ⅰ、Ⅱ、Ⅲ、Ⅳ級患者BNP水平平均值分別為(112.3±19.8)、(360.6±39.6)、(650.4±54.6)、(1 060.6±66.7)pg/mL。表明BNP水平隨著心功能分級增加而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左心室功能與血漿BNP水平的相關性 根據(jù)各參數(shù)的參考值將患者分為正常組(LADD<35 mm、LVDD<50 mm、LVEF≥50%)和異常組(LADD≥35 mm、LVDD≥50 mm、LVEF<50%)。異常組患者BN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NP 與 LVEF、LVDD、LADD 均呈正相關(r=0.79、0.71、0.48,P<0.05)。見表 1。
表1 左心室功能與血漿BNP水平的相關性
2.3 心胸比與血漿BNP水平的對應關系 患者的心胸比越大,其BNP水平越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心胸比值與血漿BNP水平的相關性(ss)
表2 心胸比值與血漿BNP水平的相關性(ss)
心胸比參考值范圍<0.50 0.50~<0.55≥0.55 n 心胸比 BNP(pg/mL)27 37 36 0.45±0.02 0.53±0.01 0.63±0.07 120.4±29.6 538.8±79.3 1 100.2±211.5
2.4 血漿BNP水平與心臟不良事件的關系 在為期1年的隨訪中,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52例分別失訪4例和5例,失訪率分別為8.3%和9.6%。觀察組完成隨訪的44例患者中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23例,發(fā)生率52.3%,其中8例死于泵衰竭,15例30 d內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對照組完成隨訪的47例患者中因30 d內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7例,發(fā)生率14.9%,無死亡病例。兩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臟是維持全身血液供應的核心臟器,其功能不僅受自身結構的影響,還接受來自其他系統(tǒng)的調控。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通常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眾所周知,冠心病是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該病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的,而高血壓引起的心臟病同樣可以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肺源性心臟病可以導致右心力衰竭。而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危險因素能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進展,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評估慢性心力衰竭的預后時應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患者的原發(fā)病不同,評價的指標也就因人而異,尚無明確的定論。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適用于臨床癥狀典型、心室重構明顯的患者,而對于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和影像學表現(xiàn)的患者不太適合[3]。通常生化學指標有較高的敏感性時,疾病早期就會有大幅度的升高。經(jīng)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4],心臟分泌的BNP與心功能和影像學檢查均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能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和預后評估,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如下。
3.1 心功能體現(xiàn)了患者對體力勞動的耐受程度,是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直接反映。研究表明,心功能分級越高,BNP水平越高,這說明BNP也能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疾病進展情況,并且當患者的心功能僅為Ⅰ級時,BNP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升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對臨床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3.2 利用超聲心動圖,能更直觀地觀察到心臟的內部結構,能準確地判斷心室重塑的進程。LVEF是反映心臟泵血功能的指標,當LVEF≥50%時,才能保證全身正常的血液供應。LVDD反映了心臟的順應性和舒張功能,當心臟的收縮功能下降時,心肌細胞代償性肥大,LVDD的值也隨之增大,當超過50 mm時,心臟處于失代償狀態(tài)。慢性心力衰竭時,一方面由于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心臟的收縮功能減弱,因此在心室收縮期,血液從左心室反流至左心房,導致LADD的值逐漸增大,最終超過35 mm。從研究結果看,BNP與超聲心動圖的參數(shù)具有相關性,能間接反映出心室重塑的進程,對判斷慢性心力衰竭的預后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3 心胸比是最簡單的判斷心臟增大程度的指標之一。其正常值為0.52,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影像學表現(xiàn)就是心室和心房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越長、病情越重,心胸比就越大。本次研究表明,BNP水平隨心胸比的增大而升高。因此BNP也能間接反映出心臟的增大情況。
3.4 臨床上目前最關注的是心臟不良事件,最主要的任務也是要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本次研究表明,經(jīng)治療后BNP水平與心力衰竭的預后密切相關,其臨界值為400 pg/mL,如BNP大于或等于該臨界值,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增加,預后不良;反之,經(jīng)治療后BNP水平明顯降低,如低于400 pg/mL,則預后較好。綜上所述,BNP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其能準確地評價左心室的功能改變,有助于高危人群的篩查,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明確診斷,對疾病治療和預后判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雖然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BNP與心功能分級和心胸比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但是并沒有進一步探究它們之間的相關性,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加強和完善。此外,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BNP>400 pg/mL時,具有診斷意義[5-6]。但是實際研究表明,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在300~400 pg/mL時,應提高警惕,做好鑒別診斷工作,以防延誤治療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7]。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升高時,應做好以下防范措施[8-10]:(1)減少鹽的攝入量,控制每天飲水量,盡量減少靜脈滴注量,可將藥物的使用方法改為靜脈泵入或口服?;颊呷舫霈F(xiàn)明顯的水腫癥狀時,可聯(lián)合使用呋塞米和螺內酯,進行利尿治療。此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期也要避免蛋白質的大量攝入,及時補充復合維生素和機體所需的微量元素。(2)建議患者進行適當?shù)倪\動鍛煉,鍛煉的方式、時間和運動量取決于患者的心功能,一般要求控制在患者的耐受范圍內,切忌劇烈運動。此外還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3)冬末春初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以免誘發(fā)急性心力衰竭。
[1]李玲,郭亞瓊,王坤.血清B型尿鈉肽測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診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8):123-124.
[2]阮家蘭,楊文元.B型鈉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6):2163-2165.
[3]陳勇,崔繼志.B型鈉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診斷中的價值及預后評估[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22):79-80.
[4]譚家晶.血漿B型鈉尿肽水平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3):277-279.
[5]章小軍.血漿B型鈉尿肽與血清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12):1462-1463.
[6]王躍榮,張棟梁,李嵐,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B型鈉尿肽與心肌肌鈣蛋白Ⅰ水平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1,26(7):433-435.
[7]楊常青.B型鈉尿肽測定在慢性心力衰竭診治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2):88-89.
[8]宋佐莉,王素梅,劉樹業(yè).B型鈉尿肽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預后評估及危險分層中的價值[J].廣東醫(yī)學,2011,32(7):883-885.
[9]李紅霞,陳建華.血漿腦鈉肽對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判斷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8):1209-1210.
[10]陳琦玲,劉梅顏,胡大一.血漿B型鈉尿肽水平在心力衰竭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5):75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