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 要:《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紀實小說,作者紫式部出身貴族,為日本平安時代宮廷女官。該作品以皇子源氏一生和不同貴族女性的感情糾葛為主線,細膩生動地展現(xiàn)了平安貴族的感情和信仰世界,內容博大精深。本文對平安貴族女性的出家心理進行探析,并探討如何實現(xiàn)女性的內心寧靜和自由。
關鍵詞:源氏物語;平安時代;貴族女性;出家心理
平安時代初期,佛教雖與政治分離,但皇室對佛教的皈依仍然很深。平安時代中期,自圓融天皇出家后,其后諸位天皇也相繼出家,至于皇后、皇子出家者,則不知其數(shù)。在這種背景下,紫式部身為宮廷女官,記敘貴族男女的愛情主題的同時,也細膩描述平安貴族的精神信仰世界。書中,“宿世”“罪”等佛教用語大量出現(xiàn),輪回觀念和宿世思想充斥整部小說,整部作品散發(fā)著“物哀”的美感。筆者試圖根據(jù)其書來分析當時女性的出家心理動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
書中多位女性的出家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與逃避。如六條妃子的出家出于對源氏愛情的絕望。六條妃子為故皇太子妃,品貌端莊,才學過人。早年喪夫,獨自撫養(yǎng)女兒齋宮,感情寂寞,自尊心極強。風流成性的源氏在追求成功后,對其氣質感到壓抑乏味,造訪書信次數(shù)亦日益減少。六條妃子對源氏日夜牽掛,難忍其薄情,欲攜女兒遠赴伊勢卻被源氏挽留。后在三公主選為齋院的慶典上,與源氏正妻葵姬相遇,遭到羞辱,連乘車都被折毀。精神受到嚴重打擊,以致其靈魂出竅,害死產后虛弱的葵姬。源氏對此悲痛萬分,對這位年長七歲的情人更加疏遠。六條妃子既恨又愧,隨即帶女兒遠赴伊勢。六年后才重新返京,不久身患重病,自覺罪孽深重,削發(fā)為尼,臨終前將女兒齋宮托付給源氏。
與六條妃子不同,藤壺皇后的出家則是欲擺脫源氏的糾纏。身為源氏繼母的藤壺皇后,因與源氏私通并生下冷泉帝而羞愧難當,既覺愧對桐壺帝的深情信任,又無法面對源氏的熱烈追求。為了保護東宮,她放棄皇后身份,出家為尼。
藤壺是源氏深愛一生的女性。幼年喪母的源氏對傳言與母親有著相似容顏的藤壺懷有深刻的愛戀。其出家給了源氏很大的打擊,但兩人的交往卻更加輕松。兩人輔佐冷泉帝繼承皇位,源氏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但藤壺一直感到罪孽深重,同時對冷泉帝與源氏不能父子相認感到不安。最后,藤壺37歲英年早逝。源氏為此痛不欲生。
洞悉源氏風流本性的空蟬和瑾姬雖心懷愛慕,但更加理性,毅然選擇了出家,來保全自我實現(xiàn)心靈的寧靜。在筆者看來,這種刻意的疏離恰恰是為了吸引源氏的在意。尚侍朧月夜雖然深愛源氏,卻嫁給朱雀帝為妃。最后隨朱雀帝一起遁入空門。朧月夜的出家也是源于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逃避。
2 祈求治愈疾病的愿望
平安時代,日本醫(yī)療比較落后,平安貴族迷信疾病源于自身的罪孽和佛祖的懲戒。因此,誦佛念經,修建寺廟就成為貴族治療疾病,祈求延年益壽的主要手段。如:天武天皇時期,皇后生病,讓僧祚蓮向丈六藥師佛祈禱,見效。在《源氏物語》中,六條妃子盡管臨終前自感罪孽深重落發(fā)為尼,依然含恨離世。死后也不得超脫,化為惡靈,不斷糾纏源氏寵愛的紫夫人。
紫夫人被惡靈附體,突然病發(fā),幾乎斷氣。源氏令僧侶們加倍隆重祈愿誦禱。紫夫人復蘇后,源氏也不敢疏忽大意,日日誦讀《法華經》。此外又經常舉行隆重的法事。甚至枕旁,也特選僧人朗誦經文。紫夫人一心懇求要剃發(fā)侍佛。源氏不舍,只允許略微削去頂上些許發(fā)梢,令其接受五戒。戒師于佛前誦讀戒律功德,源氏毅然不顧旁人,緊隨夫人身邊,一面拭淚,一面共同誦讀著佛經。紫夫人再次病重,痛苦不堪,向源氏請求允許出家未果。隨自感長久未能達成出家之愿,以致罪障深重。令人抄寫《法華經》千部,將之供養(yǎng)于自身居住的二條院。紫夫人病危,源氏急忙自各寺院請來無數(shù)誦經僧。無奈紫夫人大限將至,源氏只好吩高僧為其落發(fā)出家,希望能在赴冥的途中有個指引。
源氏正妻三公主與大臣柏木私生子熏迷戀前八親王的大公主,求愛不得。生父病故后,大公主認為男性感情膚淺,不足依靠,又以為皇子匂辜負妹妹苦悶不已,最后竟至于臥病不起。大公主死后,熏傷心不已。常常悔恨未讓大公主出家以延長壽命。遂奉大公主之意,照料二公主入宮一事。也把對其姊的愛戀轉移到二公主的身上。二公主為擺脫熏的糾纏,向其透露了與長姐長相酷似的同父異母妹妹——浮舟。
3 對現(xiàn)實的超脫頓悟
浮舟本是八親王的三女兒,其母曾任王府侍女。因生下浮舟后為八親王所厭倦,無奈攜女嫁給地方官。浮舟的繼父常陸守家財萬貫,但缺乏涵養(yǎng),對浮舟感情冷漠。
求婚者得知浮舟不是嫡生后,竟轉而向其同母異父的妹妹求親。常陸守竟欣然接受,并占了浮舟的住房作為新房??蓱z浮舟被母親送到已嫁給的皇子匂的二公主處。熏將浮舟作為其姐姐的替身,對其展開追求。為掩人耳目,熏將浮舟安置在荒涼的宇治,可見其地位低下?;首觿龅弥螅低蛋缱餮臉幼优c浮舟約會,成就好事。隨著匂對浮舟的迷戀越來越深,浮舟對熏和匂的感情難以抉擇,投水自盡。熏和匂都為之傷心不已,但得知真相的熏反而減少了哀悼之情。甚至覺得浮舟“年幼無知,不通世故,輕率的自喪性命?!?/p>
浮舟自殺未成被僧都所救,寄住在其妹尼僧家中。尼僧將浮舟當作過世的女兒一般照顧疼愛。身體恢復后,浮舟決定隱姓埋名度過余生。其間,尼僧女兒生前丈夫中將欲將浮舟作為前妻替身加以關照,遭到拒絕。尼僧出門之際,浮舟懇求僧都為自己落發(fā)出家。浮舟出家本出于本意,出家后每日與尼僧戲詠詩歌,修行也十分用功。浮舟感覺自己找到了人生意義。熏得知其消息后幾欲相見,皆遭到浮舟拒絕。
綜上所述,在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性的出家心理主要源于對現(xiàn)實命運的逃避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時也包括對健康的祈福。女性身份地位越高,其出家意愿受時代道德限制越大。筆者認為,浮舟作為全文最后一位出家的女性,作者對處于平安貴族的邊緣的浮舟重墨記敘具有深刻意義。浮舟的出家源于對精神世界獨立、自由的追求。筆者揣測,紫式部所認為的最理想的出家是像浮舟那樣,出于自身本意的出家?;蛟S,紫式部自身又何嘗不在追求這種精神世界的獨立和自由呢?這些都值得我們繼續(xù)深思。
參考文獻
[1]紫式部 [日] .林文月譯.源氏物語 [M]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村上專精 [日] .楊曾文譯 汪向榮校.日本佛教史綱[M].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第1版.
[3]魯斯·本尼迪克特 [美] .呂萬和 熊達云 王智新譯.菊與刀[M].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第1版.
[4] 戴季陶 .日本論[M]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5]馬彥.源氏物語的佛教思想與語言表達[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年5月第8卷第3期.
[6]王華.源氏物語的佛教思想——以出家為中心[D].山東大學,2009.
[7]裴曉宇.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和平安貴族的靈魂觀念[J].經濟研究導,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