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陸其勇,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中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學語文名師成長工作室領(lǐng)銜人,鎮(zhèn)江實驗學校魅力之城分校副校長。發(fā)表論文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出版專著《創(chuàng)意新課堂》,主編《(2011版課標)初中語文高效教學》等著作10多部。
【摘 要】語文教學改革有時即使邁出一小步也非常艱難,語文教師能做的就是要學會平衡,在平衡中堅守與突圍。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堅守學科身份與邊界。言語形式正是語文學科教學發(fā)展的自覺。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秘,熟悉它的門徑,學習它的藝術(shù),就是語文教學主要的任務。語文教學不能機械,不能僵化,不能固步自封,時時需要我們在壁壘森嚴中主動突圍。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師;創(chuàng)意課堂;堅守;突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4-0060-03
【作者簡介】陸其勇,江蘇省鎮(zhèn)江實驗學校魅力之城分校(江蘇鎮(zhèn)江,212000)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篤行:源于對語文的熱愛
我工作至今已有23個年頭,由于區(qū)域教育工作的調(diào)整,先后服務過四所不同的學校。經(jīng)綸世事,環(huán)境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對于語文教育的熱愛,對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反思,對喚醒學生母語潛能的執(zhí)著追求。帶著對語文教育的堅定守望,我提起手中的鈍筆暢敘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對不同觀點的碰撞與爭鳴。我認為,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厚重的文學功底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具有開闊高遠的眼界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高屋建瓴,從而啟人心智。我說過:“一桶水與一杯水的比喻已不恰當,語文人要如涓涓細流,匯集江河,形成波濤壯闊的文學海洋,才能為師,才能對得起‘先生這個尊號?!?/p>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博客,就語文教學與真正意義上的育人相脫節(jié)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有個教師給我回復說:“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思維活躍了,而考試卻不過關(guān),所在班級學生考不過那些反復操練試題的學生,于是歇菜?!边@個教師道出了很多教師的無奈,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減負增效、搞教學改革,可升學的壓力絲毫不減,教師不得不以單一的訓練和機械的應試來對付一次次考試。這樣的現(xiàn)實捆住了課堂教學的手腳,使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曾說過:“不要說一個普通的語文教師,即使在我這樣的位置,都感覺到教學改革舉步維艱,教學改革有時即使邁出一小步也非常艱難?!弊鳛檎Z文教師,我認為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要學會平衡,在平衡中堅守與突圍,既提升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整體素養(yǎng),又要讓學生考好試。畢竟面臨選拔,還沒有找出比考試更好的辦法。
慎思:堅守學科的身份和邊界
堅守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堅守學科身份與邊界。而言語形式正是語文學科教學發(fā)展的途徑。王尚文先生說:“語感的對象就是言語形式?!倍l(fā)現(xiàn)、關(guān)注、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秘,熟悉它的門徑,學習它的藝術(shù),就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語文教學只要守住了“言語形式”這個門檻,就有了邊界。歌德說:“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边@句話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廓清了語文的邊界?!靶问健钡拿孛?,需要“語文的慧眼”去揭示。從這個“獨當之任”出發(fā),我認為,語文教學首先要堅守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教學的目標設計要著眼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我也常常問自己,語文教學應該堅守些什么?應該是腦中有課標,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心中有方法??此坪芎玫母爬?,就像我曾經(jīng)問過一位實習生:語文素養(yǎng)是什么?他說,聽說讀寫。其實聽說讀寫只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方面,它還包括語文興趣、方法、情感、習慣、品質(zhì)等。根據(jù)課標對語文學科的描述,也可見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為:思想感情、積累、語感、思維、方法、習慣、能力、修養(yǎng)、情趣、人格等。當然,語文素養(yǎng)絕不是這些被肢解的要素,它是我們在長期的語文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言語活動經(jīng)驗的總和。
我教《人琴俱亡》時,本來我覺得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情節(jié)起伏,趣味性強,文中涉及的一些文言詞匯和用法經(jīng)典而又實用。文中主人公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重情重義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但在說到子敬死、子猷擲琴、慟絕良久后,“月余亦卒”。這不禁讓我產(chǎn)生了本不該有的警醒:知音難求、手足情深、生離死別后痛苦、絕望乃至殉情。這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嗎?在失落和悲痛中,在經(jīng)歷生離死別時,人在其中,不可自拔,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像子猷一病不起,直至死亡,讓人感到的已不再只是感動,而是一種凄涼和悲哀。臨下課時我對學生說,我們會有知音,也會有生離死別,當我們在以后經(jīng)歷分別和告別的痛楚時,請你們也要學會走出,找到排遣慟絕的方式,找到生命自信的出口。因為,對于你們尤其要記住,靈魂的高貴也是基于生命,源于生命。
2.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要從學生的語文實際出發(fā)。
過去語文教學知識化傾向脫離語文實踐,現(xiàn)在文本的解構(gòu)往往也脫離學生的語文實際。教學內(nèi)容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常常導致語文教學之路日益逼仄。我認為,從學生語文實際出發(fā),教學切實的內(nèi)容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為例。我在課堂上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魯迅眼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哪個更幸福?二是你的童年和魯迅的童年相比,誰更幸福?三是你的讀書生活和魯迅的讀書生活相比,誰更幸福?這三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聯(lián)系生活、閱讀文本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爭論、辯解,并逐步深入推進,最終形成共鳴。學生后來總結(jié):魯迅眼中的百草園是幸福的,三味書屋是單調(diào)的;魯迅的童年有和自然無限親近的樂趣,我們的童年只是“學校與家”二點一線,當然,我們有更開闊的視野和通訊的便捷;魯迅的讀書“只讀書”,我們讀書的形式則要豐富得多;教師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壽老師也許可能就沒有文學家魯迅。聽后我不由得贊嘆:多有智慧的解讀呀,但愿每一篇課文都能像這樣融合多元的價值追求,從而達成育人目標。
3.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注重啟發(fā)式。
觀照當下的語文教學,很多時候是站在游泳池的邊上聽教師講游泳的方法和技巧,就是不下水去試一試,看似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點、能力點,實則完全是接受式教學,教學方法的單一往往導致學生缺乏主動和深入。
語文教學的方法選擇還是要注重啟發(fā)式。季羨林先生曾提到他的一段語言學習的經(jīng)驗,“我學俄文時,教師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點名詞變化和動詞變化,立即讓我們讀果戈理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調(diào)動起來了。一個學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書?!彼?,不下水永遠學不會游泳。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皯?、悱”正是學生求通而未通、想說又不明的關(guān)鍵狀態(tài)。一直以來,對這句話的理解僅局限于一種求通求明的教學方法,近來在蘇州聽了北師大肖川教授的報告,才明白,這里還包涵著教學的時機、內(nèi)容和效果,遙想孔子當年,與弟子游泗水上,觀奔騰水浪,亦能參透德行、情義和善施教化。原來啟發(fā)教學是在恰當?shù)臅r機,教學適切的內(nèi)容,達成預期的效果。
明辨:在壁壘森嚴中主動突圍
語文教學不能機械,不能僵化,不能固步自封,時時需要我們在壁壘森嚴中主動突圍。我的教學主張是在與學生共讀共寫的基礎上建設“兩活”創(chuàng)意語文課堂?!皟苫睢笔侵富顒映浞?、思維活躍。我把活動分為體驗感悟活動、質(zhì)疑探究活動、平等對話活動,即創(chuàng)意實踐活動。在充分活動中構(gòu)建“學、講、想、練”課堂教學范式,在強調(diào)感性語文的同時兼顧理性,激發(fā)興趣、激活思維、激蕩情感。語文教學理應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個性和共性的交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相互轉(zhuǎn)化。
1.師生共讀。
師生共讀是指教師在自己閱讀、理解、體驗、感悟的基礎上結(jié)合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和學生共讀,既分享個性的解讀,又關(guān)注主流的大眾閱讀,形成閱讀的共性和個性的融合。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隨著中考、高考指揮棒發(fā)揮的作用愈演愈烈,標準答案,教師的分析,模式化的解讀逐漸替代了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就像魚直接燒好了端上來就吃,更不要談如何捕魚和烹調(diào)魚的過程了。這也是導致語文學習失去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師生共讀就有效地避免了在語言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背答案的現(xiàn)象。
至于教學過程中的過深分析和過度發(fā)揮,既有教師的“掉書袋”和賣弄之嫌,更是脫離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經(jīng)驗,沖擊了學生自身揣摩、體驗和領(lǐng)悟的空間,有害無益。這里的過深分析和過度發(fā)揮,并不是為實際教學中的膚淺、低俗做辯解,適度的分析和發(fā)揮,特別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點和思想感情的激發(fā)點,深入淺出,由淺入深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比如在教《幽徑悲劇》時,我在自己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再查閱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為的是在與學生對話時能成為學生的知音、文本的知音。學生了解到季羨林是語言學泰斗、國學大師,平時大都賞讀的是文中用詞的典雅,句式的謹嚴,布局的精巧。然而在師生反復的共讀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語言學泰斗說話有時也俗語頻出,也平淡、反復,在情緒激蕩時甚至有口不擇言的表達。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大俗即大雅,隨性見真情的表達,恰是散文的特質(zhì)。
2.師生共寫。
在寫作指導中,如果教師缺乏寫作經(jīng)驗,一般就不大可能了解學生的寫作過程,也就很難對學生寫作進行有效指導。學生最感興趣的往往是教師的寫作示范。因而教師應該把寫作能力當做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來培養(yǎng),教師的寫作經(jīng)歷也會成為學生寫作和思考的借鑒。我曾布置過一個作文題“我的這個冬天”,要求學生注意觀察,選取新鮮的素材,在寫人記事中結(jié)合描寫,然后我們師生共寫,師生共賞。未料想,我寫的文章的開頭對學生影響很深,甚至在以后很多次寫作中,學生都模仿。
有一次作文課,我和學生交流我對“寫作狀態(tài)”的認識。我認為寫作就是有表達的需要,并且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來,那可能就是最好的寫作狀態(tài)。有一篇學生談寫作的文章,語言雖顯稚嫩,卻耐人尋味。開頭一段讓我甚是感動:“曾經(jīng)的我,每次上作文課,總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字??涩F(xiàn)在的我,只要稍微想一下,文章便如流水般從我的筆下傾瀉出來,我想,我大概是體會到寫作的樂趣了吧?!彼€談到自己的寫作體驗:“怎樣體會到寫作之樂?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讓自己身臨其境。就像在寫夏天時,想像自己正處在盛夏當中,烈日當空,整個人就像是被關(guān)在一個大蒸籠里,熱氣騰騰,像要被煮熟了似的。這么想過之后,就能把當時的感受寫下來,也會讓讀的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是一個學生真實的表達,雖寥寥數(shù)語,卻讓我感受到了她喜歡上寫作的真情實感。
語文,是我和學生生命在場的地方。生活需要我們的堅守,生命需要我們?nèi)ネ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