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滄平
有關漢字的繁簡問題,近期有兩則新聞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一則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周溯源近日提出的“漢字還有繼續(xù)簡化空間”的觀點;一則是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馮小剛、張國立等呼吁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周溯源認為,漢字簡化還是有可能的,有相當一部分漢字很復雜,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都希望進一步簡化,尤其在書寫時往往用草書、行書,草體字實際上就是簡化字。他說:“工具都在不斷進化,文字怎么就不能?”馮小剛等人則主張恢復部分繁體字,“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里,讓小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
一方主張“簡化”,一方建議“復繁”。孰是孰非,眾說紛紜。
支持:“簡化”有利于學習和交流
周溯源認為,從漢字工具性的角度來講,決定它宜簡不宜繁,漢字具有多種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屬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進一步簡化漢字,將更有利于學習漢字,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展現(xiàn)優(yōu)勢與魅力。
說起來,漢字并不神秘,只是交流與記事的符號。文明社會早期只有宮廷和貴族才有文化,他們祭天、祀祖、征戰(zhàn)、討伐等,需要巫師神漢打卦占卜。商代甲骨文就相對成熟,比較系統(tǒng),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復雜,僅為少數(shù)人掌握和壟斷,是貴族化的標志。西周末期,民間興學,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來越多的人識字、用字、學文化,簡化文字便成眾望所歸。簡化的結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義被淡忘,人們越來越把文字作為一個詞的符號來對待,象形符號不斷向簡煉、規(guī)則化方向發(fā)展,線條化、平直化、簡單化是基本趨勢和要求。
在過去,漢字十分復雜難學,例如:“龜”字繁體“龜”近20筆,活像一筆一筆畫烏龜;“憂郁”的“郁”字繁體“欎”達22筆,寫法極其復雜難記;“釁”字繁體“釁”26筆,寫法相當古怪;“吁”字繁體“籲”竟多達31筆,讓人很難記住;“驢”的繁體字“驢”,寫不好能有10個“牛”字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漢字如此繁瑣和難寫呢?周溯源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在幾個環(huán)節(jié)上加“鎖”造成的。首先,在字形上加了一把“鎖”。漢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難記難寫,費時費力。其次,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加一把“鎖”。古代“說”與“書”分離,書面語言異于、難于口語世所罕見。第三,寫文章又加一把“鎖”:不加標點符號,使得許多語句歧義連連,甚至不知所云,以致“斷句”成為一種“學問”。這三把“鎖”中,后兩把被“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一舉破除,隨著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的實施,第一把“鎖”也松動了許多,從而使?jié)h字、漢語的學習運用更加方便,實現(xiàn)了歷史性飛躍。由此可見,問題雖然復雜,但只要改革創(chuàng)新,就能進步。
周溯源認為,作為一般的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那么多文字知識,對于文字學家、古籍專家來說,他們可以去研究,而普通的民眾都是要求漢字好寫、好記的。由“豐”到“豐”,簡化了15筆;由“辦”到“辦”,簡化了12筆;由“麵”到“面”,簡化了11筆。假如按平均一天寫500字,每個字平均少寫10筆計算,一人一天就少寫5000筆,平均按每秒寫2筆計算,則可節(jié)省2500秒,即42分鐘,一年節(jié)省255小時,相當于32個工作日。從七歲上學,到六十歲退休,則可節(jié)省大約5年時間……所以有人說,漢字的難寫難認難記影響了中國的發(fā)展速度,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今天電腦廣泛使用,大大減少了書寫的勞動和時間,但還是會有需要書寫的時候,仍然費時費力。
反對:別用實用主義去傷害漢字
應該承認,相比其他拼音文字,漢字確實有難寫難認的一面,有一定的簡化必要,20世紀50年代對漢字進行大范圍簡化,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起到了解決漢字難寫難認問題的作用,但所有這一切,顯然不是可以盲目簡省漢字筆畫結構的理由。因為,一旦這樣做,不僅會損害一個國家語言文字起碼的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造成文字規(guī)則和社會交流的混亂,更會進一步破壞侵蝕“漢字之所以為漢字”固有的獨特價值,例如漢字特有的形式結構之美,漢字所包含的豐厚而獨特的文化精神、思想密碼、情感意蘊等。
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們此前不是沒有值得反思的教訓。繼20世紀50年代的“漢字簡化方案”之后,20世紀70年代我國還曾推出旨在“繼續(xù)簡化漢字”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由于“二次簡化方案”的“過度簡化”問題更為突出、弊端十分明顯,在當時就曾遭到各方的廣泛批評,短短幾個月之后便被“叫停使用”,并最終在1986年被國務院發(fā)文廢止。
在這種背景下,短短不到60年的時間里,已緊密地進行了兩次漢字簡化,尤其是在第二次簡化并不成功的背景下,重提“繼續(xù)簡化漢字”,不僅無助于“使?jié)h字形體保持穩(wěn)定”,更無助于彰顯我們對自己語言文字應有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對內(nèi)蘊于漢字中的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
一方面,繼續(xù)簡化漢字,極有可能會丟棄漢字文化中的重要信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簡化字,已經(jīng)基本把最復雜的漢字簡化了,但是很多字所包含的文化含義也隨之丟失了,比如我們常說的“親不見,愛無心,產(chǎn)不生,面無麥”。這些簡化大大削弱了漢字文化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目前的書寫條件幾乎可以忽略書寫效率。簡化漢字的動機之一無非是提高效率,但當我們?nèi)粘5臅鴮懺絹碓蕉嗟赝ㄟ^電腦輸入后,漢字的簡單和繁瑣并不成為問題,一個7畫的漢字和一個27畫的漢字,在輸入時的效率是一樣的。
要改變一種使用習慣,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經(jīng)濟學上有一個術語叫“路徑依賴”,就是當更改已經(jīng)成為習慣的東西而需要付出龐大的成本時,人們就會沿著原來的路徑走下去而不作更改。比如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鍵盤排列,并不是最科學的,常用的字母并沒有安排在最靈敏的手指范圍內(nèi),但是如今這個鍵盤已為公眾所廣泛接受,要推翻這個鍵盤就要付出極大的成本,因此這個鍵盤排列就一直沿用至今。
更有評論指出,“每一個漢字都是我們的故鄉(xiāng)”,如果僅僅為了簡單的書寫方便、圖省事,就無節(jié)制地繼續(xù)簡化漢字、任性肢解我們的語言文字,將我們的文化故鄉(xiāng)“拆遷”得面目全非,那么今后作為“故鄉(xiāng)”的漢字,是否還能保留足夠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讓我們“記得住鄉(xiāng)愁”呢?
延伸:漢字發(fā)展不會一成不變
漢字有其特征,簡化有其底線。漢字歸根結底是一種書寫工具,應該從書寫者需要的角度,去考慮漢字的簡化或繁化,這個過程應該是自發(fā)的,而非強制的。所謂的簡化空間,不能僅是字畫可以減少、書寫更為方便,還必須遵循基本的造字規(guī)律。如果只是為了簡化而簡化,那么不如干脆去掉漢字,直接留用拼音更直接。同樣的,對目前已經(jīng)用慣的漢字進行盲目“復繁”,而不考慮使用者的習慣和社會用字的連貫性,不但會增加相應的“修改成本”,還會帶來認知上的混亂。
目前,有關漢字“簡化”與“繁化”的問題尚無明確定論,爭論中,各方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窺測目前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走向,尚無明確的大范圍“簡化”或“復繁”的趨勢,而是依然會嚴格執(zhí)行相關的語言文字法規(guī),不會輕易改變當前的“規(guī)范字”(簡體字)格局,但同時也會充分尊重繁體字的存在,例如在相關的字典、教科書中,設立通用常見繁簡字對照表,盡管繁瑣,但確實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之一。
綜觀目前的爭論,不少人都會陷入“非此即彼”的誤區(qū),甚至不少爭論者還會走入“強迫他人接受自己觀點”的死胡同。其實,語言文字作為一種傳承人類文明的工具和載體,總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從甲骨文到篆書,從篆書到隸書,再從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漢字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并不完全是哪一個人、哪一個政權強行推行的結果,而更多是自然衍變、社會發(fā)展、民眾需求而導致的結果。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充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尊重民眾的合理訴求。例如,我國在2013年出臺了新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把“皙、昇、喆、淼、邨”等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guī)范字。這些漢字大多為“人名”和“地名”,是人們?nèi)粘I钪休^為頻繁使用的漢字,過去由于這些漢字被列為“不規(guī)范字”,給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為此,國家遵重民眾的合理訴求,恢復這些漢字為“規(guī)范字”,充分尊重了民眾的意愿。由此可見,無論是“簡化”還是“繁化”,都沒有一成不變的理由,也不應完全絕對化。
真理越辯越明,有益的觀點必將獲得民眾的接受和認可。眾人對于漢字發(fā)展提出的各種觀點,對于推動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將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其實,只要變化的條件和時機成熟了,“簡化”也好,“復繁”也罷,都將是水到渠成的。
鏈接:漢字教學大家談
@魯西西(小學教師):告訴學生漢字其實就是符號,例如“言”作為偏旁部首時,簡化為“讠”,原來的意思沒有改變,但寫起來更方便。
@顧 平(教育學者):不要企圖什么東西都放在學校里教,繁體字也不例外。那些宣揚“恢復繁體字教學能讓學生更了解漢字文化”的說法是片面的,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重要的是識字與用字,不要弄顛倒了!
@一粒朝露(小學教師):說得偏激點,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漢字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記多背,讀多幾次、寫多幾次,學生自然就記住了,大量講什么“文化”之類,個人覺得作用不大。
@丁?。▽W生家長):引導孩子養(yǎng)成查字典的習慣,比什么教學灌輸都好。
@杏壇螺釘(教師):漢字教學,配合書法教學效果更好,倒不是要求學生都成為書法家,但教導學生一筆一畫地寫好每一個字,其實就是一個認字的過程。
@淡定的人(初中教師):初中階段倒是可以講一些有關漢字文化的東西,可惜此時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被應試破壞了。語法原理應該在高中或大學時才教,可憐小小初中生,過早背上了沉重負擔,破壞了對漢字的美好感覺。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