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據國家統(tǒng)計局4月15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分產業(yè)看,第一產業(yè)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yè)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yè)增加值72605億元,增長7.9%。從環(huán)比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我們預計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將會逐步企穩(wěn)。工業(yè)生產增長放緩后,服務業(yè)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這些是結構變化的好趨勢,今年二季度還將延續(xù)。
供給側調整步伐加快
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呈現出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企業(yè)去庫存壓力加大等情況,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導致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事實上,從2010年以來,中國GDP增長速度一直在下降,盡管增速下降,但是卻呈現出“調速不減勢”的態(tài)勢。
從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增加值增速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明顯下降。去年上半年,PPI逐月回升或者降幅收窄,但隨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下半年PPI又出現下降趨勢。好消息是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今年3月份PPI上漲-4.6%,降幅有所收窄。從利潤來看,去年12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利潤同比負增長8%,但今年1、2月份合計降幅收窄至4.2%。
今年一季度中國仍然處在供給側調整步伐加快、逐步與需求側相適應的過程中,延續(xù)了過去幾年調整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當投資增長下降時,消費占GDP的比重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上升。如果僅僅看PPI,到今年3月份為止已經連續(xù)37個月負增長,可以把它說成通縮。但是,4月10日上午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3月份當月CPI上漲1.4%。如果把CPI和PPI放在一起考慮,不能說中國經濟已經陷入通縮。
另外,國外的通縮多數情況是由于貨幣供應或者流動性不足帶來的,而中國之所以在過去這段時間會出現持續(xù)的PPI下降,除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給側一直處在調整過程中。所謂供給側的調整,就是要淘汰大量的過剩產能,從而讓供給和需求逐步達到平衡,價格才有可能穩(wěn)定。
去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接近4萬億美元,將其中一部分用于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進程,我認為本身并不存在障礙。同時,從最近中國經濟運行狀況來看,一方面出口增長6%-7%,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需求增速放緩,進口經常會出現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出口大于進口所帶來的貿易順差規(guī)模仍然達到很高水平。
新常態(tài)帶來的四個新變化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做了全面深刻的闡述,從四個方面來概括新常態(tài)所帶來的新變化:
第一,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12年以來,這35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是9.8%。所謂的高速增長就是10%左右的增長。
什么是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將在什么樣的增長水平保持穩(wěn)定?這是當前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問題。有人認為在未來20年,中國仍將以8%的速度增長,這是最樂觀的估計;也有人認為未來10年中國增長速度會下降到2%到3%,跟發(fā)達國家增長持平,這是最悲觀的估計。我認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應當在6%-7%之間。
第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從過去的規(guī)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一個深刻的變化。過去強調規(guī)模,強調速度,通過資源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環(huán)境的高污染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今天這一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未來我們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要轉變到強調質量,強調效率,通過提高質量、提高效率來實現集約式增長。
第三,經濟結構的轉變。從過去的增量擴能為主,轉變到調整存量與做優(yōu)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短缺經濟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經濟結構是增量擴能,不斷增加產量、擴張產能,來滿足市場需求。今天,普遍的產能過剩要求我們調整存量,不斷淘汰落后產能。
第四,增長動力的轉變,從傳統(tǒng)的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大規(guī)模的投入來推動,未來將轉變到主要通過提高效率,提高生產率或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新常態(tài)下民間金融的發(fā)展
新常態(tài)當然也包括金融行業(yè)。民間金融的發(fā)展也必須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值得關注的重點是:在投資領域,傳統(tǒng)產業(yè)相對飽和,已經出現全面的產能過剩,投資空間越來越小。新技術、新產品、新的商業(yè)模式、新的業(yè)態(tài)大量涌現,在這些領域正孕育巨大的投資機會,客觀上要求金融業(yè)通過創(chuàng)新、改革原有的投融資模式,才能適應投資領域所發(fā)生的新變化。
這些領域用傳統(tǒng)的金融、投融資體制很難滿足投資需要,需要通過金融改革、金融創(chuàng)新,通過民間金融的快速發(fā)展才能適應新變化。例如在消費領域,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特征正在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當消費領域里出現個性化、多樣化趨勢時,實際上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專業(yè)化也將成為新的特征。當生產出現小型化,就需要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快速發(fā)展,來適應消費或者生產領域里所出現的新變化。這是第二個變化。
第三,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xù)一段時間。我們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采取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才能讓各類風險(包括金融風險)處在總體可控、逐步化解的狀態(tài)。
從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狀況來看,金融領域的問題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我調研的時候很多企業(yè)家反映,企業(yè)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倒閉。到地方調研時,企業(yè)普遍反映融資難、融資貴,資金成本的大幅度上漲超出企業(yè)的承受能力,這大概是中部、東部和西部地區(qū)企業(yè)普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僅僅通過貨幣政策的松或緊,還不足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資金成本大幅度上漲這些結構性的問題。
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已經先后降準、降息,但是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F在銀行的利率,即便是民營金融機構的利率,也是7%左右,不算其他的中間成本,再加上4.8%的PPI負增長,實際資金成本達到了12%,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沖擊是致命的。所以,降息后果是什么?是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成本,推高了貸款利率,實際上對整個經濟運行帶來的是一種緊縮的效應。endprint
金融風險高發(fā)期,危機與改革賽跑
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我認為這將是一個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高發(fā)的時期。我們現在面臨的風險很多,比如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房地產領域的問題,過剩產能的問題,影子銀行的問題,都非常突出。在本質上,這些問題都會帶來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的下降和風險的集中,最終都會表現為金融風險。
過去,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也會出現短暫的經濟低迷,但一般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需求快速擴張,二是資產價格大幅度上升。企業(yè)只需要熬過這個冬天,很快春天就會到來,因為市場需求一直是快速擴張的。
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一個相對較低的增長時期正在來臨,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已經不成立,不能發(fā)揮作用。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才能讓各類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從發(fā)達國家所走過的歷程來看,當一個階段結束、一個新的階段正在來臨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系統(tǒng)性的經濟金融危機來迫使市場主體進行調整,從而適應新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這也是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中國是否也需要一場系統(tǒng)性的經濟金融危機來迫使市場主體進行調整和轉型呢?我認為跟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是一個市場體系或者市場經濟制度沒有完全得到確立的國家。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差距就是潛力。只要我們能夠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改革的決定,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釋放出新的動力和活力,就可能通過改革來避免風險。危機和改革的效果是一樣的,它會迫使市場主體進行調整,來適應新的環(huán)境,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fā)展方式的轉變,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經濟危機是市場的自我糾正,由此帶來的沖擊和震蕩的力度很大,付出的代價高。體制改革是在風險意識下的主動調整,如果我們以問題為導向,致力于從體制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達到調整結構、轉變發(fā)展方式的目的。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危機與改革賽跑的時期。所謂危機與改革賽跑,是說如果我們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上遲遲不能邁出決定性的步伐,那么,我們可能就需要一場危機才能解決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夠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上盡快邁出決定性的步伐,通過改革釋放新的制度紅利,就可能避免系統(tǒng)性的危機。
因此,當前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僅僅通過貨幣政策的松或緊是很難解決的,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提出的金融改革中的幾個重大舉措,應盡快得到貫徹落實。
三項重大改革
圍繞上述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一共提出了三項重大改革。
第一,允許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fā)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我認為這是其中最關鍵的改革措施,它強調的是民營銀行、民間資金。之所以強調中小金融機構,是因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中小民營企業(yè)中反映得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只有出現大量的民營中小銀行,才能夠以較高的效率滿足中小企業(yè)的融資需求。
今年4月1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同意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的批復。有了存款保險制度,大力發(fā)展民營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解決民營企業(yè)、中小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第二,提高企業(yè)直接融資比重。就是改革上市公司制度,推動股權融資,發(fā)展債券市場。如果企業(yè)主要的融資是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得到的,那么對銀行的依賴就會降低,企業(yè)的資金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
第三,利率、匯率的市場化。前不久在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預計到今年年底利率市場化可以實現。
如果這三項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措施能夠順利推進并取得預期成效,那么,金融領域的一系列問題將會得到解決。
(作者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本文主要據作者在國研中心金融所與中國經濟年鑒社共同舉辦的“中國民間金融論壇”上的演講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