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華 ,李麗平 ,歐陽剛 ,何敏 ,吳青蓮
(1、新余市中心血站;2、新余市渝水區(qū)珠珊鎮(zhèn)衛(wèi)生院,江西 新余 338000)
預防和控制經輸血傳播疾病的發(fā)生是保障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的重要內容,為了解分析新余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感染指標的檢測情況,提高無償獻血者血液篩查效率,調整新形勢下血液安全策略,有效阻斷輸血后相關傳染病的發(fā)生,保證血液安全,筆者對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新余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進行回顧調查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初篩合格的獻血者共45078例,初次獻血者4329例,固定獻血者2256例。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由采血人員完成每名獻血者2管標本的留取,其中一管(帶分離膠EDTA-K2抗凝)用于核酸檢測(自2012年3月1日起開展NAT篩查),另一管(EDTA-K2抗凝)用于血清學檢測。所留標本均在<4 h離心,置2~8℃冰箱保存。
1.2 儀器與試劑 ALT檢測試劑(浙江艾康,深圳邁瑞,長春匯力);ELISA檢測試劑(浙江艾康,廈門新創(chuàng),北京萬泰),核酸檢測試劑(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儀器:C-100干式生化分析儀(艾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BS-220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U-ranus-AE-100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深圳愛康電子公司);血液核酸篩查平臺(上海浩源):Hamilton STAR全自動混樣儀 (瑞士哈美頓博納圖斯股份公司)、Ezbead System-32提取儀 (美國Texas BioGene公司)、7500型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儀(美國ABI公司)。
1.3 方法
1.3.1 初篩檢測 硫酸銅比重法篩查血紅蛋白,金標試紙法快速篩查HBsAg以及干式法篩查ALT(2011年1月起開展)。
1.3.2 常規(guī)檢測 HBsAg、抗-HCV、抗-HIV、抗-TP檢測均采用ELISA法,ALT檢測采用速率法,均使用兩種試劑作同步檢測。ELISA檢測每批實驗均設有室內質控對照、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結果判斷標準:ELISA 檢測:S/CO≥1為陽性,0.8≤S/CO<1為灰區(qū),S/CO<0.8為陰性;ALT 檢測:ALT>40U/L 者判定為不合格。
1.3.3 NAT篩查 采用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由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三合一血液篩查試劑,在1個反應管中同時檢測HBV-DNA、HCV-RNA以及HIV-1 RNA 3種病毒,并可直接區(qū)分病毒種類(CT值>45為陰性,CT值≤45為陽性)。NAT篩查先用全自動混樣儀匯集標本,實行8人份(pool)混合檢測,再在提取儀中采用磁珠法提取核酸,然后在擴增儀進行擴增檢測,利用軟件自動判讀結果。每個pool均設內對照,NAT篩查每批實驗均設外部對照?;旌蠙z測陰性判定為陰性,混合檢測陽性進行拆分檢測,拆分檢測陰性判定為陰性,拆分檢測陽性再用血漿標本復測,檢測結果陽性判定為陽性,為不合格;檢測結果陰性判定為陰性,將核酸檢測陽性標本及血漿袋送至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確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卡方檢驗,P<0.05或P<0.01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血液常規(guī)檢測情況 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別及不同年齡的無償獻血者血液常規(guī)檢測情況如表1~表4所示。
2.2 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血液NAT篩查情況 共檢測酶免陰性和單試劑陽性及灰區(qū)標本25727例,檢出40例HBV-DNA陽性獻血者,HBV-DNA 陽性率為 0.16%(40/25727),未發(fā)現HCV-RNA及HIV-1RNA陽性獻血者。40例中16例為第1次獻血(5例為灰區(qū)標本),占40%,其余24例皆為>2 次獻血,占 60%;男性占 80%(32/40),女性占 20%(8/40);大中專以上占 60%(24/40),高中及高中以下占 40%(16/40);18~25 歲占 5%(2/40),26~35 歲 占 22.5%(9/40),36~45 歲 占 52.5%(21/40),46~55 歲占 20%(8/40)。 HBV-DNA 陽性標本自2012年5月份開始送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檢測,共送檢30人份,二對半檢測結果分類比較見表5。
表1結果顯示新余市中心血站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無償獻血者血液的常規(guī)檢測總不合格率為3.78%,各年不合格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68,P<0.01),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
次為:ALT(1.81%)>HBsAg(1.24%)>抗-TP(0.40%)>抗-HCV(0.21%)>抗-HIV(0.12%),ALT 不合格率與萍鄉(xiāng)地區(qū)的1.8%接近[1],低于撫州地區(qū)的2.36%[2],是血液報廢的首要因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但其中的兩方面原因可能比較重要:一是ALT初篩與實驗室檢測所用儀器及試劑的原理與方法學不相同,導致兩者所得結果的相關性不佳;二是獻血者的血液標本在采集后未能及時送實驗室進行檢測,在放置較長時間后紅細胞破裂而使胞內ALT釋放到血漿中,從而引起接近篩查閾值(40U/L)標本出現ALT異常。ALT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非特異性指標。ALT升高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在淘汰不合格血液,控制輸血后肝炎的發(fā)生還是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病理因素外,一些非病理因素也會引起ALT升高,如飲酒、高脂飲食、睡眠不足、劇烈運動、服藥等均可造成ALT升高,因此必須重視體檢及ALT初篩環(huán)節(jié),加強獻血前注意事項的宣傳工作。應不斷強化ALT的初篩和復檢之間的比對和校準,建立本站實驗室的干化學法和速率法之間ALT值的關系,與此同時嚴格要求工作人員標準化操作。ALT不同年度呈明顯差異,可能是由于自2011年開展對街頭獻血和團體獻血均實行ALT初篩檢測,使ALT的不合格率顯著下降有關,有效的減少了血液報廢???HIV不同年度呈明顯差異,可能與城市人口流動性相對不高、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低危固定無償獻血者增多、萬泰試劑更換為抗原抗體檢測模式有關。經新余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WB法確認陽性3例,不確定5例,確認陰性38例。酶免篩查陽性、確認陽性和不確定主要集中在18~25歲年齡段,各職業(yè)均有初篩陽性出現,但主要集中在學生中(50%)。
表1 各年份無償獻血者血液常規(guī)檢測各項指標不合格率比較[n(%)]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獻血者常規(guī)檢測各項指標不合格率比較[n(%)]
表3 不同性別獻血者常規(guī)檢測各項指標不合格率比較[n(%)]
表4 不同年齡段獻血者常規(guī)檢測各項指標不合格率比較[n(%)]
表5 電化學發(fā)光法(ECLIA)二對半檢測結果分類
HBsAg陽性是血液不合格的第二大指標,占總不合格率的32.7%(818/1706)。對獻血者在獻血前用金標試紙法初篩,能有效篩選出大部分HBsAg陽性,但在實驗室用ELISA方法檢測還有陽性檢出,表明金標試紙法仍有漏檢現象[3]。因為受采血車上溫濕度、反應觀察時間等條件影響,還是有一部分標本會被實驗室檢測為陽性,所以在控制好采血車上環(huán)境的條件下盡量選擇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試劑條,可以有效的降低HBsAg陽性率。本站對街頭獻血和團體獻血每位獻血者獻血前都實行初篩,同時實行采血前微機結果查詢,使既往獻血HBsAg陽性者和試紙初篩陽性者得以淘汰,減少了給后期運輸、檢測等各環(huán)節(jié)帶來的污染風險。
表2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獻血者常規(guī)檢測總不合格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1,P<0.01),大中專組人數最多,不合格率最低,與其他組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本科以上組、高中組、 初中以下組比較,χ2分別為 26.94、14.09、24.31,P值都<0.01),我市是民辦高校示范基地和新興工業(yè)城市,學生和工人是我市獻血的主力軍,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具備一定的日常生活醫(yī)學常識,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同時在獻血前具有較強的自我排除能力。因此,大力做好宣傳,鼓勵更多的學生和工人積極參與無償獻血活動,并使其成為固定獻血者。
表3結果顯示男性獻血者的總不合格率、ALT、HBsAg、抗-TP不合格率高于女性獻血者,這可能與男性在工作、飲食、作息、吸煙、社會活動等方面與女性獻血者有區(qū)別所致。
表4顯示不同年齡段獻血者常規(guī)篩查各項指標總不合格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65.03,P<0.01), 呈現波峰圖形,18~25 歲年齡組和 46~55歲年齡組不合格率最低,該群主要以學生和中老年固定獻血者為主,有著良好的身體機能及生活習慣,屬于傳播的低危人群;而26~35歲年齡組和36~45歲年齡組獻血者的不合格率較高,可能與該年齡段具有較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等有關,交際廣泛,感染的機會也就相應增加。
我站血液篩查核酸檢測實驗室于2012年通過江西省衛(wèi)生廳驗收并獲得合格證書,成為江西省采供血機構繼江西省血液中心、南昌市血站的第三家核酸檢測實驗室[4]。本研究結果顯示,酶免陰性和單試劑陽性及灰區(qū)標本共25727例中經NAT檢測未發(fā)現HCV-RNA和HIV-1 RNA陽性,發(fā)現40例HBV-DNA陽性,陽性率為0.16%,高于合肥地區(qū)的0.13%[5]及沈陽地區(qū)的0.014%[6](上述兩個地區(qū)均使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核酸篩查試劑),與南昌市血站的0.18%接近(采用羅氏診斷COBAS S-201血液核酸篩查平臺)[7]。這說明目前新余市的臨床用血經常規(guī)篩查后經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主要為HBV感染,與我國乙肝高發(fā)的國情相符。據2006年全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8]。HBV進行ELISA檢測漏檢的原因主要包括“窗口期”感染、病毒突變以及隱匿性 HBV 感染(OBI)[9],其中以 OBI最為棘手,對臨床輸血危害也最大。表5結果顯示了乙肝隱匿性感染和慢性乙肝攜帶者二對半檢測結果不同的比例。目前,我國采供血機構對獻血者HBsAg進行篩查所用國產試劑的靈敏度約為0.5ng/ml,進口試劑的靈敏度約為0.1~0.2ng/ml,而一般認為0.1ng/ml HBsAg即具有傳染性[10]。若只對獻血者進行常規(guī)ELISA檢測,就有可能引起HBV漏檢而引發(fā)輸血感染,而NAT檢測的靈敏度高,可有效彌補常規(guī)ELISA方法檢測HBsAg的不足,最大限度避免OBI引起輸血感染,起到降低輸血殘余風險,提高輸血安全的作用。目前,輸血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被篩查病毒的“窗口期”。免疫學檢測3種病毒的平均窗口期分別為:HBV:45d,HCV:72d,HIV:22d。而應用NAT技術篩查獻血者,相應的可將獻血員傳播以上病毒性疾病的概率分別降低20%、82%和50%,HBV、HCV、HIV病毒的窗口期較抗體檢測分別提前:9d、59d、11d[11]。 因此,作為常規(guī) ELISA 篩查方法的有效補充,開展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NAT篩查可有效降低經輸血感染傳播疾病的風險,對于安全輸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為確保血液質量,保證血液安全,從自愿無償獻血的低危人群和固定獻血者中采集血液是血液安全的重要前提。為保證輸血安全,我站相應地制定了以下相關措施:⑴加強血站員工培訓,建立和完善以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系統規(guī)范化培訓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員工業(yè)務素質,強化質量、安全和服務意識;⑵嚴格把關獻血員體檢初篩環(huán)節(jié),嚴格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進行體檢,詳細詢問既往病史及現在健康狀況,對獻血員獻血前的飲食和休息狀況要特別注意詢問,確保低危獻血者獻血;⑶穩(wěn)定并壯大固定獻血者隊伍,提高固定獻血人員比例,推行預約獻血,以便獻血員合理安排休息和飲食從而更有利于血液質量的提高?!皥F體預約獻血”模式是目前我市緩解血源緊張、減少血液報廢的有效管理模式;⑷采用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方法和試劑進行檢測,杜絕血液漏檢和減少血液報廢;⑸做好儀器、設備投入維護校準工作;⑹加強質量管理,強化監(jiān)督管理機制,實施持續(xù)改進措施,以最大能力遏制輸血傳染病的傳播,有效保證血液質量安全,促進無償獻血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1]鄧日富,彭繼紅.萍鄉(xiāng)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2):181-182.
[2]雙莉華.撫州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4,32(4):486-487.
[3]周玲,呂定.金標法檢測乙肝表面抗原漏檢原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17):2402-2403.
[4]彭小華.新余市血液篩查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建立[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6):582-584.
[5]程衛(wèi)芳,段有紅,周學勇,等.2種核酸檢測平臺在與ELISA平行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12):1235-1237.
[6]王芳,金釗,林松峰,等.核酸檢測在血液HBV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4):795-796.
[7]徐晶.核酸檢測技術在南昌地區(qū)無償獻血血液篩查中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5):437-438.
[8]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S].2010.
[9]劉穎,鄧雪蓮,薛萍.無償獻血者血液HBV核酸篩查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6):732-734.
[10]陳云光,李聚林.隱匿性HBV感染與輸血安全策略[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4):371-374.
[11]Meng Q,Wong C,Rangachari A,et al.Automated Multiplex Assay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Hepatitis C Virus RNA,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 NA[J].JClin Microbiol,2001,39(8):2937-2945.